经济数据 [外媒如何解读年度经济数据]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编者按本期以英国《金融时报》的《中国经济去年增长8.7%总量逼近日本》和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中国的地下赌博问题》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剖析了外媒如何通过年度经济数据发布,来深度解读中国经济,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参考;作者还剖析了在报道“硬”新闻时,以人物故事作为新闻报道主线的“软”方式所具有的一些优点。  早在2009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全年实现“保八”目标已没悬念。而随着经济的强势复苏,信贷“井喷式”的增长催生了中国股市和楼市的泡沫,而在资产泡沫之后将极可能出现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于是,更多的经济学家不再担忧增长,而开始忧虑起通胀。中国会不会迎来高通胀,政府何时如何退出刺激政策,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因此,当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1月21日发布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记者能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关系着稿件的成败,关系着能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英国《金融时报》这篇报道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参考。
  紧跟形势
  具体到去年的经济数据,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深度解读性报道呢?在多个新闻点中,比如中国顺利“保八”,率先从全球衰退中走出来,当然这是比较重要的新闻点。但自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中国经济“保八”几无悬念,显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新闻点。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信贷剧增,加上货币乘数效应,使得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暴涨,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未来高通胀的担忧。同时,为管理好通胀预期,政府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刺激政策退出,为人们所高度关注。回答好这一系列问题,显然是该稿深度的保证。  这要求记者深入采访中国官员、知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分析师等。稿件中记者引用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精彩的直接引语,对当前经济形势提供了权威分析;记者还采访了世界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经济学家,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等,既保证了透彻的分析,又避免了一家之言。试想稿件中如果只有官员的分析,而缺乏市场人士的洞察,那么在分析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上肯定会大打折扣。  记者通过深入广泛的采访,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样”,还回答了经济报道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对经济形势的预测。记者通过采访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回答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加息?加多少?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等。
  阐明意义
  采写经济类稿件时,记者需要有重点地阐明新闻的意义,把相关内容简要地放入导语或者第二段,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不应该让他们只看到枯燥的数字,而不解数字背后的故事。  2009年,中国不仅是增速最快,为全球经济贡献最多的经济体,而且与很多陷入衰退的发达国家相比,它的经济总量在快速地膨胀。在这种背景下,不时有经济学家做出预测。中国将在多少年后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多少年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原本看似遥远的事情,可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赶超机遇。美国、日本等经济体陷于衰退,而中国经济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1%,到二季度的7.9%,三季度的9.1%,到四季度实现10.7%的两位数增长。继2007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后,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又平稳驶出了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风暴。中国距离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在稿件中,记者这样写道:“中国去年经济增长速度轻松超过8%,几乎快要赶超停滞不前的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通过这样的做法,给外国读者呈现的不再是几万亿GDP的虽实但虚的概念,而是一个对于崛起的大国的更为直观的体会。
  背景与衔接
  对宏观经济数据的解读,除了要回答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外,还需运用各种背景与衔接性话语,对经济运行进行全景式素描。通过背景的穿插,可以让读者对经济运行的来龙去脉有个清楚的认识,财经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就会更强。否则读者容易看得―头雾水。
  比如,稿件中有今年1月份前两周中国新增贷款的数据,去年一年新增贷款的数据。读者就容易了解去年以来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信贷呈现“井喷”式增长的情况,也为当前的巨大通胀隐陇提供了注脚。而对上调存款准备金的背景,让读者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脉络有所了解。另外一段提到,“中国的CPI数据不包括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意图告诉读者,在房价暴涨的背景下,真实的通胀水平绝不像数据显示的那样温和。
  经济稿件的写作中,容易出现数字的堆砌,背景的添加有时也会出现堆砌的情况。对于背景和数字背后的意义,你没有做好解释工作,稿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段落之间也容易生硬而不够顺畅。  文中“贷款的增长使得人们日益担忧,中国经济中已经出现资产价格的泡沫,尤其是在狂热的地产领域”、“中国的消费依然强劲”等综述并承上启下的句子,便是很好的例子,使得即使是报道经济数据的稿子,读起来也十分顺畅自然。而“有关部门不愿在春节前给经济泼冷水,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美联储永远不会热衷于圣诞节前加息一样”,记者在提炼自己的观察和采访后,这样生动而易于理解的话语,读者想必会读得饶有兴致。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编辑)
  
  中国经济去年增长8.7%总量逼近日本
  杰夫?代尔
  
  中国去年经济增长速度轻松超过8%的目标,几乎快要赶超停滞不前的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伴随着经济强劲增长,通胀有所上升,这使得人们担心,中国政府可能出台更有力的措施。以避免经济过热。
  尽管遭遇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仍在第四季度加速增长,增幅达10.7%,2009年全年增长8.7%。
  高盛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4.9万亿美元,仅略低于日本在去年经济萎缩后预计将录得的5.1万亿美元。
  但中国消费者价格通胀上月大幅飙升。从11月的同比增长016%上升至1.9%,其中在CPI中占1/3比重的食品,涨幅达5%这是经济可能面临过热风险的最新信号。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月增长1.7%,扭转了11月份2.1%的降幅。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我的第一个担忧是,如何既维持、维护、推进经济持续回升的势头,又把物价的上升控制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内。”他是最新一位警示通胀风险的官员。
  “另一个我们共同担忧的是一些资产价格过快上涨,比如一些城市、一些地方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马建堂还表示,中国政府也对许多行业持续存在的产能过剩感到担忧。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安德鲁?伯恩斯周四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泡沫的苗头”,尤其是房地产领域。  监管机构已命令某些银行在本月底前停止发放新贷款,当局担心,疯狂放贷拖累了多数经济学家已经认为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仅在今年头两周,中国各银行新增贷款就高达1.1万亿元人民币(合1610亿美元),此后,政府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延缓银行放贷。
  同时,本周早些时候,中国央行迈出了自2008年6月以来实质性紧缩的第一步,把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提高了50个基点。
  有关部门不愿在春节前给经济泼冷水,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像美联储永远不会热衷于在圣诞节前加息一样。但我们不能指望,仅凭银行业监管机构颁布的信贷限额,就能让经济降温。
  一些经济学家预计,中国的利率将从第二季度开始上升,但官员们担心,过快收紧货币政策将导致国内房价大跌,而且全球经济仍有可能出现“双谷”衰退。人民币将适度升值也是外界普遍认同的一个预测。
  “强劲增长的同时通胀上升,这不是令人满意的结果,只会加剧人们对政策收紧的担忧。”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贝哲民表示,“食品、房屋、煤气水电等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产品,价格涨得比收入更快。这将让政府担忧。”
  2009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8.7%,远高于中国政府年初制定的增长8%的目标。
  当时许多分析师认为8%的目标过高,但在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历史上最为宽松的货币及财政环境下,去年中国各银行新增贷款9.6万亿元人民币,是2008年的两倍多。
  贷款迅速增长使得人们日益担忧。中国经济中已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尤其是在狂热的房地产领域。去年12月份,中国最大的70个城市的房地产均价同比上涨7.8%。中国的CPI数据不包括房地产等资产价格。
  中国的消费依然强劲。去年12月个人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5%,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放缓,12月同比增长18.5%,低于11月的192%。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分析师胡一凡表示:“加息也许会来的更早一些。我们预计2010年利率将上升54个基点,而本年度的第一次加息将出现在年中。人民币兑美元也将温和升值3-5%。”
  ――摘编自英国《金融时报》1月22日
  责编:谭 震

相关热词搜索:解读 年度 数据 外媒如何解读年度经济数据 2018年经济数据解读 1-2月经济数据深度解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