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BC看国际一流电视媒体的建设策略】国际一流影响力媒体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传媒巨头之一,1927年成立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从早期的广播起家,发展到如今广播、电视和网络三头并进的格局,构成为英国和英语国家最具代表性的媒体。1991年BBC电视台国际频道成立后,BBC国际新闻的报道更是成为世界众多以全球民众为受众的媒体学习的典范,对于正在发展中的我国电视台各语种国际频道及其他外宣媒体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报道定位――坚持以世界为中心
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大多数号称“国际”的频道最大的不同是,BBC抛弃了以英国为主体的观念,完全以全球的视野选择新闻。将BBC国内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同时段播发的新闻进行对比就能发现,两者重合度是相当低的。国内新闻以英国国内政治、社会、治安、文化等领域报道为主,而国际频道头条新闻中极少使用英国国内新闻。BBC国际频道的报道完全以国际新闻为主导,并且以历史的角度观察确定其重要性。
以讣告报道为例,BBC将许多非英国籍的、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士去世的新闻以头条新闻或提要新闻的形式发布,并配有对其一生的专题回顾,其报道内容的全面性和报道角度的独特性有时甚至超过这些人物的所在国媒体。
在报道美国演员保罗?纽曼(PaulNewman)逝世的新闻中,BBC以1969年保罗?纽曼与罗伯特?雷德福拍摄的《虎豹小霸王》一片的歌曲《雨滴落在我脸上》开头,介绍了保罗?纽曼从影60余年的经历、他与妻子乔安?伍德沃德的美满婚姻、他晚年对食品业的投资及对慈善事业的贡献等。最后又以1973年他与罗伯特?雷德福拍摄的另一部电影、曾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骗中骗》的配乐结尾,揭示了纽曼和雷德福两人数十年的良好合作关系。在BBC这则仅两三分钟的新闻中,所有他著名的代表作的最经典场景及每句最经典的台词均有所体现,其中包括《铁窗喋血》中他一口气吃下十几个鸡蛋的经典镜头,以及《金钱本色》中与汤姆?克鲁斯在台球桌旁的经典对话。能在一个小小的短片中对于保罗?纽曼的一生和从影生涯做到如此全面和精华的回顾实属不易,就是美国本土的CNN等都没有盘点得如此细腻,CNN也更没有像BBC那样对于电影音乐的精心设计。对于从美国走向世界的纽曼,BBC充分意识到了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像中国那样把纽曼的去世当作所谓“国际新闻”简单地提两句的话,只能说编导对于电影界了解不够深入,且仅把视角放在本国之内。
BBC通过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最能被历史记录的事件充分而翔实的报道,在全世界观众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而这在中国媒体中都是无法找到的。如何把“以中国为报道中心”改变为“从中国视角出发,以世界为报道中心”是我国媒体要成为国际一流媒体需解决的首要问题。2009年7月起,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国新闻》节目将定位改为“全球新闻,中国播报”,是在此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报道方式――变被动报道为主动发掘新闻
BBC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特派记者,甚至在2001~2009年穆加贝总统禁止BBC在津巴布韦境内采访期间,BBC驻南非等周边国家记者还会偷偷潜入该国,一连几天对同一超市的物价进行调查,以生动的实例向世界揭示津巴布韦通胀的严重程度。而我国电视台的国际新闻却大多来源于国际上他国电视台的画面,不仅报道时效性比BBC等西方媒体慢半拍,原创性也不高。
以国际新闻中演播室主播与新闻现场记者的“视频连线”为例,BBC和中央电视台最大的不同是:BBC是主动采访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政治家、民众或专家,而背景和新闻本身用一条新闻短片来叙述;中央电视台则是驻外记者在屏幕前被动地朗读当地报纸的某些报道,将完全可制作成新闻短片的内容口述给观众,没有太多原创成分。2009年2月以色列大选期间,BBC播音员兼记者丽丝?杜塞特(Lyse Doucet)前往耶路撒冷,与BBC驻当地记者一起,每一小时与演播室的连线中都邀请一位以色列政治家或分析家从不同政党及选举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每次连线很少有重复的内容。而关于大选背景常识性的介绍和大选进展情况,则将其制作成新闻短片播出。BBC的现场连线充分将新闻当事人和评论家囊括其中,保证了新闻信息的全面性和报道形式的多样性。
BBC的主动发掘新闻还成就了一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印度的特里莎修女。20世纪60年代末,BBC记者马尔科姆?木格里奇了解到了这位在印度加尔各答为数万名老人和病人进行临终关怀,并照顾了数千名孤儿的修女,把她的事迹拍摄成纪录片《上帝的一些美丽》。BBC的报道使得特里莎修女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并立即成为国际名人,随后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BBC的国际化眼光和其主动发掘新闻的能力成就了特里莎修女,也成就了本身的名誉。
相比之下,中国的电视新闻媒体发掘出的新闻人物并不多,能在国际上构成特里莎修女这种影响力的几乎没有。要使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立足,对新闻素材的主动发掘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三、报道载体――巧用播音员来吸引受众
电视新闻是通过播音员来传达给观众的,因此他们的业务素养尤其重要。播音员的播音水准是衡量其业务素质最重要的因素。在这方面BBC做得非常到位,绝大多数语言都有母语语言指导,使得播音员们在诵读新闻时能够尽量符合当地语言规范。BBC播音员大多掌握多门语言,例如乔纳森?查尔斯(JonathanCharles)和卡伦?强罗尼(KarinGiannone)等能熟练运用法语和德语。由于报道的是国际新闻,良好的语言素质使他们在播报异国动态时对于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游刃有余。
BBC国际频道的播音员们大多有一个共性:都做过驻外记者,这也是体现播音员素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BBC播音员大多属于播音和采访“双栖”型的人才,例如常驻美国的马特?弗莱(MattFrei)和凯蒂?凯(Katty Kay)目前均兼播音员和记者两个职务于一身,弗莱在被派往华盛顿之前还被派驻中东、柏林、南欧、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多元的文化感触和采访经历使得播音员对所播的国际新闻能有更好的把握,更加了解观众的口味。
除了播音员本身的业务能力,其国籍和成长背景也是BBC新闻频道成功的关键。2008年,时任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贺雷斯?恩格达尔曾经说过,那些在多元文化中生活过的作家由于其阅历丰富更容易获得诺贝尔奖。当年获奖的法国作家克莱齐奥在尼日利亚长大,同巴拿马一部落生活过4年,如今常住毛里求斯、美国和法国。对于受众为全球各国民众的媒体来说,这点同样适用,且很关键。
BBC国际频道在选择播音员上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差不多一半的播音员都拥有双重甚至多重文化背景,如巴基斯坦裔的主播米歇尔?侯赛因(Mishal Husain)在阿联酋长大;阿拉伯兼北非裔的詹纳布?巴达维(Zeinab Badawi)出生于苏丹;在加纳长大的乔治?阿里加(GeorgeAlagiah)是斯里兰卡人等等。对于一个面向全球的电视频道来说,有贴近任何一个国家观众的面孔都是保证收视率的招牌,更何况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播音员还是对各种受众所在文化圈政治和历史的“专家”,甚至还经历过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科斯蒂?朗(KirstyLang)同家人在比弗拉战争期间逃出了战乱中的尼日利亚。他们知道观众需要什么信息,并且如何传递这些信息。
BBC播音员本身是世界各国文化的“大熔炉”,各大洲国家的观众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同胞,并用全球的视角看待本国的问题。BBC对于各国民众的“贴近”是十分成功的。
责编:吴奇志
相关热词搜索:国际一流 策略 媒体 从BBC看国际一流电视媒体的建设策略 国际一流电视媒体的硬实力 论国际一流媒体的新闻战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