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报业怎么啦?] 中国和美国怎么啦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美国的报纸怎么啦?不是破产,就是转网:《基督教科学箴言报》4月1日不再发行印刷版,转而专攻网络;《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改出付费网络版;《纽约时报》负债累累,不得已将自己新落成的大楼部分转租,做“地主”收租以纾时艰……
  
  “报灾”随着“股灾”接踵而至
  
  中国人老爱拿《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事,冠之以“美国主流媒体”。且不论何谓主流,这些有着崇高名望的“百年”老报,尚且“资不抵债”,更甭提那些呼声不那么高的报纸了。
  具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3月17日出版了自己最后一期报纸,同一天该报的网络版正式开始运营。至此,西雅图历史最悠久的报纸结束了发行印刷版的岁月。
  赫斯特报系旗下的《旧金山纪事报》举步维艰,以至于“老东家”不得不以减薪、裁员为策,否则,关门了事。
  《圣迭哥联合论坛报》2008年7月就开始另谋新主,可是至今仍无一人敢接手这只烫手的山芋。
  丹佛的《洛基新闻》于3月初完成最后一期后,干脆断了149年的营生,甩手不干了。
  《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的娘家论坛公司,始建于1829年的《费城问讯报》,它与4家大型报业集团相继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危机仍在继续,“报灾”随着“股灾”接踵而至。
  美国报纸的老总们不无担忧,连一年一度的“全美报纸编辑协会会议”也取消了。该会除在二战阴霾下中断过,战后每年召开是雷打不动的。今年的空缺,用报纸编辑协会主席夏洛特?霍尔的话说是因为“编辑们面对巨大挑战,得全心应对。”
  
  WWW.COM迟早要抢了报纸的营生
  
  美国的报业出了什么问题?寻死觅活为哪般?一言以蔽之:没“钱”途。
  咋恁地就没了“钱”途呢?其实,在还没跨进2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言必称网络社会崛起,信息时代膨胀。这WWW.COM迟早要抢了报纸的营生――用这点反思报纸没了“钱”途虽甚为老套,却也不无道理。
  互联网凭借时效优势,加上无限链接的优势,使报纸受众减少,发行量下降,影响力不及,拱手将广告商送给了网络。没了广告,断了血脉,报纸必然死路一条。
  有事实为证:2000年赫斯特报系兼并《旧金山纪事报》时,这份报纸每天发行53万份。而2008年10月,这份报纸的日均发行量降至了33万9千份,8年间缩水了36%。报业发行日渐倾颓之势可见一斑。
  
  祸起萧墙
  
  美国报纸有今日,实为两件“亏本的买卖”所赐。
  第一件“伤心事”:养大了一只“白眼狼”,没捞着好处,却被伤得不浅。
  互联网诞生之初,是一个技术的平台,根本无暇内容的建设。此时美国报纸眼瞅着这个小老弟尚在襁褓,搭了把手――报纸内容上网,免费用、随便粘、到处转。在一个版权意识如此强烈的国度中,这似乎不可思异。没办法,谁叫新闻是“易碎品”,与其“烂”在版面上,不如免费上网赚口碑。
  从此,全球报纸就纷纷搭上互联网这辆技术的“战车”,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到如今,全球网民突破10亿,报纸功不可没。谁知,这下却把网民给养刁了,“吃白食、霸王餐”理直气壮,还美其名曰“共享是网络精神”。如今,受众被分流,广告被杯葛,命悬一线,报纸傻了眼。
  “大量的广告营收却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搜索引擎、门户网站以及新闻聚合等实际不生产内容的互联网公司手中”。由此,人们便处于“一个奇怪的世界”:“电话公司可以让儿童在发送一条短信时习惯性地支付20美分,但在技术和心理上,却很难让成人为一本杂志、一份报纸或新闻广播支付10美分”。
  报业为网络做嫁衣,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在《时代》周刊前主编、CNN前董事长兼CEO沃尔特?艾萨克森看来,这是一个荒唐的逻辑。
  第二件“伤心事”:壮士断臂,自掘坟墓。
  这话又从何说起呢?
  自从走上了现代报业之后,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可是价格却越来越便宜――莫大的悖论。这是个什么逻辑呢?
  传统的报纸和杂志曾有三个营收来源:渠道销售收入、订阅费和广告。报纸订阅和零售的收入完全是入不敷出,发行量越大赔得越多。既然是印得越多赔得越多,那为什么那么多的报纸都哭着喊着要坐上第一把交椅呢?发得多广告价格就高,从广告补成本――这是报业经济的基本道理,想必不用赘言。问题便出在了这里。现在的报纸对广告的依赖性过于强烈,以致于从卖新闻,变成了卖广告。
  从电梯里就能看出报业对广告的依赖。早在上世纪20年代,《芝加哥论坛报》新落成的大楼里设立了两部电梯:一部给记者,一部给广告推销人员。但是,到了1999年,《洛杉矶时报》发生了以版面换广告的大丑闻。而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或媒体集团的营销人员在决定新闻采编部的预算、版面、播出时间段、人事任命、甚至在编辑政策方面有越来越大的权力。
  新闻的成本掺杂了广告中获得的暴利,相对读者付费获得的新闻就贬值了。新闻不值钱,也就使新闻走上了不归路。
  即便广告收入非常强劲,这种单靠一条腿走路的营收模式也极为不稳定。而一旦广告环境如无数发行人在经济衰退中所看到的生存危机,这条腿就很可能无法站立――这是“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即所谓壮士断臂,自掘坟墓之举。
  
  新闻专业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正因为报业做了以上两件“蠢事”,艾萨克森在2月16日《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上疾呼《救救报纸》。艾氏不遗余力地呼唤新闻业重拾400年的梦想,摆脱对广告的依赖,“通过提供服务和新闻内容向读者收费”养活自己。而其具体措施,便是网络新闻有偿阅读――使用所谓的虚拟货币计费。“新闻存在价值,而读者也应该尊重新闻。为内容付费可以强制新闻业形成一个准则,即他们必须创作人们真正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这当然是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者的一厢情愿。试想,一个网络世界到处收费,恰如公路上有着多如牛毛的收费站一般,着实会成为网络发展的“肠梗阻”。幸好,艾萨克森也给收费加上了定语,“优秀内容”,亦即所谓的深度报道、调查性、分析性的文章。
  事实上,这也是存在争议的。在美国新闻界的理念中,新闻信息作为人民实现民主自治的先决条件,应该在社会上自由地流通,唯如此,人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设置信息壁垒,利用信息不对称“发家致富”,为新闻界所不齿。网络收费在帮助新闻业渡过危机的同时,冒着的是“金钱至上,唯财是举”的大不韪,有违新闻业服务公众的初衷。
  
  路在何方?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院教授菲利普?迈耶先知先觉,早在2005年便出版了《正在消逝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老迈的观点没被人过度诠释,不过一句“耸人听闻”的戏言却被人奉若神明:报纸将在2043年某日的早晨寿终正寝。
  遭到攻击后,老迈不得不出来澄清,2043年是按照数据推算出来的,是个理论值,就像绝对零度,理论上有,实际上还没个定说呢。
  事实上,迈耶未必觉得报纸没了活路:“一个开张较小、不那么频繁发行的版本,主要用于刊登分析和调查性报道,并且瞄准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新闻瘾’者――这很可能是困难重重的古老印刷品的一个明智的生存策略”,迈耶在书中说。
  面对如此汹涌、接连不断的经济冲击波,原本已现颓势的美国报业有加速的迹象。也许报业仍有活路,不过这条路的前方应该是“强者愈强”,“物竞天择”的格局――越来越少的报纸控制越来越窄的报业。作家余华曾经说过:中国的变化就好像是把欧洲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了一起。这样说来,处于成熟期的中国报业也会迅速走到美国报业的这个阶段,何去何从?报业诸君自忖。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07级国际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报业 美国报业怎么啦? 美国的最后一个报业是 英国报业没有美国报业繁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