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是属于英国的通讯社吗 世界第一通讯社:美联社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新闻通讯社是在19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业革命中开始出现的,是专业化分工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通讯社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信息,有人称它是“一种标准化了的新闻公分母”。在当代大大小小的数百个通讯社中,成为全球新闻体系主导的主要是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这三大世界性通讯社,而在这三巨头中,美联社更是被称为世界第一通讯社。
历史与现状
美联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8年,为了防止不正当竞争,保护各报的共同利益,当时纽约六大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太阳报》、《纽约快报》、《信使问讯者报》和《商业新闻报》成立了一个“港口新闻联合社”,六家共同采访海外轮船带来的欧洲消息。这个港口联合社就是美联社的雏形。与其他欧洲通讯社是独立企业不同,美联社开始就是一个企业的联合。1851年《纽约时报》也加入其中,1856年“港口新闻联合社”改组为“纽约新闻联合社”。1858年,联合社从海外发回了第一条带有“AP”字样的欧洲消息。1859年,美联社与欧洲三大社签定了互换信息协议。美联社这个名称在1860年才开始广泛使用。在南北战争中,美联社的记者用共同匿名的消息发布方式,报道了葛底斯堡演说、南军李投降等重要事件,此后,美联社开始闻名于世。1900年美联社正式固定了社名(The Associated Press),迁到了纽约。此时它已经拥有了2300家用户,每天发稿5万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联社开始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联社进一步随着星条旗开始向世界扩张。最初美联社的稿件只供给本社成员的报纸,1945年以后开始向非成员报纸和电台供稿。而且其成员范围也扩大到电台、电视台。随着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美联社开始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新闻通讯社。
如今的美联社是由美国报业(1300家报纸)和广播成员(3890家电台、电视台)组成的新闻联合组织。经费由社员以股款形式分担。美联社总部大楼位于纽约曼哈顿。全社工作人员约3700多名。国内分社和记者站134个(包括6个总分社)。国外分社83个(包括3个总分社)。美联社每天用6种文字(英语、德语、荷兰语、法语、西班牙语、瑞典语)播发新闻和经济信息约2000万字,1000多张照片、图片,另外还提供广播电视音像和网上服务。它不仅为美国1500多家报纸、6000家电台、电视台服务,还为世界115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各类新闻媒介供稿。
美联社的新闻报道
美联社在世界通讯社中的领先不仅仅是得益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更依赖强大的新闻报道能力。
19世纪晚期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一句颇为夸张的话:“给地球各个角落带来光明的来源有两个:天上的太阳和地下的美联社”。在他那个时期,美联社就确定了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地位。到20世纪30年代,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经对美联社记者吉姆?米尔斯说过一句应该让美联社自豪不已的话:“我猜想,当我死后站在天堂之门的时候,碰到的第一个人会是一名美联社的记者”。1932年,当甘地又一次被英国殖民当局秘捕又秘密释放时,一天午夜,他拖着行李被带到了一个偏僻的小火车站,在昏暗的夜色中只有美联社的记者米尔斯,是唯一知道他被释放的消息、并等在那里的记者,于是甘地说出了这句话。而这句话被放在了美联社资深记者杰里?施瓦茨所写的《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的扉页上。这些都是对美联社新闻专业追求的一种概括。今天,美联社的新闻记者依然遍布世界各地,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线新闻报道。在斯里兰卡的种族冲突、尼泊尔的革命中都有美联社记者的身影。在伊拉克,每天都有75名美联社记者出没在巴格达。经过4年的努力,美联社2006年成为了第一个在朝鲜长期设立办公室的西方新闻机构。依靠在全球上百个国家的230多个新闻机构,美联社形成了强大的新闻收集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有西方学者认为美联社是世界上最大、也是运营成本最高的新闻机构。
不仅如此,美联社在历史中还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报道风格。有人认为,美联社是所谓客观报道原则的先驱和主要推动者。被称为美联社之父的梅尔维尔?斯通就曾提出了五个w和一个H的客观报道模式,该模式被称为新闻的六要素,作为标准的新闻写作手法而风行于世。在长期的报道实践中,美联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新闻记者,他们的报道经验,也成了新闻记者们学习的楷模。具体说来,美联社的报道原则可以概况为三个方面:1 突出强调时效性。在报道重大的新闻事件时。美联社允许记者编辑可以先报道后核实,通常美联社都是抢在第一时间发布一条简短的事实性消息以争取时间,随后跟发多条后续报道,不断验证或更正先前的内容,补充新的内容;2 简单的程式化写作。美联社要求每个记者尽量用较少的词语撰写报道,甚至要求每个句子在20个词之内,要求具体、直截了当地报道新闻;3 “客观”、“中立”的报道立场。美联社强调,记者无论采取何种报道方式,都要尽量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价值判断,记者必须将解释性、介绍性的内容小心地插入到各种观点主张和对事实的报道之间,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坚持平衡报道的原则。美联社认为,记者编辑在这些新闻事件中的角色,只能是客观的引述者和记录者。这种独特的报道风格,也是美联社获得重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当代的美联社也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其中技术变革、商业化的冲击和新闻报道观念的变化是最重要的挑战。
一直以来,通信技术手段的超前性是制约通讯社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美联社在应对这一挑战中一直走在了前面。美联社自称有10余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先走一步”,包括1875年第一个租借永久性的新闻电报线路。1980年第一个用卫星发送新闻;1994年第一个用数码相机武装自己的摄影记者,等等。
在国际电视和互联网两大媒体业务中,美联社也有不俗的表现。1995年,美联社建立了互联网服务部,通过网络向用户发布新闻。1999年美联社兼并了位于英国伦敦的国际电视片交换中心――全球电讯网,组成美联社电视服务部,它和“路透社电视”构成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电视新闻供应商。全球50%左右的电视国际新闻素材都是由这两家机构提供。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美联社在网络技术服务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先后推进了在线编辑工具、在线图片档案服务和数据库服务等多种产品。2006年,美国的尼尔森公司公布了全美发展最快的网络品牌,美联社的网络赫然名列其中。 可以说,美联社在新技术方面始终保持着在国际媒体中的领先地位。
面对当代媒介商业化的冲击,美联社的应对之策也别具一格,主要表现在扩展全球业务、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拓展新媒体业务和报道范围等方面。与许多西方媒体受商业化的冲击纷纷减少国际新闻报道的趋势相反,美联社逆风而动,近几年反而加快了全球性扩张的步伐,不仅在全球布点扩大新闻源,在新闻报道方面也开始了从报道爆炸性事件到专注于深度综合报道的转变,这不仅使美联社保持着世界第一通讯社的影响,也扩展了其收入的范围,目前美联社的海外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0%。改变传统的打包式服务而转向菜单式服务,也是美联社应对国际新闻需求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10月10日,美联社宣布了所谓“给成员更多选择”的新服务模式,美联社的客户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付费标准,获得不同的新闻服务内容,新的定价服务系统在2009年1月1日开始生效。新媒体业务也成为美联社日益增长的利润增长点,来自网络媒体客户的收入开始占到了美联社收入的15%以上。
此外,美联社还开辟了其过去并不擅长的财经新闻领域。2004年起,美联社开始向其北美客户提供金融报道服务,随后开始向其他地区扩展这一服务,财经新闻是一个利润丰厚的领域,在与路透社、彭博新闻社等国际著名财经媒体竞争的同时,美联社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和收入也在不断扩大。
一般而言,商业化对媒体的冲击主要导致媒体的报道内容和观念的变化,新闻开始变得越来越“软”和“俗”。作为会员制非赢利的美联社,对利润的追求并不是那么强烈,2003年由《今日美国》报总裁转而担任美联社首席执行官的汤姆?柯利所主导的变革保持了美联社的新闻特征。
但还是有一些挑战是美联社所无法应对的。因为国际通讯社所兼有的“国家性”和“世界性”双重特征,所以尽管是世界性的通讯社,也往往成为了国家利益的代言人。这一点,即使是以所谓“客观”、“中立”为立社之本的美联社也不例外。我国学者的多种研究早已证明了美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其实是国际新闻的国内视角”的基本命题。美联社也是如此。例如有的学者在对比了2002年布什访华时新华社和美联社的报道之后,得出了美联社的报道“严重偏离了客观性”原则的结论。再如,有的学者在研究美联社2008年关于中东新闻的上千篇报道后也指出,美联社新闻中的中东镜像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维护国家利益成了美联社报道的基本出发点。可以说,世界性和国家性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美联社能否保持世界新闻领导者的最重大的因素。
相关热词搜索:美联社 通讯社 世界第一通讯社:美联社 世界四大新闻通讯社 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