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下一句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对外传播事业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努力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 今年4月20日到21日,中央召开了对外宣传工作会议。这次会议预示着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会后,我们采访了一些中央涉外媒体的领导,他们结合工作实际讲述了自己对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体会。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星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作为外宣战线的一名领导,请您谈谈对这次会议的认识。
郭晓勇(以下简称郭):这次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是指导我党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外宣工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会上,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精辟论述了外宣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外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明确了外宣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指明了外宣工作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几方面工作,对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对外宣传工作、努力开创对外宣传工作新局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央外宣办赵启正主任所作会议文件的说明,对于我们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文件、讲话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总之,这次会议对外宣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时代特点、具有战略性的阐述,在很多方面具有重大理论突破,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必将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对外宣传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大家在进一步提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同时,紧迫感和责任感也进一步增强。
记:在《意见》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都对中国外文局和局属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于外文局来说,是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郭:《意见》共30条,至少有五分之四的内容直接和外文局工作密切相关。需要指出的是,在这30条当中,有3条直接对外文局和局属单位的工作提出了要求,第14条提到了《北京周报》,第?5条提到了中国网,第16条“做好对外出版工作”指出,“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律,统筹协调,优势互补,以中国外文局为重点,带动全国对外出版机构,在国际出版市场尽快形成较强竞争力”。云山同志在讲话中也谈到,“认真抓好主流媒体的落地率”,要求“以中国外文局为重点,加强中国图书、影视音像产品在国外的制作和发行,带动全国对外出版机构早日进入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发行渠道”。此外,赵启正主任的讲话中还明确指出,“由于文字精练的要求,文件中仅提到中国外文局的《北京周报》,其它重点期刊以及针对周边国家的八个边境刊物没有提及,但不表示它们不重要,已有的对外刊物都要尽快加强”。这些要求更加明确了外文局的定位,进一步指明了我局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我局书刊网外宣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概括地讲,这些机遇主要表现在:中央高度重视外宣工作,为我局事业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环境;外宣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的提出,为我局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提供了有形依据;外宣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的提出,为我局事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中央加大对外宣工作的领导和投入,为我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物质保证;中央对我局提出的明确要求,必将激发外文局广大干部职工拼搏进取的奋进动力。当然,中央对外文局提出的要求是从全党全国整体外宣格局出发提出的,这些要求的标准都相对较高,完成每一项任务都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要求既是信任,也是责任。我局能否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创造性地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就是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记:贯彻落实中央外宣工作会议精神,实现中央对外文局提出的要求,局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有哪些?
郭:中央外宣工作会议刚一结束,中央外宣办副主任、外文局局长蔡名照就对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局长办公会议首先进行了专题学习,并就全局的学习传达和贯彻落实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经过全面学习,广泛讨论,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外文局在学习十六大精神基础上形成的工作思路是完全符合中央外宣工作会议精神的,应继续坚持。这一思路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提高全局的出版发行能力;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走出一条在国家支持下利用市场机制的活力搞好对外宣传的新的道路;大力调整业务结构,构建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新的外宣业务格局;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竞争创新能力。这一思路曾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充分肯定。根据这一思路,今年外文局提出了实施“三项改革举措”的目标任务,即实施外宣书刊本土化战略、做大做强出版社和外文印刷厂股份制改革。这三项举措体现了全局上下的共识,也符合这次中央外宣工作会议的精神,如“本土化”是解决外宣工作“三贴近”的有效方法,做大做强出版社是发挥外文局“带动作用”的必然要求,外文印刷厂股份制改革是进行体制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具体步骤。外文局要将实施“三项改革举措”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外宣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和载体,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另外,外文局还成立了全局贯彻落实中央外宣工作会议精神工作小组,根据中央的统一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全局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指导外文局的各项工作分步有序地向前推进,确保完成中央对我局提出的各项任务,为我国的外宣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记:您刚才谈到,《意见》明确提出,“以外文局为重点,带动全国对外出版机构在国际出版市场尽快形成较强竞争力”,请谈谈外文局在发挥这些“带动”作用方面有哪些优势?
郭:《意见》和中央领导同志对我局提出的要求,不仅体现了中央对外文局工作的重视,也是对外文局多年来几代人所努力创造、积累的实力和做出的贡献的肯定。外文局之所以能够作为全国对外出版领域的重点,并且要按照中央要求,发挥“带动”作用,关键是外文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经验优势。外文局和共和国同龄,是我国最早的专业外宣机构之一,从事外宣事业5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外宣理论和实践经验。二是人才优势。外文局是我国出版外文书刊规模最大、人员最多、语种最全的机构,我局拥有近3000名干部职工,有专业外语人才数百人,有外国专家五六十人,是全国最大的外国文教专家聘请单位之一。三是资源优势。全局有外文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和5家杂志社,每年以近20个文种出版1000多种图书、19种期刊,其中《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人民画报》、《人民中国》等9种外宣期刊,年发行460多万册,全局的书刊发行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27 种网络版杂志,以中、英、法、德、日、西、阿、俄和世界语等文字通过互联网传播;我局还建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全国最大的国情网站――拥有9种语言10个文版的中国网。另外,我局在国内还有专业的发行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埃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有书刊出版发行公司和办事机构。此外,还有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评中心、培训中心等。可以说,我局目前已形成书刊网和音像制品并举、出版发行并重、国内外协调配合的整体外宣格局。更重要的优势是,外文局干部职工对党的外宣事业的忠诚和信念。
记:刚才听您介绍说,做大做强出版社是外文局今年实施“三项改革举措”的重点之一,请您谈一谈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郭:上面我介绍了,我局目前有7家出版社,但是除了外文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外,其他出版社目前与国内同行相比,规模还比较小。年初我们确定把做大做强出版社作为“三项改革举措”之一,主要是基于增强竞争能力、促进事业发展的需求来考虑的。这次会议上,中央明确要求外文局要在全国对外出版领域发挥“带动”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局的出版能力离中央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进一步增强了我局出版社要做大做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实施做大做强出版社举措的信心和决心。我局做大做强出版社,重点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举全局之力推进出版社实现超常规发展;二是建立具有内在发展动力的新机制,实行科学化的管理体制、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化的用人制度;三是按照“导向正确、制作精良、市场畅销”的要求,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形成以精品为主导的品牌和特色;四是在局内创造有利于出版社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按照上述思路,我局已制定了《中国外文局做大做强出版社三年发展规划要点》,目前我们正根据中央对外文局的要求,对《规划要点》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确保完成中央赋予我局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
记:您认为“本土化”是解决对外宣传“三贴近”的有效方法,请您结合外文局工作实际,谈一谈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郭:“本土化”是国际跨国公司向全球扩张采取的一项基本战略,也是我国经济工作走向世界的一条成功经验。去年长春同志视察外文局时指出,要研究和借鉴经济工作走向世界的成功经验,使外宣工作更有效地走向世界。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我们从去年年初开始,选定在美国和香港分别进行了书刊“本土化”的初步探索和实践,收到较好效果。试点结果表明,这是促进我局书刊外宣事业发展的一条新生之路。为此,局长办公会议决定,今年将实施书刊“本土化”战略作为全局“三项改革举措”之一,全面予以推进。今年实施“本土化”的重点是《今日中国》阿文版和西文版、《人民画报》韩文版、《北京周报》驻美机构、调研创办俄文期刊、推动局属出版社和驻海外出版机构的协作等。最近我到埃及、英国和德国出访,专门就“本土化”问题进行了调研,切身感受到实施“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要将涉及到“本土化”的书刊的策划编辑和印刷发行前移到对象国和地区,通过建立精干的工作机构,聘请和使用当地人员参与选题策划和出版发行,达到“三贴近”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外宣书刊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的难题,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从而取得预期效果。
记:人才是竞争的关键因素,外文局在贯彻落实中央外宣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在人才工作方面有哪些考虑?
郭:《意见》第27条专门就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对外宣传干部队伍提出了要求,这与党的十六大和年初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是一致的。外文局要全面理解并很好地贯彻执行中央有关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今年重点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建立大规模培训制度,加大培训投入二是建立了外文局特殊人才补贴制度,对在外宣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外语人才给予特殊人才补贴,逐步建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机制;三是加大海外引智力度,聘用外国专家担任外文杂志的副主编或编辑顾问;四是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建立适应现代传媒竞争需求的人事管理新机制。要通过加大人才工作的力度,建立和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扎实、纪律严明的外宣干部队伍,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好我国的外宣工作做出外文局应有的贡献。
责编:翟淑蓉 李 忠
外宣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
――中国日报总编辑朱英璜
记者(以下简称记):外宣单位应怎样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朱英璜(以下简称朱):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中央对外宣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标志着我国对外宣传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这使我们感到十分鼓舞,也感到肩上的压力。要“逐步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舆论力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的外宣力量从观念、体制、竞争力到人才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不少跟不上时代和形势要求的“不适应症”。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
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日报将如何力口大加强对外传播的声音?
朱:中国日报经过了23年的创业和发展,形成了一个拥有10份报纸和一个网站的报系,有一支很好的队伍,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国内外建立了一定的声誉和影响。但我们深感报社的事业发展仍太慢,实力不强,影响力有限。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在认真总结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报社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如果说中国日报能在海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受到读者的重视,那是因为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把“以我为主”和“有的放矢”集合起来的方针,尤其是注意实事求是地报道和对读者实际需要的关注。这符合中央提出的“三贴近”的要求。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外宣规律,注重外宣实效,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知名媒体”。为此,在继续服务好在华受众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中国日报在海外的发行量和影响力。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想法,有不少事情亟待我们去做好。
记:在全球传播的大背景下,您怎样看待外宣上要“内外有别”这一问题?
朱:我认为,“内外有别”主要是指由于受众对象的不同,你所提供的内容和方式应有所不同。对外宣媒体而言,就是要始终关注外国读者实际需求、认知程度和思维习惯,千万不要“无的放矢”,避免和减少不看对象 的“无用功”。对不同的外国受众,也要兼顾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有效地将我们准确的信息和观点传达给特定的受众,使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
另一方面,在全球传播的大趋势下,尤其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内外宣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我认为对内对外报道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是一样的,都要“坚持用事实说话”,都要“把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通过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所不同的是,不同的媒体必须考虑各自的目标受众的需要。因此,也不必刻意地把内外宣分得很清楚,应在新闻管理上加强协调。既要强调共性,又要注重个性,形成内外宣协调发展的局面。
记:目前,外宣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还不够强大,我们将怎样改变这一局面?
朱:确实有这样的感觉。但我相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也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声音会进一步增强。关键是要看其自身的发展,“有为才有位”。我认为外宣媒体能够做到有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就自然会被重视。同时,我还以为,外宣媒体只要在国内有影响力,才能在国际上有一定权威性。这既需要各领导部门的管理和支持,更需要外宣媒体自身不懈的努力。
记:在市场经济时代,中国日报将怎样吸纳和使用人才?
朱:我始终认为,中国日报发展20多年积累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外宣队伍。他们懂政治、懂外语、懂新闻,善于学习,“内知国情,外知世界”,有着较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编委会这些年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上做了一些努力,但还很不够。我们将继续改革用人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人人成才”的良好局面。
记:您对外宣媒体“本土化”如何看?
朱:“本土化”对我们来说,主要意味着我们的媒体能为本土主流社会中对中国关注并能影响对华政策和舆论的群体的人们所接受。目前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外国人所希望了解的有关中国的信息和观点。重要的是,我们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真正符合外国受众需要的,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因此,我们在办报过程中要始终了解外国受众,要随时跟踪和分析国际舆论的关注点,要加强与外国媒体的交流与合作,要更好地发挥外籍新闻从业人员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在继续努力和探索,争取不断有所创新。
我认为,现在有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的决心和部署,有全国各地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外宣媒体自身加快发展,我国外宣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会有较快的发展,外宣力量在不久的将采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在世界媒体林立的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责编:潘天翠
对世界的影响怎样才能大起来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主任盛亦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央视海外中心正在进行电视频道的改革,世界将开始直接聆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盛亦来(以下简称盛):新时期的对外宣传,一是开拓进取,二是要转变观念。
我们的报道多年受对内宣传的影响,有许多不太适合对外的内容。对外我们要根据“三贴近”的原则,使海外观众接受,否则就会劳而无功。由于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差异,对这部分读者不能只想着自己要说什么,而是要认真考虑实际效果。海外中心有两个24小时播出的频道。另外从今年1月1日,开办了每天4小时的西班牙语节目。
记:外宣如何能更好的贴近受众呢?
盛:这是我们正在研究改进的策略,要贴近新闻事实,要了解观众的需求,研究他们的接受习惯。
新闻报道,事实的真实是其前提,这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客观规律贴近观众是为了有的放矢。不同的观众对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我们的中文频道是海外华人,这部分人一般对中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他们要多讲事实。而用外语频道播出的节目就要有针对性,除了报道事实外,还要尽量向他们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这对外宣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到海外去,经常看我们的报纸和一些电视节目,发现我们的新闻传输方式与当地的阅读习惯格格不入,令人感到生硬。关于这一点,在国外工作的外交官和留学生都深有体会,这将是我们电视频道改革的一个方向。
记:内宣和外宣的界限该女口何划分?
盛:在这个问题上,如果特别强调内外有别,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凡是新闻都有其共性的地方,这就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主,及时、准确、客观是新闻报道的共性,在这里不应强调个性。比如二战之后,前苏联的宣传就很强调内外有别,没到过那里的人,会感到那里是莺歌燕舞;去了那里,就会感到他们的新闻报道与事实反差很大,这是前苏联在对外报道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在英国威尔士大学攻读大众传播硕士学位的时候,曾把前苏联的案例进行了认真研究。但是对不同国家和受众群,该有别时还要有别。比如欧洲观众的兴趣点与南美洲就有区别,这种侧重与有别就不违反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因此,在我看来,过分强调“内外有别”不对,忽视“内外有别”也不对。
记:央视海外中心是外宣领域的“国家队”,文口何使“国家队”的声音更加洪亮?
盛: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媒体地位在国际上被别人重视的程度,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其一,是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实力强大的国家其声音必然受人关注。如果说弱国无外交的话,也可以说弱国无外宣。如美国的决策会对别国产生影响,这样就必然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视。弱小国家的电视台办得再好,也不能与强大的国家相抗衡。基于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上日益提高的地位,我们的声音也到了该引起别人注意的地步了。其二,是媒体实力。要办成世界性的媒体,就要有许多的资金投入。以电视节目为例,要想在发生新闻的第一时间,出现自己电视台发出的报道,就要赶在别人之前向事发地派出记者,这是要花许多钱的,靠别人提供的“二手新闻”是永远不能成为领头羊的。在伊拉克战争中,我台是中英文国际频道,在全球反响不错,但远远不够,因为都是以编发别人的信息素材为主。只有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我们的记者走在前面,才能在世界日益激烈的电视媒体竞争中真正获得成功。其三,是队伍素质。要想使外宣媒体肩负起国家队的作用,即使满足了前面的条件,如果队伍素质不行,你仍竞争不过人家。其四,管理水平。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经营管理水平对一个媒体的成败也至关重要,以上几个方面如果能做到了,我们对世界的影响会逐渐大起来。
记:在媒体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海外中心需要哪些人才?你们如何吸纳和使用人才?
盛:关于人才的话题,你们的问 题提得一点也不错,这确实是各个环节中最重要一环。电视台对外传播的性质,急需精通外语同时又精通电视业务的人才,这种人才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关于人才,我们面临许多尴尬,比如,我们现在是事业单位,这个阵地需要尖端的电视人才,有的精英人才进入了这个领域后面对许多困扰:一方面他爱这个事业,一方面他要面对住房、交通等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他就不兔要去谋求更高待遇的工作。以我们目前的处境,我们只能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人才。希望上级部门要赶紧制定相关政策,以吸引、留住人才。
记:据了解,央视国际频道已在一百多个国家落地,您是文口何看待“本土化”的?
盛:“本土化”问题也就是更好地贴近观众的问题。首先要承认,中央电视台“本土化”做的不够,很多节目还像大众菜谱。“本土化”是“有效化”的促进剂,不同地区的观众有他们不同的兴趣点。比如中国大部分人都吃猪肉,猪肉加工在有的地区是主导产业,但这个报道内容对伊斯兰国家绝对是不适合的。但要做到“本土化”则更需要投入。我们的新闻要纳入当地新闻,费用很大,目前需要量力而行。
关于外宣投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办法:一是中央政府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加大投入,二是外宣媒体功能逐渐向市场化转换。比如美国电视台,政府并没有多少资金的投入。
目前,我们有两个对外电视频道,中央台投资5个亿,赵启正主任曾夸过我们“中央电视台很可爱,自己花钱办外宣”,但现在仍是个无底洞。而永远靠花钱去买对象国的落地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责编:雪 石
“三贴近”原则是提高外宣质量的关键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郭招金
记者(以下简称记):根据中央外宣工作会议精神,中新社在力口强对外宣传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郭招金(以下简称郭):四月份召开的这次外宣会议是一次规格很高的会议,李长春同志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对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外宣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这将对未来外宣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李长春同志在这次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对外宣传是面对广大的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华侨”。开展对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宣传工作很重要:一是华人、华侨对来自中国的信息有强烈需求;二是做好对华人、华侨的宣传工作,可以作为对人宣传的中介。海外几千万的华人、华侨是很大的资源库,做好他们的团结、争取工作,对中国的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大业以及和平外交路线都很重要。众所周知,西方反华势力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政策,利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以及“东突”、人权、宗教、法轮功等问题,屡屡在国际上制造矛盾和热点,并不断在华人社会中挑起事端。我们作为国家外宣单位,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历史重任。我国要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争取主动,赢得胜利,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舆论力量作保证,尽快提高对外宣传的国际影响力。
经过52年的建设与发展,中新社已具可观的规模。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在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设有分社。全社员工800多人。我们将继续增加海外的布点,扩大通讯员队伍,做好新闻采集工作。今后几年,中新社将在北美、欧洲、东南亚增加设点。目前,在美国纽约、华盛顿已设立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将增设洛杉矶记者站。北美将新建加拿大分社。欧洲已有巴黎分社,将增设俄罗斯分社。东南亚已在泰国设立分社,还要准备在马来西亚等地开办分社。
改进图文通稿质量是通讯社永恒的课题。中新社要花大气力改进图文通稿质量。目前中新社每天播发100篇文字电讯稿和100张图片新闻稿,在数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要把提高稿件质量放在首位。提高稿件质量,说到底就是在采编工作中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对外宣传“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根据海外受众在价值观念、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不同,讲求宣传策略和技巧,增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中新社注重新闻的原创性。在互联网兴起的今天,在信息爆炸时代,通讯社的立社之本是它的新闻原创性。大家如果都是抄来抄去的话,特色就会消失。所以记者一定要写现场新闻,不能在互联网上摘摘编编,或者只靠电话采访。我们强调记者一定要到达新闻现场,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拿出有独特视角的东西来。
办好中新网是中新社的另一个重点。中新网甫一开办,即以通讯社原创新闻资讯和独特风格脱颖而出,成为众多海内外网络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的资讯源泉。中新网现开设有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电讯、中新专稿等共十三个频道,每天上网数百条次动态新闻。此外,及时开设的新闻专题,如“申奥不眠夜”、“两岸关系新观察”、“中国迈向WTO”等,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深入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园地。中新网的新闻资讯内容准确、丰富、时效强、文风轻松活泼,受到广大网友、特别是网络、新闻和财经专业人士的欢迎。雅虎、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等许多主要中文网络,都与中新网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据我们调查,世界各地许多华侨、华人都成了中新网的忠实读者。国际著名搜索引擎Alexa(亚马逊公司)长期对全球?000多万个互联网站进行综合统计,通过四项指标对全球各大网站进行排名,中新网已进入前500位。我们要把中新网办得更好,使之成为全球华人重要的新闻类网站之一。
必须重点提一下我们现在的海外中心。海外中心每年能够为国外提供6000-8000个成品报纸版面。利用国内相对便宜的人工和高质量专业性人才,将报纸版面做好直接传输到世界多个地区,客户可以拿着做好的报纸版面直接印刷出版。
在国内各报亭都可以看到的《新闻周刊》,是中新社主办的在国内发行的刊物,正在有效地发挥外宣功能。杂志除向海外发售外,还签约授权海外多家华文报纸每期转载其中一些主要文章。最近还作了新的尝试,在美国与一家报纸合作,将每期的全部内容展开变成报纸版式,与当地报纸夹在一起发行。
记:会议对外宣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中新社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是什么?
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很多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采编人员对国内情况了解不透,对国外需求了解不深,体现在稿件上就是选题不对路,发出去的稿件,你说它错嘛也没什么错,但往往是我想告诉你的,和你想知道的不搭界。这样的外宣工作是一种低效或无效劳动。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针见血的批评很容易,但真正去改正它、扭转它谈何容易!
我们的文字表达方式也不符合外 国人的阅读习惯。有句俗语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廖承志过去一再教导我们搞对外报道“不要穿中山服,要穿西装”,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也没有切实做到。西方报道往往从报道事实、报道个案、讲故事开始,读者容易接受,而我们的对外报道最常见的是报道概念和数字,甚至是一些空话、套话。老生常谈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空泛的文章怎么能打动外国受众呢?
外宣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根子在于没有遵循“三贴近”原则。我们和洋人世世代代在同一个星球上生活,但彼此之间误解很多。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位副总编辑从西方某国出差回来,说在该国的几天之中,打开电视全部是对中国最近劣质奶粉事件的报道、评论。西方国家将这件事情和人权挂上了钩,认为中国虐待小孩,违反人道,没有人权。劣质奶粉不是毒奶粉,它没有毒,只是营养成份不够。发生劣质奶粉死人事件有食品管理问题,也有农村贫困问题。很多打工者生下孩子刚满月就进城去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为了省钱,哪种奶粉便宜买哪种,他们并不知道那里面蛋白质含量没达标啊。孩子不吃母乳光吃这种奶粉当然有问题。但西方的民众不知道这些,他们以为中国有人制造有毒奶粉去残害儿童,中国是个没有人道的国家。这与事实相差甚远。但我们的外宣工作也没有把这些问题讲清楚,稿子发了不少,但能解渴的报道不多。
中新社从1952年开始,工作对象确定为华侨、华人,也包括港澳台同胞。1975年,中央将中新社的服务对象定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和外籍华人。1981年中央将中新社定位为“面向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和这四种人有密切联系的外国朋友的国家通讯社”。在这次外宣会议上,李长春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新闻社已成为港澳台及国外华文媒体的主要消息来源”。会议文件指出:“积极发挥中国新闻社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对外宣传风格”。这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对中新社提出新的要求,要完成新的使命,需要全体中新社人付出艰辛的努力。
中新社一线采编人员中35岁以下占一半以上,如何留住这批人,关键是要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也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待遇。外宣机构也要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除依靠国家增加投入,也要靠自身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外宣工作是事业,也是文化产业。中新社下属的影视、杂志等,都按照总社给予的“接受一定补贴的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定位,进入市场,从市场中找饭吃。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与经贸工作相比,在文化产品出口方面,我国一直是严重逆差,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力不强,外宣出版物也缺乏吸引力。中国作为大国正在世界上和平崛起,中国文化应该在世界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事对外新闻文化传播将会成为有丰厚经济回报的产业,凤凰卫视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在国家加大对外宣传事业的投资力度同时,我们不要等待,要把文化事业当作产业来做,从现在起开始努力。
责编:周 瑾
相关热词搜索:并存 机遇 中国对外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对外传播事业 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与挑战并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