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式行善逻辑挑战了谁】高调行善陈光标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陈光标大抵是这个时代最令人费解的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称他为“企业经营者”而非用媒体常用的“企业家”或是“慈善家”,或者更高善仰止的名称“首善”,是因为,以他的种种行为及其对社会的贡献,一时还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事实上,即使是若干年过后,我们恐怕也无法给陈光标这样的人物一个精准的定位。
  是的,陈光标的财富信念与行善逻辑着实挑战了我们普罗大众的神经。
  他特立独行于中国慈善事业轨道之外。从汶川到台湾,从日本到云南,从一个灾区到另一个灾区,他一次又一次,与灾民面对面地派发现金,一遍又一遍,通过网络,自曝行善细节。他并不是中国首富,却是第一个对外宣称要“裸捐”的富人,将在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有富而乐施的质朴,也有商业化的自我营销运作――这就是陈光标式的财富信念与慈善逻辑。他并不讳言自己的高调,反而认为,只有高调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样,他也不讳言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认为只有亲手将善款交到受捐人手中,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捐赠。
  不过,对社会而言,最大的挑战并不在这些。关于陈光标式的慈善,我们能不能用“好”或者“不好”来评判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存在实实在在地照见了中国慈善的尴尬。陈光标在行善过程所凸显的种种问题,也是当今中国慈善机构无法回避的问题。
  比如透明与公正。在与陈光标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一些慈善基金会的负责人曾经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将善款交给基金会管理。陈光标的回答是,担心达不到透明、高效的要求。对于慈善,公众最关心的是公正与透明,公正、透明才能有效。但是,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我国慈善机构的信任度并不高。因掣肘于制度的不透明和工作的低效,不少企业虽不似陈光标那样去给受捐人派发现金,也多是愿意亲历亲为,以确保自己捐款的流向。
  有网络调查显示,54.42%的网民表示可以接受陈光标现场发放的捐赠方式,原因是善款真正送到了困难人群手中,这样的行善让人感到放心。与陈光标的慈善个人“秀”,以及不顾受捐者感受到感恩“秀”相比,人们对慈善机构普遍不信任给慈善事业带来的伤害才更大。慈善机构和慈善协会的健全与完善,是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现有公募基金会90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千余家,如果他们得不到企业和民众的信任,不能做大做强,又谈何发展慈善事业?
  公正、透明之外,如何面对受捐者,也是慈善机构需要回答的问题。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直言不讳陈光标的高调是“慈善暴力”,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其实,回顾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等灾难中慈善机构的救助,我们并没有少见类似的“暴力”,无论是在受灾现场,还是在电视台的演播室,“感恩”这个词汇被以多种的方式演绎着。所不同的是,陈光标是个人行为,而后者则是集体文化。陈光标的行为伤害的是看的见的个体,后者影响的则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相关热词搜索:行善 逻辑 挑战 陈光标式行善逻辑挑战了谁 陈光标的行善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阅读答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