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奇故事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传奇故事篇一:宁波十大传说故事

宁波十大传说故事

风景必须有其内在的占有物才能赖以构成和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我们只能徘徊于视听所经验的世界,这个空间便不是丰满的,它可能类似于在大片宽银幕上的云蒸霞蔚或超逼真、超立体和超环绕的平面空间而已,我们的思想不能迈向更深、更远和更高的维度。孔子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宁波血肉丰富、虚实相生的至善的传说故事,丰富了宁波这道至美的山水风景,营造了浓厚的传奇性、扑朔的迷离性,表现了宁波的特色与神韵。

而在我们眼里,把民间的传说与故事理解为在“国家”与“民间”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国家的或精英的“话语”背后,百姓日常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空间观念和地域认同意识,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在漫长的流变史上,幻变成为绚丽缤纷的具有视觉效应的一条色带,它有可能重新解释宁波的社会历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色彩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我们用色彩来表述宁波的绚丽缤纷的故事世界,十大故事传说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部分,是宁波非物质遗产的立体色标重要一环。

一、梁祝传说

这是人世间最纯最美的爱情故事,每当姚江岸边春日繁花盛开、彩蝶翩跹之时,总让人怀想起这段让人嗟叹不已的往事。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来对抗现实生活中的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来捍卫对自由与解放追求的信念,情感上升到宗教或者说是哲学的程度,其感染力远远超出同类型的一般民间传说。有关梁祝的音乐与戏剧作品非常多,对当地老百姓影响最大的俞丽娜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都数老百姓都能唱上一段《十八里相送》。

故事色彩:彩色

二、天封塔与斩妖的传说

这是宁波建城有关的故事。在《天封塔、永丰库、庆安会馆及其它》一文中叙述到唐时镇海招宝山的一条鲨鱼精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宁波城的故事,民间老石匠在四明山上采得的一颗宝石帮助下,杀死了此妖。而天封塔是为保存这颗宝珠并镇甬江蛟龙所用,因为建于唐武则天“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峰”年间,故称此塔为天封塔。天封塔曾经发掘过,虽不见传说中的宝珠,但文物丰富,可以到宁波博物馆细瞻。

而历史上这些年正好是一个叫黄晟(859-909)的人任剌史,这位宁波最初的设计师,不仅建筑了子城外总长达18里的罗城,还治理了甬江泛滥。但是老百姓把他治理甬江的泛滥用神话的手法来表现,黄晟跳入甬江中与蛟龙作战,三天三夜,一直追到甬西的桃花渡,最后斩死蛟龙,而英雄也因此力竭而死。至今宁波人每年端午节还用菖蒲草染雄黄制成宝剑挂在门口的方式,纪念这位“宁波城市之父”。

宁波建城时的洪水已然消逝,但见证这段历史的遗迹与风俗仍在,到底是老石匠这样的民间英雄最终战胜了洪水,还是黄晟这样有作为的官员为民除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宁波人相信人定胜天,这种积极的浪漫主义情绪是宁波走向三江时代最绚丽的开篇之章。

故事色彩:红色

三、月湖畔的倩女幽魂

一则与月湖湖心寺有关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已然消逝几百年,然而在大海东岸日本对这一故事的热衷与相同题材的永恒魅力,故列取;它也可以代表本地流传大量的如同聊斋《画皮》民间故事。湖心寺曾在花屿东南的绿树修竹丛中,在宋时与开元寺、景福寺、阿育王寺并称“明州四大律寺”,日本画僧雪舟1468年创作的《宁波府图》,就有其远眺的风貌。故事源自元末明初方国珍占据浙东时(大约是在1360年),讲的是元宵灯会时居于镇明岭下的乔姓书生,与一郁闷而死停厝湖心寺的牡丹姑娘相爱故事,最后乔姓书生与牡丹共死于湖心寺,在云阴月黑时常同在湖心寺左右徘徊,全祖望写有“若到更深休恋恋,湖心怕遇牡丹灯”之句。明洪武年间传到朝鲜,后又传到日本,在江户时代以《牡丹灯笼》的题目流传甚广,最有影响的通俗读物,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鄞县人熟悉梁祝哀史。

月湖畔天一阁也有哀怨传说,不过这个人的主角叫钱绣芸,爱的是范家的书,这个故事在《天一生水》一篇中有叙及。问世间情为何物,在宁波可以如此演绎!

故事色彩:黑白片

四、四明山道家传说故事

四明山是我国道教“第九洞天福地”,秦汉以降,四明山仙风极盛,道仙传说颇多,有刘纲白水冲修炼、大岚升天,刘阮四窗岩遇仙,虞洪遇丹丘子获仙茗、东岗山的棋盘石遗迹、梁弄仙桥村的故事等,并修建了大量的宫观建筑。唐时,李白、刘长卿等诗人入山访道,在《全唐诗》中留下了咏四明山的14首诗篇。北宋政和年间的皇帝宋徽宗御书“丹山赤水洞天”赐四明,使四明山道教之风更盛。现有四明山森林公园鹁鸪洞,许多人来考察,以为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中水帘洞的灵感所在。山间至今流传曲调优美淡丽、音韵缥缈、回味悠长的道家音乐,在道士诵经、赞礼、各种祭礼斋(醮)活动,常常演奏,与道士们的诵、赞、颂、偈相呼应,其鲜明的宗教色彩充满迷幻的感觉。

故事色彩:明黄色

五、徐福东渡传说

秦始皇并吞六国后,一直迷恋长生不老术,后来听人说东海上有蓬莱仙岛,上有可以使人长生的灵芝草,于是在公元前210年,第五次东巡到会稽时,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东渡大海寻求,《史记》也记录了此事。可是徐福一去不复返,他到底去了那里呢?有人说那时航海技术差,碰到大风浪,全部覆没;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第一个认为去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他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宋代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日本也多有人认为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就是徐福,并以日本至今保存的徐福活动的遗迹为证。徐福东渡传说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由慈溪市、象山县共同申报。具体内容可以看《寻访达蓬山》一文。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规模移民,也是开创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的最好证明,也显示大海对宁波的召唤意义,而对整个中国来讲宁波是走向、探索大海最前沿也是最

神秘的地方。

故事色彩:蓝色

六、奉化布袋和尚传说

在中国,弥勒信仰是佛教三大世俗化信仰之一,甚至一度超过观世音信仰、阿弥陀佛信仰而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而弥勒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最好的外部标志或符号之一,原来在印度佛教中头戴天冠的弥勒塑像改变“国籍”,成了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中国弥勒——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在奉化的传说,说明有宋以来宁波在中国佛教的影响力,而它在中国的快速普遍化,说明宁波对宽容、和善、智慧、快乐的意义取向,影响了中国人积极精进的人生态度,为中国的中心价值系统提供了积极的意义。

布袋和尚传说具有民间性、故事性、神话性等特点,布袋和尚的身世来历、童年趣事、风物传说、抑恶扬善、解危济困、出家圆寂等各个方面,对人生都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故事色彩:赭黄色

七、康王落难故事

康王即宋高宗赵构,传说他被金兵追杀时被大江阻隔,危急之时有一白泥马将其驮过江而得脱身,事后泥马被封为神马,宁波民间为纪念此事,产生了“跑马灯”这样的群众性民俗节庆活动,跑马灯中有马灯调伴奏,曲调高亢明亮,节奏欢快,往往吹打乐器,这是宁波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音乐样式。

据说康王跑到宁波某村时,村姑张布兰冒死相救,才逃脱了金兵追杀,后为报恩来接村姑入宫封妃,但张布兰不愿入宫,故意泄露两人所约暗号,使得赵构无法找到她,赵构最后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都要戴凤冠霞帔,乘龙凤花轿,倘若路遇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形成浙东重嫁女的古老风俗。

康王落难、百姓阻挡金兵的故事版本非常多,这样的故事常常在乡村的水井边讲述,让人感受到江南水乡有路必有桥,有桥必有村,有村必有人,有人必有井,有井必有故事。

故事色彩:亮绿色

八、赵五娘与赵伯喈的传说

南宋年间,民间流传着《赵贞女蔡二郎》戏文,写赵伯喈上京赶考,贪恋富贵功名,长期不归,其妻赵五娘独立支撑门户,在公婆亡故后去京城寻夫,不认妻子;最后蔡伯喈因马踩赵五娘而雷轰至死。南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行》“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的诗句,可以看到当时对赵伯喈忘恩负义的谴责。高明在宁波把它改编为《琵琶记》,一改赵背信弃义,而是宣扬伦理节义,成为“全忠全孝赵伯喈”。最动人的是《中秋赏月》一折,同样一个月亮,出于牛氏之口,句句是欢乐之情;出于蔡伯喈之口,字字透出凄凉之意;两种情绪表现于一种事物,显现了民间故事情感展于的细密。故事影响力因此而走向全国。

历史上确实有蔡伯喈这个人,他是蔡文姬的父亲,这不是历史蔡伯喈的真实事迹。但是故事里包含的道德现和价值观,对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的追求,展示

了宁波纯朴的民风。

故事色彩:紫色

九、妈祖传说

妈祖名为林默,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这位聪明颖悟的女孩,自小便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她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去世后林默常常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传说从宁波出使朝鲜的“顺济”号在海上遇难时曾被林默救助,故此徽宗赐顺济庙额,之后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历代先后有36次册封,康熙时封为“天后”,使得民间对妈祖的信仰愈加固定。这位海神在宁波影响深远,在宁波有天后宫,象山一带多妈祖庙,妈祖的信仰给大海中拼搏的渔民极大的心理安慰。

妈祖信仰是中国海岸线上的一道文化奇观,宁波的妈祖信仰历史与现实的活动,表明宁波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最要环节。

故事色彩:白色

十、慈城董孝子传说

董孝子汲水奉母,一个传说,成为一个城市的起源,也成为中国“母慈子孝”传统精神最感人的一个载体;故事可见《慈城:营造千年的美丽》一文。董黯被皇帝敕封为孝子以后,孝名从慈城传到了宁波。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在宁波的祖关山建董孝子庙以作纪念。明朝洪武四年,董黯被敕封为“董孝子之神”,并于每年六月六举行祭祀,以弘扬孝道,这样宁波成为中国第一个有慈孝地方节日的城市。

孝悌伦理是孔子儒学大厦的基石,是“天之经,地之义”,《孝经》引孔子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包括重视现实人生价值,讲求情义道义为先而薄功利等,都是以孝为基础显现或开发出来的,可以讲中国人文主义的文化精神就是孝道。宁波孝传说至教文化,诸如人文景观、民间风俗、文学、艺术、教育、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的千年承延,显示着宁波浓厚的运河文明的渊源,与尚德的实践精神。

故事色彩:品红

历史传奇故事篇二:西南联大的传奇故事

自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教育史掀开了惊心动魄的一页。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撤出的一千六百多名师生经过千里跋涉到达长沙,在拼凑而成的长沙临时大学继续他们的学业;可仅仅三个月,眼看长沙不保,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又克服无数困难,带领学生辗转来到昆明。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他们咬紧牙关,养育人才,创造了伟大的奇迹。《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一书向人们展现了这段非凡的史实,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闻一多步行入滇

1938年2月19日,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在韭菜园圣经书院临时大学召开出发誓师大会,会后即告别了三湘大地。临时大学师生入滇的路线有三条: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从长沙乘火车到香港,然后由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乘火车入滇;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由长沙乘火车到广西桂林,再由桂林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转乘火车入滇——这一路人数最多;而最艰苦的一路,便是由湖南出发,徒步行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了。旅行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配有4名军事教官及队医等。他们

将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步行3600里。

出发之前,每人发给军装一套,绑腿、草鞋各一双,油布伞一把,限带行李八公斤——主要是路上必须的生活用品。步行团的最高军事领导,是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推荐的原东北军少将师长黄师岳。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四位教授与学校派出的指导员黄钰生共同组成辅导委员会。

初春阴雨绵绵,二百多名中国学子,脚踏草鞋,行进在泥泞的湘北大地。头几天还有人打伞,可细雨似乎永无停止地下着,为了行走方便,大家将油布伞往背后一搁,不撑了。棉衣湿透了,到宿营地拢一堆火烘干,第二天再穿。走到桃源县小丘陵地带时,淡淡的薄雾在一望无际的山丘、桃林间飘忽。学生们不由问道:"闻先生,当年陶渊明写的那个《桃花源记》,是不是就是这里?"闻一多莞尔一笑:"那是一个古代的传说故事,不一定真的是作者所见所闻。不过,在陶渊明时代,这里已经是相当偏僻的地方了;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比这个世外桃源还远十万八千里呢!"在这二百多人的行军队伍中,闻一多始终是极其独特的一员——他不穿军装,不穿短袄,一路上总是套着那件灰布长衫。无论队伍走到什么地方,人们始终看

得见后头跟着一位穿长衫的教书先生。

这年闻一多刚好四十岁。他的经历,在他那个岁数的知识分子中间,是很有代表性的。"五四"时期他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之一,1922年赴美国留学,回国后成了著名的"新月诗人"和大学教授。这次参加旅行团,是他自己要求的。有学生问他:"闻先生,像您这样的大教授,怎么放着火车、轮船不坐,和我们一起受这份罪?"闻一多笑笑说:"火车我坐过了,轮船我也坐过了。但对于中国的认识,其实很肤浅。今天,我要用我的脚板,去抚摸祖先经历的沧桑。国难当头,我们这些掉书袋的人,应该重新认识中国了!"

湘西是土匪出没之地,团长黄师岳为此着实焦虑过一阵。他一个劲儿往前冲,然而学生究竟和当兵的不同,怎么也跟不上;跟在后头的那些教授们,则照样有人在踱方步,他们根本没把土匪当回事。其实,沈从文按张治中的布置,事先已经和湘西的各方势力打过招呼。土匪们听说是从敌后逃难来的穷学生,才没有为难他们。沈从文一直把队伍送到湘黔交界的晃县,这

历史传奇故事

才回沅陵去了。过了湘西,队伍开始稀拉下来,首尾相距竟有十多公里。为了照顾那些掉了队的人,一般每天下午五点以后,他们就开始找地方宿营,饭做好后,把所有的碗集中起来,以每人盛一碗为限,

先到者先吃。晚上九点以后,各队队长清点饭碗,只要碗都空了,就说明人员全部齐了。而每天最后一个到的总是曾昭抡。这位曾国藩的后人,后来成为和闻一多一样的民主战士,并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 然而对旅行团的二百多名师生来说,赶路并不是他们这次行动的全部内容,而是被当作一个教学任务。到达昆明以后,学生每人要写出千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在行军两个月期间,中文系学生根据路上所见所闻,写成了《西南采风录》一书;学美术出身的闻一多先生沿途作了五十多幅写生画;生物系的李继侗、吴征镒先生,带领学生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其中许多植物标本是过去三个学校从未收藏过的。经过矿区的时候,曾昭抡和理工学院的同学,指导了当地的矿工冶炼;地质学家袁复礼则几乎一路都在不停地敲石头,向学生讲述地质地貌。师生们沿途还收集了二百多首民歌民谣。这种跨学科的社会实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在这二百多名穿着草鞋走中国的学子当中,就有后来著名的量子化学专家唐敖庆和航天工业的巨匠屠守锷等人。

梁思成设计茅草房

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师生经过68天

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云南省会昆明。六天以后,汇集了三校师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原清华大字校长梅贻琦任联大校长。

到昆明后,没有校舍,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在战争中十之七八受损,要恢复正常的教学功能,至少要添置到原先规模的50%以上;还有教师的工资,学生的伙食补助等,全都未有着落。梅贻琦估计战争结束后学校即可很快复员,便将有限的财力,主要用于添置图书设备和实验器材,在校舍方面则省而又省。 当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到了昆明。梅贻琦就请梁思成夫妇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两人欣然受命,花了一个月时间,拿出了第一套设计方案:一个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赫然纸上。然而设计方案很快被否定了,西南联大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经费。

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方案改了一稿又一稿:高楼变成了矮楼,矮楼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几乎每改一稿,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当梁思成夫妇交出最后一稿设计方案时,建设长黄钰生很无奈地告诉他:经校委会研究,除了图书馆的屋顶可以使用青瓦,部分教室和校长办公室可以使用铁皮屋顶之外,其他建筑一律覆盖茅草,土坯墙改为用粘土

历史传奇故事篇三:海州赣榆历史人物王得胜传奇故事四 (500字)

海州赣榆历史人物王得胜传奇故事四

四 肉搏白莲池 手缚刘双印

碑文:同治二年三月,蒙漕督部堂吴,于海、赣、沂、郯肃清案内奏保。五月奉上谕:著以守备补用,并赏加都司衔,钦此。二月,带勇攻剿山东长城中村———。首先攻破贼圩,毙贼无算,肋受矛伤。蒙钦差大臣亲王僧奏保,七月奉上谕:王得胜著免升都司,以游击仍留漕河两标尽先补用,钦此。

三十一岁的咸丰皇帝奕宁英年早逝后,由六岁的载淳继任王位。就在咸丰末年与新朝同治初年交接期间,在山东南部崛起的一支新兴的农民起义军,为王得胜的飞黄腾达,再次创造了历史机遇。

幅军最早叫“幅党”,发展模式与捻军历程类似。咸丰二年,幅党头领陈玉标在鲁南和苏北起事造反。发展初期,因势单力薄,一直孤军奋战,以极隐蔽的方式进行活动。幅军的成员多是运河上的运粮船夫及两岸的贫苦农民,因为他们在活动之时,常用白布裹头,所以自称“幅”党。

同治初年,清政府把漕粮改由海路运输,这样一来,就断了运河船夫们的生活来源,于是大批失业的船夫在幅党组织下,纷纷揭杆而起。其实,在早之前的咸丰十一年,当捻军自河南进入山东境内时,幅军首领刘双印和刘平化就已在峄县举事,迎接捻军,捻、幅合流,在苏北鲁南和豫东一带四处出击。

幅军聚散无常,日渐壮大,给清政府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剿灭这支农民造反队伍,新任漕督吴棠于同治二年初,将幅情上报朝廷,并调派驻淮安的总兵陈国瑞出兵征讨。陈国瑞接作战任务后,首先就想到了赣榆的守汎千总王得胜。

在王得胜的引导下,陈国瑞率领三军连同当地各支团练,向幅军展开了猛烈攻击。幅军的据点相继沦于官军之手。幅军首领刘双印见大势已去,被迫撤离云谷山,只带少数人去了邹县,投靠白莲教支派邹教军。

同治二年六月,陈国瑞部兵败幅军,占据幅军首领常驻的云谷山后,又乘胜追击,相继攻陷邹县、滕县、峰山、凤凰山。教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剩下唯一的山寨——白莲池。白莲池各种起义军聚合,人数众多,共有兵马两万多人。

此次围剿白莲教,也是清政府彻底解决这支“匪患”的最后一战。双方为此布兵遣将,秣马厉兵,各尽其能。两万多农民起义在覆灭命运来临之前,同舟共济,同仇敌忾,誓死决一死战;而清政府则派出清朝廷御前大臣僧格林沁,受命担任白莲教之战的总指挥,率领数倍于白莲教的清军,攻打白莲教山寨。

官兵对白莲教的攻击是从六月底开始的。在二十多天的时间中,宋继明指挥

邹教军,凭借队要的地势,顽强反击攻寨官兵,致使清兵久攻不下,一时陷入僵局。但是,被官兵围得水泄不通的白莲教山寨,毕竟只是个弹丸之地,山寨内存粮有限,水源稀少。到了七月中旬,山寨内几无粮草饮水,人马困乏,战斗力急剧下降。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全面围攻山寨的战斗打响了。这是清史上官军围剿造反农民起义军罕见的一场激战。从清晨开始,僧格林沁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夺取了山寨重要关隘。在冲寨的路上,官兵穷凶极恶,凶残至极,逢人就杀,见木就烧,整个山寨到处弥漫着烟火味、血腥味,全山寨成了尸山、血河、火海??

王得胜作为陈国瑞部下先锋,在攻打白莲池时,身先士卒,从山寨东南的山顶上冲下来,在扑近一山寨垛口时,被一个守城的教军用矛捅到了肋下,身负重伤。但他没有退却,挥刀应战,在砍死那名教军后,王得胜才查看伤情,这才知道,他的肠子被捅得都流出来了。他一咬牙,把肠子往肚皮里使劲揉了进去,然后脱下上衣撒下一块布,勒住伤口??,就在王得胜刚扎好自己伤口,稍事喘息的当口,他望见有个人在爬墙外逃,他一手捂住伤口,纵身一跃,用另一只手抓住那人的后衣领,用力一惯,将此人摔倒在地,随即就势扑在那人身上,死死摁住。直到后来,此人被押解询问,方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幅军主帅刘双印。

白莲池大战结束后,王得胜寨墙裹伤擒刘的事迹,被僧格林沁评价为“难得的将才”,并亲自写表章,请求朝廷奖赏王得胜,加之四个月前,漕运总督吴棠曾为王得胜在海(州)、赣(榆)、沂(州)、郯(城)一带剿匪有功写过奏折,所以引起了朝廷的特别注意。不久,同治皇帝下诣:“王得胜著免升都司,以游击仍留漕河两标尽先补用。”——从千总到游击,其间越过守备和都司两级军职,这样的连连擢升,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相关热词搜索:传奇 故事 历史 中国历史传奇故事 历史风水传奇故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