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的“塑造” 中产阶级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 本文依据电视的社会化功能理论提出电视媒介通过塑造中产阶级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状态采影响现代人日常生活,使得电视受众受其影响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中国的中产阶级,
关键词 中产阶级 社会化 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一、关于中产阶级的认知
现在,“中产阶级”这个词正频繁地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也正是在中国经济文化生活中一个新的阶层崛起的标志。“中产阶级”是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对这个阶层的界定相对比较清楚,比如在美国,它指的是家庭年收入2.5万至10万美金的阶层。这个阶层占了美国总人口的80%,“大众”几乎就是这个阶层的代名词。但是,在当代中国,“中产阶级”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既有其一般社会分层理论所界定的普遍属性,又有其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的内涵和形态。因而,在中国,中产阶级是一个并不能轻易而是清晰界定的概念。
那么如何来正确理解中产阶级呢?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中产阶级主要指那些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处于上层与下层之间,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与生产技能的人。它主要包括两大类人群,一类是专业技术人员(医生、律师、教师、新闻记者、建筑师等),另一类指公司、政府中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政府公务员等。从西方社会文明演变的过程中看,中产阶级的出现意味着整个社会发生质变的开始:国家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走向现代的工业文明,从道德文明走上法治文明。中产阶级的出现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从社会学角度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适用于普遍制度下的社会形态。
对于中产阶级而言,最初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兴阶级,物欲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精神需求。毫无疑问,每一个阶级都会产生一套“独特形成的、显著不同的情感、思维方式和生活观”。这套东西来源于一个阶级的集体经历,是阶级成员试图认清他们的地位时要不断援引的东西。伴随着新兴阶级需求的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势必出现。这样看来,中产阶级文化是在产生了该阶级之后形成的,在一些西方国家的确如此。可是,在当下的中国,促使中产阶级形成的原因之中,除了这个阶级形成必备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素质以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因素在此发挥功效,那就是电视媒介。
二、电视与其社会化功能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德国的社会学家格林斯就把电视的发明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件大事”,认为电视是“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之一”。
美国学者c,R,赖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表的文章《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继承了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此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即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其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社会化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层面的,一个是社会层面的。个人层面的社会化是个人自我成长的过程,任何社会化都是一个作为“独立自我”的社会化,这个“自我”就是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必须具有一种正常的本能需求;人必须具有健全的语言能力;人必须具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以形成自己本能的依赖感。社会层面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一旦成熟,就以自己独立的力量把社会中的个体纳入到自己的领域中来,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社会惯例、社会规范给人施加的无形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出社会化的本质是“学习”,是一个“生物人”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这里面除了包含了我们通常所认识的非传媒型社会化,当然还要包含对于媒介所营造出来的媒介型社会化,那么媒介所营造出的环境就是电视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等论著中,提出r一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即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这个概念阐述了现代社会环境的“双重性”和大众传播对现代行为的影响。
在上业革命之前,客观环境直接作用于人对环境的认知,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而到了信息社会的时候,人对环境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在传统社会里人们还能够凭借“第一手信息”来认识环境,那么现代社会的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的范同,我们必须通过一种新的大型媒介系统才能去把握他。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的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这就使得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系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其具有的社会化功能也逐渐开始发挥功效。
电视的社会化功能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讲在于教会他们简单的社会规范和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讲使得他们对张扬自我个性和表现理想爱情的电视信息非常感兴趣,因此受到倾向性的诱导;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其掌握社会的最新进程,了解自己在真实生活中无法了解的社会层面的内容。总而言之,电视的社会化功能对于人类礼会的各种阶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塑造出一个新兴的阶级――中产阶级。
三、电视对中产阶级的塑造
关于中国的中产阶级的定义众说纷纭、标准多样:收入、职业、消费能力、主观认同、受教育程度、生活模式等,各种经济学、社会学的划分方式均在采用:可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某一自定的维度上对中产阶级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知。
中国的中产阶级形成在一个比较独特的背景与环境之中。严格意义来讲,现代社会中产阶级的形成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托,这是人们能够在心理上承受财富与阶层差别的基础。市场经济以竞争模式显示人们能力、机遇与资源运用的差别,人们也能够比较客观的接受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财富与地位区别。不同的阶级有其不同的生活片式,这一观点已得到研究消费文化或社会阶层的学者们的普遍接受。正如史都瑞所言,我们消费的内容与方式,诉说了我们是怎样的人,或者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经由消费,我们可以生产并保持特定的生活风格:
在分析中国的中产阶级塑造方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电视的社会化功能:电视媒介在传播知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他通过塑造中产阶级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状态来影响现代人日常生活,使得那些具有中产阶级特征或者说具有成为中产阶级可能性的受众群体受其影 响形成属于自己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当下中国的中产阶级还不具有比较成型的特征,所以我们通常把白领阶层看成中产阶级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他们的收入高于普通大众,可以去模仿种种西方中产阶级已经实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文化。而消费文化恰恰是西方中产阶级生活的本质,为了平庸的富足和追求时尚,他们把自己的未来都花掉了。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阴间相遇了,两个人都非常的开心。中国的老太太开心在于她在闭眼之前终于买到了自己的房子;而美国老太太则在闭眼之前还清了买房的贷款。其实这位中国老太太恰恰就是传统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在改革开放之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想到我们居然可以先不用攒钱就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即使到了这种方式在全球流行的今天,很多中国人依然难以接受,能够接受此种生活方式的人大多生活在都市,而且还是那些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白领阶层”,即中产阶级。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能够进行贷款购房的一族其实恰恰是受到电视的社会化功能影响最深的那些受众,他们的购房理念恰巧是来源于电视对于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的形象塑造。所以说,中国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在电视媒介的推波助澜下,正在以舒适、优雅、品位与个性等特征活跃在我们周围。
此外,咖啡、牛奶、面包、果酱取代了豆浆、油条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新兴早餐;周末的沙龙取代了走亲访友的旧习俗;能够看上一场歌剧、舞剧,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拿着一本《瑞丽》、《时尚》、《新周刊》成为一种有品味的标识,等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而这些生活方式的来源无一不是电视的传播。电视为大众制造了一个纯情的世界,并将它合理的融入到无情的现实生活中,电视在情感与现实之间打开一扇门,在里面温情的表演传达给大众一种无穷的精神源泉。好莱坞爱情电影中的“咖啡情缘”和“刷卡消费”、唯美韩剧中的“生与死之恋”和“别墅与跑车”一力’面满足了受众对于情感猎奇的需求,一方面满足了受众渴望异域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恰恰是中产阶级的生活不二选择。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利用其强大的、无与伦比的力量引领着社会的时尚生活,它通过无穷尽的生产和复制形象成就了当下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美国的著名学者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与冲突的“熔炉”,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因此,大众传播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的作用。这种“培养分析理论”也再一次的佐证了电视媒介的传播内容对于社会生活的各种影响。当然,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其负面的效果。比如,对于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过分追逐,导致的信誉危机,而这种最明显的危机无可争辩的表现为由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由其所引起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电视在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将发挥其更大的功效。而笔者则这样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本质上并没形成,只是通过电视媒介的传播在其社会化功能的作用下“塑造”出来的。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汪天云电视社会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李初生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6]石涛谁是中产阶级http://women sohu corn/frends/992l/fiends 9910-46,html。
[7]粱鸿理性乌托邦与中产阶级化审美,http:Uwww,ddwenxue com/html/zgxs/llpp/20080818/1447 6,html.
相关热词搜索:中产阶级 塑造 中产阶级的“塑造” 中产阶级标准 中产阶级标准一千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