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能够产生大公司吗?:国有公司董事如何产生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世纪60年代,韩国在调整经济政策之后,开始拓展海外业务。至2008年,进入“世界500强”的韩国企业已达15家。韩国的真金是怎样炼成的?      世界500强的地域分布
  
  “世界500强”从其诞生之日起,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角度看,无论是从排名方式还是从地域行业分布,它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地理分布上看,世界500强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来自发达国家,但随着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新变化,世界500强企业数的国家与地域分布仍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500强中,美国企业最多,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500强中有300多家来自美国,占到其中的六成左右,超过其他国家世界500强的总和。随着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走向繁荣,这种过于畸形的结构逐渐得到扭转。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所占500强的比重已下降到30%。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从滞胀中解脱出来,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全面突破,美国的经济状况又明显好于日本和西欧,其在世界500强中德企业数止跌回稳,一批高科技企业迅速崛起,进入世界500强。但随着美国金融资本的逐步退步,美国在世界500强中的份额逐渐减少,到2008年,根据《财富》公布的最新统计,美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仅占153席。
  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在20世纪60年代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仅有39家,而到20世纪90年代曾经达到149家。但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企业竞争力的下降,日本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字逐渐减少,1998年仅有100家企业进入这一名单,比1997年减少了12家。上榜公司的平均收益下降了14%平均每家日本公司亏损了9000万美元以上。到2008年,最新的世界500强名单中,日本企业的数目锐减到了64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法、德三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大致在110家上下。意大利、荷兰、瑞士虽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少于英、法、德,但都有大幅增加,这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密切关系。欧洲统一大市场为这些本国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为其进入500强提供了市场支持。到2008年,欧盟国家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数字达到了179家。
  世界500强的地域分布变化是世界经济增长中心转移的直接结果。尽管在20世纪世界经济增长中心转移到了北美,但欧洲发展的惯性和工业文明的积淀,使欧洲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三分天下有其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由北美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在世界500强中的企业数不断上升,从1962年的33家增加到2008年的117家。而北美的地位相对下降,在500强的企业数随之减少,从1962#的314家减少到2008年的172家。
  
  小国产生的大公司
  
  不过,在《财富》500强中,还有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500强中逐渐显露锋芒,包括亚太地区的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台湾,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均有企业进入500强的名单。而韩国自1976年第一家企业进入500强以来,到1996年已达到了13家。近几年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据最新公布的统计,在2008年的全球500强中,韩国企业达到了15家,其中三星电子更是以近1072亿美元的营业额位列全球500强企业中的第38位。
  1938#3月22日,李秉哲于韩国大邱成立了三星商会。这就是现在三星集团的前身,当时它的业务主要是出口韩国的干鱼、蔬菜水果到中国内地及“满洲国”。朝战结束后,三星开始拓展自身的经营范围,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1996年三星集团发展成为全球第五大集团,目前包括62个子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机构,在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多个法人及办事处,员工总数23万,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贸易等众多领域。
  目前三星集团营业额约1330亿美元,旗下3家企业连续多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行列。其中2008年最新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三星电子排名第38位,三星生命排名第247位,三星C&T排名第475位,并且其品牌价值高达176.8亿美元,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35位,连续五年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之一。三星集团有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2003年《商业周刊》评价三星是“充满生活方式的时尚感,品牌价值持续攀升的企业”。2005年国际知名品牌顾问公司InterBrand及《商业周刊》公布2005年全球品牌价值调查,三星蹿升到第20名,而索尼跌落到第28名。美国《商业周刊》说:“索尼应该向三星学习”。目前三星出口总额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2%,每年缴纳8%的税金。韩国媒体经常以“三星王国”、 “三星共和国”、“李健熙时代”等称谓来形容三星集团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力。
  
  韩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
  
  二战之后,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韩国一度在经济建设上奉行“先统一,后建设,不统一,不建设”的方针,这直接导致韩国经济发展严重滞后,1961年,朴正熙通过政变上台,开始奉行“经济发展第一”的方针,韩国经济因此取得了迅速发展。韩国政府强调“出口第一”和“贸易立国”的政策,规范国内大财阀的经济行为,推动他们积极向海外拓展市场,从而奠定了这些公司今日的全球影响力。
  1968年,韩国公司开始向海外拓展业务。当年,韩国南方开发株式会社向印尼投资300万美元用于开发当地的森林资源。随后,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韩国现代集团等开始涉足中东国家的建筑业和贸易。1973年,韩国企业开始向国外制造业投资,1977年开始转向矿业部门。但到了80年代初,投资规模和项目都是非常有限的。在1968~1980年间,韩国企业对外投资项目为287项,投资金额仅为1.42亿美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韩国对外贸易状况得到改善,外债总额也持续下降。在美日两国的压力下,韩元被迫升值,为了维持出口产业的竞争力,韩国的企业纷纷跨出国门,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明显增长。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了2925项,投资金额近70亿美元,是1968~1980年总投资额的近48倍。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韩国企业的规模和国外子公司的数目也不断增加。在世界大型跨国企业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韩国企业的飞速发展日益受到世界的瞩目,众多韩国企业进^国际市场,加快了国际化拓展的脚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三星、现代等众多韩国企业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知名公司。
  韩国企业海外投资地区分布
  
  韩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加快了国际化拓展的脚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国内市场因素。韩国国内资源贫乏,主要工业原料均依赖进口,缺乏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韩国国内的工资水平比较高,2003年韩国的职工平均月工资约为1500美元,而2004年韩国大企业招聘职员的年薪在20000美元左右。韩国在华企业的每一名中国工人挣1美元时,换成韩国工人则企业须支付8.5美元。高工资削弱了韩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迫使韩国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如韩国纤维产业为了克服国内成本上涨引起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到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低工资国家进行投资。由此可见,韩国企业为维持企业的竞争力不得不到进口国投资建厂,或到生产成本更低的第三国建厂生产,再进入发达国家。第三,韩国人口只有4800万,购买力水平相对有限,国内市场狭小,只有日本市场的1/3,美国市场的1/30。
  各国的贸易保护壁垒。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保护之风盛行,各发达国家纷纷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限制,尤其针对亚洲新兴国家的低价产品设置了进口配额、反倾销和标准认证等一系列贸易和技术壁垒。在美国和日本市场,韩国企业有竞争力的服装、电器等产品受到限制。对以出口为导向的韩国企业来说,只有走出国门对外投资,绕过贸易保护壁垒才能维持企业的发展。90年代初,韩国企业为了回避欧盟的贸易壁垒,在欧盟国家内部设立合资家电企业,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迫使韩国企业不得不加快国际化步伐。
  政府的鼎力支持。韩国政府大力推行企业海外投资自由化政策,并对企业的国际化进行了广泛的干预。韩国政府放宽对企业海外投资的限制,对国际化企业给予优惠的税金支持和灵活的融资待遇。由于政府的倾斜政策,韩国形成了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的企业国际化模式,这种政府直接支持的国际化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韩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为了在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中生存发展,韩国企业已经走出了一条共同发展的国际化之路:在政府支持和保障的推动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获得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企业的成功也提升了韩国国家的整体形象并且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韩国企业通过国际化战略,占领了很大规模的国际市场。这无疑将是韩国企业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优势。
  
  21世纪,韩国企的国际化战略
  
  2003年末,韩国政府确定了十大增长产业,包括智能机器人、未来汽车、新一代半导体、数字及视频传输、移动通信、液晶显示装置、智能家庭网络、数字式数据和软件、新一代充电电池、生物医药与人体器官等。政府将把这些产业作为新世纪韩国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大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综观韩国企业这十几年来的发展史,它们早已将电子、通信、生物等高科技产业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领域,并且已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不小的优势。随着政府政策的出台,这些企业也必将借此谋求更大的发展。以三星为例,它已将子公司削减近一半,并确定了电器电子、机械、化学、新材料、航空信息通讯作为集团的核心产业。这些高科技产品都是以通讯信息为基础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韩国企业实行国际化战略的基础。
  韩国企业,无论是原来的四大集团还是新兴的产业集团,无一不是实行多元化发展。大多数韩国企业经营范围极广,上到航天军工,下至日用消费品无所不包。多元化经营使韩国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产生了规模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的产品形成积聚效应,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产品的多元化也降低了经营单一产品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韩国的LG集团在中国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在中国设立了多家合资公司,其生产的产品包括家电产品、手机、数码通讯产品及光驱、显示器等IT产品。而且,韩国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并不是单纯投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是力争在每个投资领域都达到行业的领先地位。通过多元化经营,韩国企业建立了雄厚的业务基础,同时品牌知名度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使其国际化基础更加稳固。
  本土化生产策略是韩国企业实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其目标是要做一家成功的当地企业,而不是在当地市场取得成功的外国企业。韩国企业力争实现人才本土化、产品本土化及生产本土化,而不是简单地在当地生产而。人才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外国发展的趋势,本土人才熟悉市场行情,待遇比母公司听派人员低很多,当地人才优秀而廉价,本土人才的比劂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韩国企业尤其重视培养本土管理人才,并向企业注入本土文化。在生产上,产品的大多数配件都是在本地生产或采购的。如LG在中国的零件本土化率达到90%,其目标就是要达到完全本土化。三星集团则推出三星奖学金计划,大力扶植本土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积累人才基础。韩国企业的市场定位是以世界一流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本土生产的产品。正是这样,产品也是针对不同市场的需求进行设计开发的,以满足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而且许多技术都是在当地进行研究开发的,这与其他许多国家把研发放在本国大不一样。韩国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球节的全面本土化经营,使之成功地把自身打造成本土化企业,被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所接受。
  韩国企业实行国际化战略,不仅是在海外建立生产工厂,而是建立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到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劳动力雇佣均在当地进行的大型基地,并通过向当地转让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建立与当地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与当地经济的融合,使企业真正成为世界型企业。韩国企业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采取不同的生产策略,对一些处于生命周期成长期或成熟期的电子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采取全面成本领先战略。它们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雇佣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物美价廉,借此与日本和美国对手竞争。这也是韩国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如LG力图在中国建立世界最大的电子生产基地,产品不仅在中国市场销售还要出口亚非市场。LG预计2010年其在印度的投资额将超过100亿美元,是2004年的10倍,将建成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生产基地。可见,韩国企业通过建立以战略基地为中心的综合化生产基地,可大幅度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
  韩国企业十分重视在全球推广提升企业形象,通过对体育赛事的赞助,韩国企业的品牌在全世界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人们可以在奥运会、足球世界杯赛的球场上看到三星、LG的广告牌。通过对高水平运动赛事的赞助,韩国企业成功地提升了其整体形象,将时尚、流行、运动等现代元素与韩国产品联系起来,为品牌注入了与众不同的内涵,被世界各国年轻人所喜爱。通过独特的体育营销,韩国企业逐渐被世界所知,并被接受认可,这为其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
  目前,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现代集团、LG集团均榜上有名。

相关热词搜索:小国 大公司 小国能够产生大公司吗? 日本小国能打大中国吗 日本是大国还是小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