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理论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文本的“空白”打破了传统对文本确定性的认识,使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多元而富有创造性。读者在对“空白”进行填充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个人意识的重构,把“空白”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空白;创新意识;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30―1.5
  
  一、空白理论
  
  “空白”是接受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我们读者来说,现存的文本都存在着很多模糊和有待人们进一步阐释和理解的地方,这就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空白”。“空白”的存在虽然阻滞了文本的连贯性,打破了读者的期待秩序,但它并不是一种不足或缺陷,反而是不断激发读者想象空间的源泉。读者通过文本的“空白”来不断进行创造性思考,进而建构自己的认识空间,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论》一书中说:“空白打破了图式的关联性,这样空白便将选择标准和视点各部分结合为一个未完成的、反事实的、对比鲜明的或者迭进的序列,打破‘成功的延续’的期待;作为一种结果,意象是被不知不觉地引发的,这样就加强了读者的构成的能动性,读者不得不竭力填补缺失的环节,将图式结合为统一的格式塔,空白数量越多读者构筑的不同意象就越多”①。当然,“对于文本空白的填充是一个反复的动态过程,某一个层次上的填充可能又在另一个层次上遭到否决;这时,一个新的联系将在不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这个过程会不断地摧毁读者既有的阅读习惯,形成新的感知模式,读者因为不确定性而诱发的主动性导致了生机勃勃的阅读过程。”②但是,由于文本本身的层次性和多维性(语义、句法、结构、意境等)和读者自身情况的千差万别以及民族、时代的种种不同,造成了文本的“空白”星罗棋布,给读者预留了无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样在确定未定,填补通报空白时就产生了见仁见智、歧义百出的现象,虽然有曲解误解,也不乏新见、创见。”③
  因此,文本的“空白”唤起了读者解读文本的兴趣,同时也赋予了读者参与文本意义生成的权利,激发读者创造性的理解力。一个文本的“空白”越多,越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参与文本审美潜能的实现和文本的艺术再创造。
  二、空白理论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接受美学有关文本的“空白”的理论,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利用文本“空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选好切入点。并不是所有语文文本或语文文本中的所有点都适合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有些文本的意义或主题是确定的或者说是被广泛接受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选择那些广泛存在着“空白”的,适合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文本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觉得可以从语言空白、标点空白、修辞空白、情节空白以及意境空白等几个方面来切入,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够真正放松自己,产生没有压力、平静、朴素而澄明的心态。这种心态下,“不仅有利于产生新奇的创意、遥远的联想和神奇的组合,而且能够深入到思维的细节和支流,对观念和意向作精细而深刻的刻画,对大量数据加以整理,形成综合性认识”④。因此,在分析教学文本特别是分析有争议或者主题比较模糊的教学文本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世界,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走出课本,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和认识来解读课文,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个性化解读,对于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和偶尔闪现出的创新灵光或智慧火花要给予积极的评价。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作为一种积极的阅读心态,是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根据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形成的对文本的“期待视野”。“阅读期待,实际上是读者在面对一个新读物时问题意识的觉醒。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和持续的动力。”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形成一种问题意识,使他们带着问题读解课文。
  (三)启发学生颠覆与重建
  “颠覆与重建,就是读者以颠覆文本所表达的意义的方式重建自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⑥比如在解读《项链》时,可以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多元化解读,有人认为“从根本上看,《项链》是喜剧而非悲剧,只不过是借助项链这件道具,通过‘借―失―赔―假’这种夸张的戏剧性情节展现出来罢了。”颠覆了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重建,比如还是在解读《项链》中,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假如没有丢项链,玛蒂尔德的命运会如何?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理解。
  (四)鼓励学生联系与拓展
  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单一存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时,针对文本的“空白”去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理解。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拓展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比如在解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可以提示学生联系《赤壁赋》,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其写作手法上的异同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在此之上,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诗词、典故以及有关的名人轶事。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看苏东坡是否能担当得起这样的评价,你又是怎样评价苏东坡的等。
  (五)引导学生探究与反思
  在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反思。探究文本的深层意义,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关照和反思当中,读者不仅可以读出创意来,而且在系统阐释文本的同时,也在文本中重新确认了自己,发现了自己从未意识到的内心世界。”⑦比如在解读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写平淡的小事却能够如此感人,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父亲,反省自己对父亲的感情。
  (六)实施鼓动性和赞赏性评价
  对学生的解读,语文教师要实施鼓动性和赞赏性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多角度的解读。张心科老师在《“取义”之旅》⑧中就用这种方法让学生“高谈阔论”、“慷慨陈词”,让不同的看法汇聚成河,让灵动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增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实实在在践行了《新课标》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文本的“空白”使文本的解读多元而富有创造性,同时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和想象空间。只要我们能真正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肯定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创造能力,运用文本的“空白”理论,相信我们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个性的合格的祖国接班人。
  
  【注释】
  ①(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审美反应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页。
  ②南帆,刘小新,练暑生著:《文学理论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324页。
  ③⑧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159―170页。
  ④⑤⑦韩雪屏:《寻求与文本对话的策略――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二》,载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12期,第8、9、10页。
  ⑥谭荣,周大蓉:《讽刺的是什么――主题之我见》,载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2期,第30页。
  【收稿日期】2010年8月17日
  【作者简介】朱艳丽(1982― ):女,吉林洮南人,洮南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庄照岗(1985― ):男,河南开封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创新意识 空白 培养 空白理论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