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国酒茅台的有机之谜】中央不敢报昆仑山之谜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为什么说从红高粱种子开始就决定了茅台酒是有机食品,为什么只有茅台镇独特的地理气候才能酿造出茅台酒,为什么说茅台酒的天时工艺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活化石”,为什么说茅台酒的高温工艺遵循了自然界的舍取平衡,为什么茅台酒可以做到不添加任何香气香味物质玉液天成,为什么说茅台酒的存贮包装凸显有机健康的理念?如果您想知道这些秘密,那就跟随本文进入茅台的世界去一探究竟吧。
  
  有机茅台六问之一:
  为什么说从红高粱种子开始,决定了茅台酒是有机食品?
  
  【成因探秘】原产地物种自然选择
  从一粒种子开始,演绎透射神秘的传奇。
  这就是我们熟知,但仍想深究的国酒茅台。
  穿越历史,当曾经沧海桑田,隆起为赤水河流域那一片片高山峡谷,涓涓清流汇聚为一条白练,在峡谷飞越回环。朗朗乾坤间,世居土著濮人在茅草台高声吟唱,向苍天大地敬献美酒,祭祀先祖。
  这样的画面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历史文献资料及近年考古出土文物均表明:数千年前,作为赤水河原住居民的濮人已经掌握酿酒技术。司马迁《史记》有关唐蒙取?酱酒进献汉武帝的记载,则佐证着西汉年间茅台镇的酿酒技术已获世人认可。此后,明清及近代,关乎茅台为黔酒之冠的记载及诗人墨客、政坛要人的吟咏可谓汗牛充栋。
  茅台酒的辉煌已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追溯源头,从一粒种子到一瓶茅台酒,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时光沉淀,千辛万苦,它始终是从大地中升华出的自然灵物。
  茅台酒的源,就在一粒红高粱身上。
  这种被当地人叫做糯高粱的红高粱,颗粒小、皮厚、扁圆、结实、干燥、耐蒸煮、耐翻造,好像专为酿酒而生。
  而茅台镇恰巧就有世代相传源远流长的高超酿酒技艺。
  是巧合?
  或许,更应该理解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以及几千年时光沉淀的自然选择。
  据专家考证,赤水河流域种植糯高粱的历史可追溯到千年以前。
  由此说来,糯高粱也可算作当地农作物的“土著居民”了,标准的原产地物种。
  切开一粒糯高粱,断面为玻璃质地,硬质、干燥、半透明。就是这样的质地,决定了它能经受茅台酒工艺的九次蒸煮、八次摊凉翻造、七次取酒。经过上千年的自然选择,人们发现,只有赤水河流域茅台镇的部分地区才能种出这种糯高粱。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发达,专家们才在研究中发现,这种外表毫不起眼的小高粱,糖分、单宁、角质比例合理,淀粉含量达66%,其中支链淀粉占90%以上,为其它高粱品种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而作为酿酒主要原料的红高粱,衡量其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支链淀粉含量越高,品质越好。
  早在2001年,当有机食品这一概念还没完全为大众所接纳时,茅台集团就开始着手建设他们的有机农庄。
  2002年,被誉为茅台酒“第一生产车间”的红高粱基地,被国家环保总局认证为有机农场。
  茅台酒同时被认证为有机食品。
  与国际流行的有机食品标准成功接轨,让人们再度认识了“土”茅台的价值。
  这样的土法产物,原来是健康食品中的上品――有机食品。
  “土”的还不仅是种子,种植的过程也很“土”,也叫传统。
  把牲畜的粪便堆积发酵后肥田,完全不用一粒化肥。
  遵循老祖宗的耕作技术,春种秋收,人工除草、施肥……
  只看现在茅台集团有机农场的农民怎么种植红高粱,就大概知道当地几千年前的古人怎样耕作!
  当然,现代元素的运用也有,譬如说,杀虫灯。这样可以不施用任何农药杀虫,彻底挥去消费者心中的“农残”阴影。
  在这样一个严格的古法种植原则上,茅台集团以宁缺勿滥的态度发展有机农场的规模。在近10年的时间中,才在赤水河流域的仁怀部分适宜种植糯高粱的地区发展了规模化种植区。
  但是,有机农场的每一粒糯高粱,要进入茅台集团的原料仓库,还必须走过一条严格的“晋级”之路。
  收割、脱粒、包装、运输,严禁使用任何塑料制品,所有高粱全部采用纯天然麻袋进行包装,而运输车辆也必须经过彻底清洁,专车专用。
  当一袋袋糯高粱欢呼着从有机农场奔向茅台集团的大门时,还有一套更为严格的检测标准在等待着它们。
  收检人员开袋目测:颗粒饱满、色泽红褐色的通过第一关。
  发现青白色、有虫害、颗粒不均匀、不饱满的均打回原地。
  顺利过关的,还要等待农残等一系列量化指标的抽检,直到完全通过,才能成为酿造茅台酒的原料入库,等待酿酒奇妙之旅的重要一刻――重阳下沙。
  
  有机茅台六问之二
  为什么只有茅台镇独特的地理气候才能酿造出茅台酒?
  
  【成因探秘】地理环境天工地造
  此酒应为天上有!
  它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酿酒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的论断童叟皆知: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
  这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风水宝地?
  当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前行,越是接近茅台镇,一路俯冲的感觉就越明显,茅台镇海拔415米,较省城贵阳整整低了500多米,属典型的河谷地带,一河赤水穿石而过,将茅台镇分为两半,岸上的人世代隔河相望。
  河的东岸是马鞍山,西岸是小羊山。
  河水由南向北,流经镇北的猪旺沱,遭到黄孔垭山脉寨子山阻截,沿对岸的朱沙堡折转向西。三面环山,将茅台镇环抱其中。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冬暖、夏热、少雨。
  地方史志对这里的气候做了详细描述: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2.7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40.6摄氏度,炎热季节持续半年以上,冬季温差小,无霜期长,年均无霜期达359天,年降雨量仅有800~900毫米,日照时间长,年可达1400小时,为贵州高原最高值。
  一个燥热的河谷,气候特征与贵州其他地方完全不一样,即使是距离仅几十公里的仁怀市,平均气温也要低上2~3摄氏度。
  这里的空气湿度和温度为微生物群繁衍生息提供了绝佳条件,只要你进入茅台镇范围,就由远而近闻到越来越浓厚的酒香,其实这飘忽空中,移步不同的香味,就是肉眼看不到,却能闻得到的微生物精灵。据茅台集团科研人员初步分析,至少有100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茅台酒的主体香――酱香的生发形成。
  独特的,还有这里的地质构造,地质调查资料表明,茅台地区的地质,从整体上讲,属浸湿构造类型。其地层由侏罗纪、三叠纪、第四纪等组成。岩层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砾岩,沿赤水河呈环带状。因岩石质地比较松软,易风化,故赤水河地貌以陡坡深谷示人。
  一句古语“川盐走贵州”,无比形象地道出了这里群山阻隔的地貌,因为山高、山陡无法修通大道,古人只能转向开竣航道,曾经繁华一时的航运给这里带来了“秦商聚茅台”的盛景。
  站在茅台镇制高点眺望,满山紫红色的土壤入眼来,专家把这种土壤称作紫色砂页岩,它是海拔高度、岩石冲击后成土母质以及雨水冲刷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它覆盖于地表,约50公分厚,酸碱适度,富含多种有益成分:有机质1.5%左右,呈多粒状结构,易溶解、吸收;碳氮比8~9,质地中性;盐基饱和度约70%~80%,中性至微酸性。
  这种紫红色的土壤中砂质和砾土含量高,土壤松散,孔隙大,渗透性强,地表水和地下水融入大地奔向赤水河时,在被层层过滤、吸收、转化中,不仅还原为清甜可口的天然山泉,还顺便带走了土质中的多种有益矿物质。
  这样的水,就是酿造茅台酒的血液。
  悠悠赤水河,古称赤虺。虺者,幼年的龙。
  发端于云南镇雄的赤水河一路狂奔过四川,流经贵州的毕节、仁怀、赤水,再转至四川合江注入长江。
  沿途深山峡谷切割的地貌,赋予它狂放不羁的个性。上世纪70年代,一句周总理的关切:在茅台酒厂上游100公里内,不能因工矿建设影响酿酒用水,更不能建化工厂。使它成为目前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未受梯级电站影响,不受工业污染的原生态自然河流。
  而共饮一江水的人们,沿河而作,把这条河聚变为中国的酒核,酿造出了以茅台酒为首的大小数十种名酒,占据中国名酒的60%。
  若以白酒的中国地理来定坐标,茅台镇无疑是轴心。
  关键还是在于,只有茅台镇才能酿造出这巧夺天工的琼浆玉液――茅台酒。
  不能异地复制的事实,让人们只能转而求解这片土地的神奇。
  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微生物生长,千百年不息的酿酒活动延续了微生物的繁衍,一河赤水原始而灵动,还有当地独特的糯高粱物种,当所有酿造茅台酒的关键因素在这里环环相扣聚合在一起,才产生奇妙反应,生成了“雨后开瓶十里香”的茅台酒。
  
  有机茅台六问之三
  为什么说茅台酒的天时工艺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活化石”?
  
  【成因探秘】千年工艺道法自然
  近代工业文明如同一个动力巨大的引擎,将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人们在充满自豪的蓦然回首间,却不经意地发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村庄、我们的生活行为,正如一条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趋于标准化、同一化。
  越来越多的趋同,让我们开始关注并重新重视历史中那曾经各具地方特色却渐行渐远的物质形态:物种、文化、工艺等等。
  近年,当酿酒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用“活化石”一词来定义茅台酒酿造工艺时,仿佛一扇掩藏在历史尘埃深处的大门,被轰然打开。门的后面,是被工业时代遗忘的自然之本,记载着我们的过去与传统,也有可能是将来。
  这无疑是一股自然而神秘的力量。
  延续了千年百年,至今为人类奉献着甘霖般的美酒。
  那便是茅台酒的天时工艺。
  何谓天时工艺,即完全遵循自然节令而行的酿造程序。
  茅台酒正是以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但见窗前花开花落,哪管天上云卷云舒。
  茅台酒的老熟是以年计的,就如压在五指山下的美猴王只知桃子成熟了7回,却也无从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纷繁复杂。
  在茅台镇上的茅台酒厂,每年的重阳节就是又一年生产的开始。重阳下沙,酿酒工人们开始准备第一批烤酒的沙(磨碎后的红高粱称为沙),磨沙、润沙、拌曲、蒸煮、摊凉、翻造、堆积、发酵……
  直到当年的腊月间,第一轮次的酒才开始陆续生产出来,酒师们把它叫做头酒,这种酒辛辣而浓烈。
  后面烤的三、四轮次酒,口感最好、最香醇,茅台酒主体香型――酱香型的酒体就主要出自这两个轮次。
  每烤完一次酒,酒醅都要被送回原来的酒窖封存起来,再次发酵,等待下一轮次烤酒。如此循环往复,直到第二年的8月,取完7个轮次的酒,一年的烤酒工作才告结束。
  封窖期,酒醅被窖泥掩埋在一片黑暗中,与微生物充分结合反应,孕育茅台酒多达1200多种香气香味物质的前驱物质。不同节令,厚厚的封泥上,时见各色菌斑,抑或窖池中沸腾的热气穿过封泥,在表皮上形成晶莹的水珠,带出窖池内正孕育的优雅酒香。
  而每年夏天来临的时候,为烤酒做准备的另一个工艺环节却才刚刚开始,那就是颇具神秘色彩的――端午踩曲。
  曲为酒之骨,那充满阳刚的茅台酒的酒骨,却是女人用柔力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这其中顺应天地的阴阳调和,千百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参悟到的?
  我们无从知道答案,却知道茅台酒已经这样生产了一年又一年。
  伏天里,女人把被磨碎的小麦等原材料装到一个方形模具里,然后开始用脚的巧力踩,直到踩成呈龟背型的曲块,才算完成了第一步。
  踩好的曲块被拿去发酵,仅以稻草为辅料,让曲块充分接触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繁殖和发酵。
  40天以后,曲块出仓。通常情况是黄曲、黑曲、白曲各占一定比例,而只有呈金黄色或者棕黄色的黄曲,曲香浓郁,具有典型的茅台酒大曲风格。
  《酒史》有载:“得自然之曲者,乃称第一品”。
  之后,还要堆积存放6个月时间,才能真正成为用于茅台酒酿造的曲母。
  季克良把茅台酒的天时工艺总结为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活化石”,他说,从茅台酒的酿造环节,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千百年来,赤水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劳作情形。
  端午踩曲――端午后田里的麦子成熟了,开始收获,多余粮食拿来制曲,体现了农业社会的特点。
  重阳下沙――本地高粱开始成熟收割,多余红高粱拿来酿造酒,这同样也是农业社会的特点。
  两次投料,时隔一月。因为山下高粱成熟收割时,山上高粱因海拔高度造成的气候差异还没有成熟。一个月后,山上高粱成熟,再进行二次投料。
  所以,茅台酒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因自然而生,因自然而贵。
  
  有机茅台六问之四
  为什么说茅台酒的高温工艺遵循了自然界的舍取平衡?
  
  【成因探秘】高温淬炼大舍大得
  在过去的千年岁月里,茅台人日复一日沿袭着传统酿造技艺。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茅台酒厂的众多老酒师也还是处在“知道怎样做,但不知为什么这样做?”的阶段,茅台酒如同记载着众多远古密码的谜图,等待着有人来解码。
  迷局持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一批带着科技新知的工程技术人员入主茅台,开始全力研究。
  一个又一个密码得到破译。
  这当中就包括了茅台酒的高温工艺,一个对中国的白酒产业产生深远影响的独特工艺。
  茅台酒的高温工艺可以简单概况为: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高温摘酒。
  但是这简单的16个字却是茅台酒工艺的精髓之一。
  有科研人员发现,在茅台酒厂的制曲车间里踩出来的曲子,里面仅存耐高温的微生物,适宜在低温环境生存的微生物几乎全部消失殆尽。
  不仅是踩曲的环境温度很高,曲子在曲仓里进行发酵时平均温度也保持在50℃~60℃之间,“在高温环境里,各种微生物像进行百米接力赛一样各显神通,最后冲刺到达终点的是耐高温的微生物。”季克良说。
  茅台酒的高温制曲工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渐为世人知晓后,引发了国内同行对制曲工艺的广泛思考和研究,以致不少厂家纷纷提高了制曲的温度标准。
  但让大多数人感到疑惑的是,本作为酵母作用的曲子却在高温环境失去了大多数适宜低温环境的微生物,那该如何完整地进行酿酒的化合反应。
  可,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
  茅台酒的历代酒师就是这样充满智慧。
  研究人员发现,茅台酒在高温制曲中失去的酵母等微生物,却在堆积、发酵环节又重新获得了补充。
  有别于其他一些白酒生产工艺的是,茅台酒的高温堆积、高温发酵环节还有借助高温环境催化微生物活跃参与,从而达到“二次制曲”的奇妙效果。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茅台酒股份公司董事长袁仁国形象地把茅台酒高温工艺贯穿始终的封闭式发酵和开放式发酵称作“阴阳发酵”。
  阳发酵――酒醅在加入酒曲后被堆积成小山状,进行发酵。开放式发酵的目的在于充分网络空气中的微生物,参与到酒醅的发酵过程。咋看表面很平静的醅堆,观察埋在其中的温度计,堆子里面的温度却高达50℃左右,高温能让微生物更加活跃地参与到堆积发酵的过程中去。
  阴发酵――酒醅进行阳发酵后,再入池进行封闭式发酵。茅台酒厂的每个生产车间均有呈二字排开的十几口窖池。取七个轮次的酒,就要进行7个轮次的阴发酵,每个窖期,酒醅都要被窖泥密闭发酵30天左右。那传说中的神奇窖泥就是进行封闭发酵的主要催化剂,一些能催生茅台酒香气香味的微生物就存活在窖泥中。按照一般的常识来理解是:越古老的窖池,窖泥中的微生物就越丰富。最早始建于清朝年间的茅台酒的三大前身――成义、荣和、恒兴烧坊的老窖池,今天还在参与酿酒,向下延续着这个传奇。
  高温工艺中,最让人费解的莫过于茅台酒酿造工艺中的高温摘酒环节。曾经,有到茅台酒厂参观的酒业同行善意地提出建议:高温摘酒造成挥发浪费,降低了产量,何不适当降低摘酒温度?
  对此,酿酒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做出了深刻解答:保持37℃~42℃左右摘酒温度,不仅充分挥发掉了低沸点的硫化物之类的有害物质,还让酒体的香气香味更加突出、丰满。他强调这遵循了自然规律,即:浓缩的就是精华!
  据保守估算,茅台酒厂因遵循高温摘酒工艺挥发的酒,若换算成经济效益,那将是一个令人咂舌的数字。
  但,茅台集团的管理层就此达成惊人统一:有大舍,才有大得。舍掉的是部分产量,但得到的是茅台酒无法超越的品质。看似矛盾的表象,其实恰恰暗自吻合了唯物辩证法,求量与求质,只能取一,茅台酒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已经顺应自然做出了选择,精准地找到了这个平衡点。
  
  有机茅台六问之五
  为什么茅台酒可以做到不添加任何香气香味物质玉液天成?
  
  【成因探秘】以酒勾酒太极调和
  一抹独特的酱香,风来隔壁千家醉。
  近年,科技人员动用最先进的设备研究发现:这一抹香,由1200多种香气香味物质构成,有能说出名字的,而更多的是说不出名字的神秘物质。
  也许,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神秘物质将被发现。
  很多人都认为,茅台酒香气香味物质太过复杂,是至今仍无法确定构成酱香主体物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也意味着,人们无法寻找到合适的香精替代产品人工合成茅台酒。
  这还意味着,茅台酒只能延续传统,以经验和感觉以酒勾酒,调和出这人间玉液琼浆。
  100多种库存样酒,勾兑出一瓶茅台酒。
  如今,茅台酒年产已超过2万吨,人工精确勾兑保证了始终如一的品质,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还有点好奇。
  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茅台酒厂那群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小型勾兑室的勾兑师,茅台酒厂的品酒师有很多,而小型勾兑室的勾兑师只有8人。
  自从几年前有两人升职离开,这8人的静态团队状况就保持了近10年。而他们的领军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酿酒大师――季克良。
  “能够进入小型勾兑室的品酒师都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说这话的茅台酒厂酒库车间副主任助理钟琳充满自豪,而她就是从小勾室走出来的两个勾兑师之一。
  “茅台酒勾兑环节的品质保障依赖于品酒师的嗅觉和味觉。”季克良说。在茅台酒厂这个崇尚技术的企业,勾兑工艺无异于国酒技术金字塔的塔尖。
  “所以,小勾室的8个人保持了这么久,不易进也不易出,就是为了保证茅台酒品质的稳定。”钟琳说。
  通常情况下,刚刚烤出来的基酒,质量检验部的品酒师会给它分类打分:一组5个品酒师一字排开,在相对独立的工作台中间有一个小洞用以向下传递样酒,一个样酒5个人给出各自的评定,最后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保品评结果的客观。
  众所周知的是,茅台酒由三大典型体构成――酱香、醇甜、窖底,在这个环节,品酒师不仅要分型,还要定质,再根据结果把各车间生产出的同香型同轮次的基酒进行综合,这就是――盘勾。
  盘勾好的酒储存三年后,进行小型勾兑,而所谓的小型勾兑就是要用库存基酒勾兑出成品茅台酒。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充满艺术灵感的工作,一个奇妙的旅程。
  是用多达100多种样酒才能勾出茅台酒,还是用几十种样酒就勾出茅台酒;是用几十分钟勾出一个合格的酒样,还是花了几天时间都勾不出来,不仅关乎个人技术、天赋,还关乎心情等看似无关的因素。
  “就像解一个数学难题,若不知道缺什么,就永远找不到开门钥匙,而越着急就越影响工作效率。在职业自豪感很强的同时,压力也很大。”钟琳说,“通常勾出的酒样要经过数次反复微调才能达到质量标准,企业有一支由季总带领的过硬的技术队伍――公司评酒委员会对勾兑酒进行质量把关。”
  所以,每天品酒,是季克良在茅台酒厂不可忘却的责任和习惯。
  小型勾兑合格的酒样,酒体勾调中心会出具大型勾兑通知单给酒库车间进行批量勾兑,之后存储一年以上,经出厂检验合格,才能真正成为一瓶茅台酒。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茅台酒股份公司董事长袁仁国对茅台酒以酒勾酒工艺做出如是总结:茅台酒用不同年份、不同轮次、不同香型、不同浓度、不同班次的酒体进行勾兑,勾出的是儒家的积极进取、仁爱和谐,勾出的是佛家的慈善含蓄、空灵达观,勾出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这也许就是茅台酒被人们视为“天物”的玄机吧!
  它果真是没有添加一个香精分子。
  因为目前,在人们已知的领域里,还没有哪一种香气香味物质能够仿造合成茅台酒独特的酱香风格。
  它的形成,只能是自然界物物合成的以酒勾酒,只能用那些经历岁月积淀老熟的基酒来调和,补充,就像中国的太极,在不停的回环交融间,勾出的是幽雅、细腻、醇和、绵软、健康、天然的茅台酒。
  
  有机茅台六问之六
  为什么说茅台酒的存贮包装凸显有机健康的理念?
  
  【成因探秘】时光老熟顺应规律
  如同佛家的静心参禅,又似道家的隐修悟道,在长达至少3年的存储期里,茅台酒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老熟,直到阳光穿透黑暗,出关一刻来临,它已然是参透天机,带来充满智慧的魅力。
  茅台酒厂的酒库里,一排排可容纳四五百公斤酒的大土坛如同佛家弥勒的肚皮,包藏起人间丰收的喜悦,和对好酒带来的仙境般愉悦的期待。
  茅台镇赤水河两岸的山谷上,一排排酒库沿岸而走,似在向世人展示国酒的延绵后力。
  为了有效控制温度湿度,酒库窗户做得很小,每当赤水河谷的夏季来临,库房里闷热难熬。
  而酒,在土坛的肚子里,要待上整整至少3个春夏秋冬,即使是酷热难耐的夏天。
  或许,依靠自然之力进行的协调创造,只能在时光的缓慢流逝中完成。
  冬寒夏暑,酒里的烈性有害物质在一点一点地挥发,直到消失殆尽。而水分子与酒分子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咬合胶着,达到一个理想的结构比例。
  有一个经典科学实验: 53.94毫升纯酒精加上49.83毫升水,总容积结果不是103.77毫升,而是100毫升。
  而飞天茅台酒恰巧就是53度。
  土坛存贮茅台酒,沿袭的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来自大地的土壤做成了装呈大地之灵的容器,这样应该更能达到和谐的境界。
  而土坛具有的良好透气性能,使密闭在其中的酒还能自由吐纳天地灵气,完成自我修炼。
  当至少3年修炼功德圆满,那些令世人期盼已久的醇香玉液将被灌装销售,穿上我们所熟知的那层外衣――乳白色的玻璃瓶,红色帽盖,飞天商标,还有地道的中国红飘带。
  不夸张,但却是绝对低调的奢华。
  而就是那个看似平凡的乳白色玻璃瓶,也有它存在的故事和必然。
  据茅台老人回忆,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茅台酒都还是用土陶瓶子包装销售,用木箱装箱,这样的情形延续了几百年。但是,土陶瓶子易碎,外观粗糙,与国酒形象有距离。随着茅台酒市场需求和产能的逐步扩大,大批量茅台酒的包装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凸显。
  经过技术人员反复实验发现,乳白色玻璃瓶正好满足了酱香型白酒的特殊包装需求:避免了透明玻璃瓶带来的光线直射引起酒体化合反应的可能,同时有效避免了土陶瓶子带来的易碎情况。
  近年,随着科技进步,茅台酒包装技术引入了系列高科技手段,但是,“总的原则是不变的,即为消费者奉献安全、健康的食品。公司严格按国家相关标准对包装材料和包装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同时我们还密切关注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按照更加严格的要求加强对陶坛、酒瓶等器具中重金属元素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监控。”茅台酒厂质量检验部相关人员说。
  应该说,在求解企业发展的每一步上,茅台都是在一种参悟的心境中渡过,哪怕只是瓶盖这样的小小细节,他们都力求做到最好。
  从一粒红高粱到一瓶茅台酒,直到它盛装登上消费者的餐桌,消费者或许知道了它是有机健康食品的这个结果,却无法完全知晓它那历经千般修炼的涅?过程。
  但是,随着有机食品、健康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会有越来越多的细节进入消费者的视线中心。
  而茅台酒这样的产品,将会令人们有更多惊喜的发现。
  穿过时空之门,传统让我们看到自然延承的规律和必然,作为健康之本的传统将在历史发现中被人们追崇。
  袁仁国说,茅台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又说,继承传统是更高层次的创新。
  袁仁国的话告诉人们,茅台酒还会像这样延续下去,在传统的引领下,找到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茅台 之谜 有机 六问国酒茅台的有机之谜 国酒茅台有机码查询 国酒茅台有机码查询系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