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经济强县 引领贵州发展:贵州坚持以大数据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强县建设是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开创全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个战略举措,也是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作出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通过二轮建强,各建强县经济社会发展快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对加快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强县建设对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大意义
  
  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目标任务。经济强县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特点、适应加快发展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非均衡发展理念在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实践,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的重要体现,也是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大举措。早在1999年,省委、省政府就立足省情实际,坚持一手抓导富、一手抓扶贫,继续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的同时,在基础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通过统筹规划,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建设一批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向发达地区迈进的县(市、区),并以此形成推进全省加快发展的较强辐射带动效应。在第一轮建强中,将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等市的20个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资源比较富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市县列入贵州省强县建设范围;在二轮经济强县建设中,于2006年8月增加了小河区、汇川区、福泉市等3个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市区作为建强单位;2008年三轮建强启动后,又增加了平坝、桐梓、修文、息烽4个建强县。从区域经济布局看,27个经济强县区位优势明显,均处于铁路、公路交通主干线上,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市州地所在地城市为重要增长极,以点串线,连线成片的区域发展布局。其发展方式与贫困地区不同,经济基础以工业和非农产业为主,主要任务是率先在全省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在全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进程中肩负着排头兵和中坚力量的重要使命。
  
  强县建设是加快实现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历史性跨越的强大动力
  
  到二轮建强结束,全省列入强县建设的23个县(市、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总和达到1710亿元,占全省完成数2710亿元的63.1%。税收总收入由2003年68.63亿元增加到2007年177.92亿元,地方税收收入由30.14亿元增加到77.61亿元,四年累计增速分别为153.7%和150.29%。
  2007年,经济强县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能快则快中,继续发挥着排头兵和领头羊作用,对于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至关重要。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除金沙县外,建强县增速均高于全省13.7%的平均水平,约有一半左右的县增速在16%以上,其中小河、遵义、兴义等3个县(市、区)分别达到20%、19.3%、19.98%。同时,经济强县的人均生产总值绝对值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最高的白云区达到36300元,紧跟其后的云岩区、小河区、钟山区分别为34998元、27911元和26136元。23个建强县税收总收入为177.92亿元,地方税收收入为77.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08%和31.79%,增长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云岩、南明、红花岗、钟山等10个建强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12893.1元,最低为10536元,平均数达11723.3元,高于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8.4元)1000多元。遵义、开阳、兴义等13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3610元,最低为2300元,平均数为2963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00元)600多元;除铜仁市、金沙县外,增速均高于全省10%的平均水平,福泉、遵义、仁怀等县(市)增速高达15%以上,分别为20.6%、15.6%和16.2%。三是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各地各建强县的中心城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重点抓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产业,大力培育吃、住、行、娱乐、购物等配套产业,着力发展律师、会计、房地产交易、广告设计、信息服务、物业管理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保持了三类产业协调推进、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轻工业发展较好地区积极推进白酒工业园区等规划项目实施,促进酒业印刷、包装、瓶盖等产业发展壮大。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区县,在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电子信息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制药业、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等支柱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四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各建强县明确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搞好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率,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如红花岗区深入推进“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累计创建“四在农家”示范点55个,创建点208个,惠及16万农民,覆盖率达71%。花溪区巩固和提高农村“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兴义市继续推进27个新农村示范村(点)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10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寨和4个宁波对口帮扶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534.82万元。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建强县切实把改善民生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镇化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符合政策生育率等社会指标均领先于全省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预期目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建设均在模范及良好以上等次。如凯里市继续推进“平安凯里”建设步伐,加快“双高普九”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0.3%。汇川区积极推进新型“阳光工程”,加强农民适用技能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1767人;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5.24%;将7815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101名“五保户”集中供养;启动“天网工程”,在中心城区安装150余个视频监控设备,促进城市治安预警系统先进高效。
  
  
  大力推进全省强县建设
  上新台阶
  
  今年是第三轮建强启动之年,进一步明确经济强县建设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完善促强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既是强县建设的重点,也是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开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第一,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要切实按照省建强〔2008〕1号《省建设经济强县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精神,充分认识建强工作对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意义,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下力气解决发展意识深入人心不够的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劳民伤财,扎扎实实做事,扎扎实实抓项目,在推进三轮建强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新的开拓突破。
  第二,进一步完善促强政策。今年8月20日,全省建设经济强县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同意建强县财政贴息资金由200万增加到400万元,为建强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强县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强县建设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亟待制定完善更多促强措施,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应认真总结前两轮建强工作,加强建强扶持、协调和服务,将省直部门和市(州、地)支持建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具体化,并加以完善,使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之需。
  第三,科学制定考评体系。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检验强县成效的标准,对强县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新一轮的建强考核指标体系,要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充分体现重视经济发展、重视民生、重视环保、重视稳定四个方面来设定指标体系,同时,要对原有设定的指标进行论证,认真研究,仔细推敲,不恰当的提法要坚决改正过来,不体现新时期工作要求的要坚决删掉,要在指标中赋予“和谐社会”、“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理念。这样,考核评价指标才会更加科学完善,工作才会顺顺利利地开展,强县建设才会大踏步迈进。
  第四,注重抓好强县宣传。建强工作要取得新的成效,有新气象、新面貌,就必须抓好宣传。要广开工作思路,善于结合作伙伴,主动认真制定好强县当前和长远的宣传方案,积极邀请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参与,形成立体式多轮宣传格局,力求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使建强县在宣传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充分展示走前列、争跨越的模范风采,在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开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执笔:广佳)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 引领 强县 建设经济强县 引领贵州发展 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