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一)

发布时间:2019-08-3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一、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食品茶叶的生产。
  二、基地选择、规划
  (一)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 5020的要求,即:
  1.总体要求
  无公害茶叶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2.空气
  茶园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总悬浮颗粒物日平均小于或等于0.3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小于或等于0.15毫克/立方米、1小时平均小于或等于0.5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铵日平均小于或等于0.10毫克/立方米、1小时平均小于或等于0.15毫克/立方米,氟化物日平均小于或等于7微克/立方分米、1小时平均小于或等于20微克/立方米。
  3.土壤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pH值在4.0~6.5之间,镉、汞、砷、铅、铬、铜浓度值分别小于或等于0.30毫克/千克、0.30毫克/千克、40毫克/千克、250毫克/千克、150毫克/千克、150毫克/千克。
  4.灌溉水
  茶园灌溉水应符合pH值在5.5~7.5之间,总汞、总镉、总砷、总铅、铬、氰化物、氯化物、氟化物、石油类浓度值分别小于或等于0.001毫克/升、0.005毫克/升、0.1毫克/升、0.1毫克/升、0.1毫克/升、0.5毫克/升、255毫克/升、2.0毫克/升、10毫克/升。
  (二)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
  (三)道路和水利系统
  1.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有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茶场,设置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2.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宜建立茶园节水灌溉系统。
  (四)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和所制茶类的茶树品种,种苗质量符合GB 11767—1989中规定的1、2级标准,即:
  1.茶树种子质量指标
  (1)大叶品种种子质量指标1级:种径大于1.5厘米、百粒重大于130克、每500克粒数小于320、含水量在25%~40%之间、发芽率大于75%、净度99.5%。2级:种径在1.2~1.5厘米之间、百粒重在100~130克之间、每500克粒数在320~420之间、含水量在25%~40%之间、发芽率在60%~75%之间、净度99.5%。
  (2)中小叶品种种子质量指标1级:种径大于1.3厘米、百粒重大于120克、每500克粒数小于415、含水量在22%~40%之间、发芽率大于85%、净度99.5%;2级:种径大小在1.1~1.3厘米之间、百粒重在100~120克之间、每500克粒数在415~500之间、含水量在22%~40%之间、发芽率在75%~85%之间、净度99.5%。
  2.茶树苗木质量指标
  (1)无性系大叶品种一足龄扦插苗质量指标1级:苗高大于35厘米、茎粗大于4.0毫米、着叶数大于8片、一级分枝个数1到2个、侧根数大于3条、侧根长度大于15厘米、品种纯度100%、无危险性病虫害茶根结线虫、茶饼病、茶根介。2级:苗高在25~35厘米之间、茎粗在2.5~4.0毫米之间、着叶数在5~8片之间、一级分枝个数0到1个、侧根数在2~3条之间、侧根长度在10~15厘米之间、品种纯度99%、无危险性病虫害茶根结线虫、茶饼病、茶根介。
  (2)有性系大叶品种一足龄苗质量指标1级:苗高大于35厘米、茎粗大于4.0毫米、着叶数大于8片、一级分枝个数1到2个、主根长度大于22厘米、无危险性病虫害茶根结线虫、茶饼病、茶根介。2级:苗高在20~35厘米之间、茎粗在2.5~4.0毫米之间、着叶数在6~8片之间、一级分枝个数0到1个、主根长度在15~22厘米之间、无危险性病虫害茶根结线虫、茶饼病、茶根介。
  (3)无性系中小叶品种一足龄苗质量指标1级:苗高大于30厘米、茎粗大于3.0毫米、着叶数大于8片、一级分枝个数1到2个、侧根数大于3条、侧根长度大于12厘米、品种纯度100%、无危险性病虫害茶根结线虫、茶饼病、茶根介、根癌病。2级:苗高在20~30厘米之间、茎粗在1.8~3.0毫米之间、着叶数在6~8片之间、一级分枝个数0到1个、侧根数在2~3条之间、侧根长度在4~12厘米之间、品种纯度99%、无危险性病虫害茶根结线虫、茶饼病、茶根介、根癌病。
  (4)有性系中小叶品种一足龄苗质量指标1级:苗高大于25厘米、茎粗大于3.0毫米、着叶数大于10片、一级分枝个数1到2个、主根长度大于18厘米、无危险性病虫害茶根结线虫、茶饼病、茶根介、根癌病。2级:苗高在20~25厘米之间、茎粗在2.0~3.0毫米之间、着叶数在7~10片之间、一级分枝个数0到1个、主根长度在10~18厘米之间、无危险性病虫害茶根结线虫、茶饼病、茶根介、根癌病。
  (五)茶园生态建设
  1.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2.除北方茶区外,其他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20%~30%。
  3.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
  4.对土壤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
  (六)建立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记载生产过程中如农药、肥料的使用情况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三. 茶树种植
  (一)茶园开垦
  1.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
  2.平地和坡度15度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度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3.开垦深度在50厘米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
  (二)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三)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40厘米。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3厘米左右,根系离底肥10厘米以上。
  四.土壤管理和施肥
  (一)土壤管理
  1.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2.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3.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4.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5.土壤pH值低于4.0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至4.5~5.5范围,土壤pH值高于6.0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的范围。
  6.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采用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T 5020的要求,即茶园灌溉水应符合pH值在5.5~7.5之间,总汞、总镉、总砷、总铅、铬、氰化物、氯化物、氟化物、石油类浓度值分别小于或等于0.001毫克/升、0.005毫克/升、0.1毫克/升、0.1毫克/升、0.1毫克/升、0.5毫克/升、255毫克/升、2.0毫克/升、10毫克/升。
  (林泉 山东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邮编:250010)

相关热词搜索:无公害 茶叶 技术规程 生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