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五个突出”推进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建设
发布时间:2019-08-2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大方县坚持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推进中药材、辣椒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为核心,注重抓特色、抓优势、抓生态、抓高效,不断加快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基本情况
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区是集科技研发、基地示范、生态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园区,于2013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为市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按照一园两区进行规划建设,中药材产业示范园规划面积15000亩,分为核心区、扩展区和产后服务区,核心区设置在雨冲乡、羊场镇,带动全县16个重点乡镇,主抓6个重点品种,由北向南发展4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最终形成“一心六品四带”的发展格局;辣椒产业示范园设置在羊场镇、理化乡,核心区基地2000亩,示范种植区面积12000亩,带动全县种植辣椒19.2万亩,产品加工区设置在东关乡食品药品园区、黄泥塘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截止目前,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整合部门资金和企业融资贷款等方式,完成园区主体工程建设投资810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1%。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
积极整合水利、交通、农牧、扶贫、烟草等项目,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园区人居环境。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0亩、辣椒标准化种植基地2000亩,新建占地15平方公里药品食品产业园区,厂房38万平方米,辣椒育苗中心15000平方米、辣椒冷库2000平方米、辣椒文化广场3000平方米、辣椒综合用房672平方米,在园区内修建公路主道22公里、田间道路5公里,修建输水沟渠支渠21千米,安装输水管道15千米,修建蓄水池10个,总蓄水1000立方米。
(二)突出主体培育壮大,完善生产经营模式
已有贵州同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方九龙天麻有限公司、贵州天赐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大方百里花食品有限公司、大方琼芳食品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入驻园区,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大力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突出品牌效应集聚,完善园区主导产业
紧紧围绕“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两大战略品牌,坚持以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保护的天麻和皱椒两个品种为主,大力发展中药材和蔬菜主导产业,夯实园区建设的原料基础。2013年,全县共种植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16万亩,种植辣椒19万亩。
(四)突出科学技术支撑,完善技术指导体系
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瑛、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盛良学、肖润林和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专家李桂莲、研究员王天文等技术专家为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技术顾问,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指导。
(五)突出政治优势叠加,完善政策奖补机制
大方县充分运用农工民主党中央、农工民主党贵州省委倾情帮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支持等政治优势,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和辣椒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对农产品地理标识、绿色、无公害和中药材GAP认证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逐步完善政策扶持奖补主导产业发展机制。
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2013年建成中药材产业园区核心基地1000亩,示范基地10000亩,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16万亩,创产值7.7亿元;建成辣椒产业园区辣椒核心区面积2000亩,示范面积12000亩,推动全县辣椒种植19万亩,创产值77457万元。二是园区建设过程中,农户从种到收以及在企业务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50万个工时,示范辐射带动农户4万户,受益农民15万人,帮助2万户农户摆脱贫困。三是园区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技术,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有效预防农业投入品对土壤、水资源、空气的污染。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园区内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仍不完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招商引资规模较小
目前,园区累计招商引资已达13.6亿元,但是企业规模参差不齐,资金到位率低,初见成效的仅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百里花食品有限公司。
(三)机制不够完善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支撑、从业人员培训、园区建设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成为制约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最大问题。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园区交通设施、水网设施、现代农业设施、产品流通设施、气象服务设施,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业园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园区绿色产品生产发展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推进园区建设与市场接轨。
(二)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一是创新园区投入机制,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多主体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经济联合体;坚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和聘用制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到园区创业。二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作为支撑,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府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三是创新园区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园区业主和农民积极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风险基金,实行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切实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