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山茱萸育苗造林技术
发布时间:2019-08-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一、适宜生长条件
山茱萸适宜在海拔600~1000米的阴坡、半阴坡及阳坡的山谷、山麓地带生长,若在阳坡的中上坡位生长,结果较差。其性耐阴、耐寒,对高温的抵抗能力较弱。山茱萸属须根型树种,无明显主根,宜栽培在深厚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上。
二、实生苗培育
1.选好母树,采好种子。在9~10月份选择结果多,大小年不明显,成熟早、抗病虫害的壮年树,待种子充分成熟时采种。
2.种子处理。①浸沤法。取60~70℃温水浸泡种子两天后。挖坑闷沤,沤坑选向阳潮湿处,挖好后将沙土、粪(指牛、马粪)混合均匀铺坑底约5厘米厚,再放3厘米厚的种子,如此层层铺之,5~6层即可,最后盖土粪约7厘米厚,呈馒头状。或用粪灰(80%的牛马粪加20%的草木灰)75千克拌50千克种子,拌匀入坑闷沤。注意保湿,防积水,4个月后开始检查,如发现粪有白毛发热、种子破头应立即晾坑或提前育苗,否则芽太长无法播种。②沙藏催芽。此法最常用。10月下旬,选择温暖处,挖长2米、宽1米、深25~30厘米的坑,将沙子洒湿,铺一层沙子,撒一层种子,共放3层种子,每坑约放种子40~50千克。最上层铺沙子4~5厘米,留好通气孔,再盖一层干草和10~15厘米厚土。来年4月初,当30%~40%的种子发芽后移播至苗床。
3.选地播种。苗圃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灌溉方便、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播前深翻,每亩施有机复合肥75~100千克。对土壤进行消毒,消灭虫害。苗床宽1米,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条播,行距20厘米。种沟深5~6厘米,播后覆细土或焦泥灰2厘米,然后覆稻草盖地膜。
4.苗期管理。4月中下旬,选阴天揭膜,以后加强管理,及时除草、施肥、除虫、抗旱保苗。
三、嫁接苗培育
当实生苗苗高度生长到50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嫁接。可选用陕西太白的8901、8902等优良品系进行嫁接。嫁接方法主要有春季切接、秋季削芽接。成活率较高。
四、科学造林
1.适地适树。适地适树。不仅是科学造林的一项基本技术原则,也是提高林木抗病力、减少病虫害的重要技术措施。山茱萸对立地条件的要求:土壤厚度60厘米以上,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pH值5~6.5,微酸性至中性土壤;海拔600~1000米;半阴坡又不积水的黄棕壤或沙壤土,年平均温度为16℃左右,年降雨量为600~9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要求在80%左右。其中以夏季需水量最大(3~6月)。3~4月份雨水少,5~9月份雨水充足均匀的地区,最适宜山茱萸的生长结实。对粘重瘠薄、强酸强碱性土壤,光照强烈、气温高、酷暑干旱及积水等土壤不宜生长。
2.精细整地。精细整地是造林前必须重视的措施之一。基地建设、工程造林,在水土不易流失的平坡及坡度在25度以内缓坡地带。宜行全垦整地,清除柴桩、藤根、石块等。对25度以上坡度的林地应采取水平带整地或块状整地,保留一定面积草带,以利保持水土。栽植穴规格一般为60×60×40厘米,且尽力做到表土回穴。同时每穴放入适量腐熟栏肥和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作基肥。
3.密度合理。造林密度关系着未来林分的群体结构,光能和地力利用,直接影响果实产量和质量。山茱萸属生长慢、寿命长的树种。株行距一般为3~4米×5米。造林密度33~45株/亩。
4.适当套种。为了充分合理利用林地,争取早期收益。造林初期应进行豆类作物或绿肥的套种。套种的作物需与山茱萸树保持50厘米的距离。通过对作物的中耕、除草、施肥,既可起到以耕代抚又可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套种绿肥既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又可做饲料。
五、抚育管理
1.松土除草。松土除草的目的是促进山茱萸根系向深广发展,达到扩大营养面积和抗旱能力。从而缩短营养期、延长盛果期、推迟衰老期的到来。抚育时间:雨季结束后进行除草松土,冬季休眠期进行深挖松土。
2.合理施肥。施肥是取得山茱萸丰产稳产的关键。根据山茱萸的生物学特性。施肥要抓住两个时期:5月底至6月初施速效肥,促进花芽分化、新梢发育和果实发育生长;采果后趁其尚示进入休眠,施有机肥和速效肥相结合。可以恢复树势,延长叶的寿命和光合作用时间,为树体积累更多的有机养分,如果3月上旬增施1次速效追肥效果更佳。肥量的多少随树龄的大小而定。施肥的方法以穴施、沟施或环状施。施肥后浇水覆土盖草,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则肥效更好。
3.保花保果。山茱萸为异花授粉,虫媒花,花多果少,坐果率低。盛花期喷施0.3%农用硼砂尿素混合液,可提高坐果率70.8%。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