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

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

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

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②特点:

③影响:

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

度中央集权制度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知识结构】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

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

争史和探索史)。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

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1)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而对外扩张 背景(2)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3)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

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危害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发动,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Km

一、(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列①时间:1894-1895年,

强概况(4)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危害

入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侵(5)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19世纪末

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内容、危害

1)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影响(2)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②经济:

3)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济、思想等方面

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1)三元里人民抗英经过:牛兰岗之战;两次包围四方炮台

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19世纪军民(2)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

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

军事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毒气战日本在中国 日本侵华史实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犯下的罪行

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931国内形势: 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

三、抗局部抗战中共: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日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战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

争亡运动爱国官兵山海关之战:1933年,安德馨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吉鸿昌

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影响

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背景、特点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①抗日民族统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一战线建立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

正式建立: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抗日战争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

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

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③敌后战场抗战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 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②胜利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 “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重要组成部分,为??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知识结构】

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略。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组织者、影响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

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制定的机构

主要内容

意义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①原因:根本原因、导火线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意义?)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初步胜利的标志?) ③意义:性质、广泛性、影响、历史地位等

近①条件:经济和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干部和组织条件、外部条件 代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中2)中共成立内容:党的任务??;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国意义:

的时间:1922年

民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主意义: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革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原因有?)

命新民主主②兴起: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的内容、意义?) 义革命3③高潮:北伐战争:时间、目的、过程、成果:

④失败及原因:局部失败、彻底失败的标志什么? ⑤意义:

①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

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时间、内容

市”道路开辟③秋收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

④开展土地革命:内容、意义

5)红军长征:原因、起止时间、结束的标志、意义。

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

①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 ②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7③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意义?)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结构】

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2)“文革” 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背景: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 前提:新中国成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内容? 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成立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代中一届政协:1949年9月,内容国时间:1954年

(1内容:宪法的内容及意义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及意义 政(民主政治的奠基)会议的意义:治二届政协:1954年,内容建阶段(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文革的爆发、民主与法制的破坏的表现

设时间: 1978年12月 内容:

(3)新时期政治建设意义:

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的提出:

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宪法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过程、意义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②含义:

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内容 “一国两制”的构想③形成过程年叶剑英委员长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内容

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祖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统香港问题的由来:

一港、澳回归的概况

“一国两制”的实践港、澳回归的条件和意义:发展的原因:

发展的表现: “九二共识”等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

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目的: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③主要封国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②特点:

③意义:

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

确立②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及职权、特点(配合、牵制;朝议) 秦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代①汉朝: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

度中央集权制度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世袭制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知识结构】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

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1)背景:中英力量对比(政、经、外交、军)——先进的资义战胜落后的封义是必然 背景2)根本原因:列强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①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

1)鸦片战争②结果:《南京条约》内容、危害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俄占中国150多万Km

列①重要原因:既定国策;根本原因:日本发展资义需要;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

强概况(3)中日甲午战争②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危害(注意设工厂)

入③影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程度大大加深; 侵①时间: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结果:《辛丑条约》内容、危害

拓展 1)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形成的阶段(《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时间:鸦片战争时期

1)三元里人民抗英经过:牛兰岗之战;两次包围四方炮台

意义:第一次人民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9世纪军民(2)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邓世昌: 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经过: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1900年,口号“扶清灭洋“

抗日战争:

军事南京大屠杀

进行细菌战、毒气战(731部队)

年潘家峪惨案

政治:“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犯下的罪行经济:经济掠夺,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文化: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直接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931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政府在南方全力剿共 局部抗战中共:发表抗日宣言、“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

②抗日救淞沪抗战:1932年,蔡廷锴、蒋光鼐

爱国官兵关内人民: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影响

A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

①抗日民族统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一战线建立红军改编: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

正式建立: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国共军队合作抗日,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②正面战场抗战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③敌后战场抗战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1937年9月 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地点:华北。 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中全民族抗战

①原因世界反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②胜利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完全胜利

③意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世界反法西斯

国际地位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知识结构】

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

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新特点

(农民阶级)思想基础:资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背景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和保路运动

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组织者、影响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

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体现的原则

主要内容

意义:第一部资阶宪法;反封建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废旧、立新、思想、反帝资义

① 原因:经济、阶级、思想、国际、导火索

第一阶段:5月4日到6月5日: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意义)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初步胜利的标志)

③意义:性质、先锋、主力军、马义与工运相结合、地位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基础、外部条件

(2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内容:通过党纲、确立党名、奋斗目标、中心工作、中央局 意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

①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的原因和方式)

新民主主②兴起:标志是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的内容、意义)

义革命(3)国民革命③高潮:北伐战争:时间、目的、过程、成果:

(无产阶级)④失败及原因:412和715反革命政变;原因3点 ①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

(4)“农村包围城②八七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市”道路开辟③秋收起义:时间、意义(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④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内容、意义)

(5)红军长征:原因、时间、遵义会议内容、意义及转危为安的原因、结束的标志、意义。

(6)抗日战争:(见上一专题)

①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 ②战略反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7③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④1949.4.21渡江战役;1949.4.23占领南京,标志国民政府的统治覆灭

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对中国两点、对世界两点、思想意义一点

拓展:新旧民主主主义革命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

【知识结构】

民主与法制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专题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概括希腊的民主制度,其中第一课主要揭示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二课主要叙述民主政治发展过程,并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

本专题第三课主要论及罗马的法律制度,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 “公民法”到“万民法”,从法律实

践到法律理论(自然法),罗马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意识构成古代罗马文明的核心内容。

①希腊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1)形成的历史条件②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城邦的特点:政治、经济、文化

③公民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条件:公民的组成、地位及特点 6世纪初)——奠基(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②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6年)——确立内容和意义

5世纪)——顶峰(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基

得雅典精神文化领域的辉煌

主人翁意识和个人潜力

4)评价①民主范围

失②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③狭隘的城邦体制

早期习惯法:含义、局限性 ①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十二铜表法》前449年 成文法诞生主要内容: 1)罗马法的发展演变评价(注意局限性)

公民法:存在的时间、特点

古②公民法到万民法原因: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代万民法过程:3世纪,6世纪

罗确立:《民法大全》(《查士丁尼》) 马①罗马法实质(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法提供依据、稳定秩序、保证利益

律(2)罗马法的价值私有财产、人人平等、调节纠纷、缓和矛盾 稳固统治

③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对世界影响):法律体系、法律观念、资产阶级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知识结构】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西方代议制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代议制,即公民通

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代议

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代议制度是为了反对专制王权而出现,也是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需要。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各自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导致了他们所建立

起来的代议制政府的模式也不一样。本专题主要涉及的英、美、法、德的代议制模式,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模式。

②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

③历史:议会传统

1)背景④前提: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⑤思想:启蒙思想

⑥直因:光荣革命

①颁布的条件:资产阶级

限制王权法案②《权利法案》:内容、实质

一、英国君主立(2)确立过程③结果: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近宪制的确立①形成过程:四点

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②特点:内阁、议会、首相与国王关系 西③影响:

方(3)特点:议会权力之上,国王统而不治。

主4)作用②确立了资阶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阶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治的1)背景:独立战争走上资义道路,但“邦联”制使美国陷入窘境(中央无权)。 确①主要内容:三权分立的原则、内容及核心 立二、美国总统制制约权力: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与共和制确立②特点中央与地方

发(2)确立联邦宪法的制定平衡利益大州与小州

展南方与北方

③1787年宪法评价

★比较美国共和和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注意法国总统和德国皇帝的权力

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篇三: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历史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商周制度与西周封建

1.分封制:

(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2)分封种类:

①同姓亲族是主体;②功臣;③姻亲;④一些古国后裔。

(3)影响(作用):

①分封制使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疆域。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还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

①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

(3)影响(作用):

①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特权

②有利于凝结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

(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2

①皇帝制

②三公九卿制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负责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地方: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不能世袭。)

(3)巩固措施:①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②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4)影响:秦代开始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西汉

(1)时间:汉武帝

(2)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国 ②设置刺史,监督地方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确立的时间:隋唐

(2)三省的职能:

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

(3)作用:①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②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3.北宋

(1)中央:(分割丞相权利,将相劝一分为三)

①行政——中书门下

②军政——枢密院

③财政——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

4.元朝:

(1)中央: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5.明朝:

(1)明太祖:废除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至此,丞相制度彻底废除。

(2)明成祖:设置内阁,加强了皇权。

6.清朝:设立军机处

(1)时间:雍正皇帝

(2)评价:①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文书,简化了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 雅典的民主政治:

1.地理环境:古希腊半岛山多地少;三面环海,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

2.城邦国家:

①特点:小国寡民

②影响:统治人口较少且居住集中使民主制度成为可能。总之,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希

腊独特自然条件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与历史条件的产物!

3.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

(2)特点:

①人民主权(含义:即指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权力。) ②轮番而治(含义:即指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4.评价:

(1)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雅典民主也有历史局限性,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民主权) 第7课 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

(1)罗马法的开端——《十二铜表法》

(2)内容:保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3)意义:①《十二铜表法》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

成文法就要按律量刑。

②这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罗马法的完备

(1) 罗马法的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3.罗马法的影响

①罗马法在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发展深受罗马法的影响。

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利,国王”统而不治”,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发展完善:

(1)建立了责任内阁制: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特点:①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②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③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是实际最高行政首长。

第9课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确立:1787年,制宪会议在美国费城举行,核心人物是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经过反复讨论,制订了《1787年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共和制政体。

2.内容:

(1)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利,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2)三权分立的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驶,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分权制衡。

(3)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3.意义: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成为一个总统制共和国,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1.法国——议会制总统共和制国家

(1)1875年法国颁布了《1875年宪法》标志着法国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2) 《1875年宪法》规定:立法权规议会;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2.德国——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1)普鲁士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3)德意志帝国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皇帝仍然保留很大的权力,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重点问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比较

四、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希望打开中国大门,进行商品倾销。

(2)直接原因:中国人的虎门销烟。

3.1842年《南京条约》

(1)内容:①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英国进出口中国的货物要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2)影响: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1856——1860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5.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了圆明园。

6.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7.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大门,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一部分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兴起了“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起步。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2)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并定都于此。

(3)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严重内讧——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4)1864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重要文献: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平均分配土地,做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的理想社会。 ②评价: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愿望,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B. 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脱离了社会现实,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①提出者:洪仁玕。

②地位: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③存在问题:未能反映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并没有实行。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1)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3)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1894—1895年,中午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

2.1895年《马关条约》:

(1)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等给日本

②赔偿日军军费白银两亿两。

③开放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2)影响:

①列强侵略势力侵入中国内地。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④日本的胜利极大的刺激了西方列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

4.1901年《辛丑条约》:

(1)内容:

①赔偿各国军费白银4.5亿俩。

②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之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惩办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官员。

(2)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②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控制。

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第15课 辛亥革命

1.同盟会的成立:

(1)时间: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发展为“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3.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相关热词搜索:必修 框架 知识 历史 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