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近年来,北京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激发了内在活力,增长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业人数、劳动生产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市生产服务业现状;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背景,提出了基于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0-260-02
生产性服务业是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使“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积累、日益专业化与迂回生产表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经济”的重要途径,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北京在“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按照立足首都、服务周边、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发展思路,努力占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2007年7月20日召开的北京市委、市政府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市委书记刘淇强调,为贯彻落实中央的相关重要指示精神,“要从北京市的实际出发,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不断更新产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形成首都的重点支柱产业。要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促进产业重组升级”。
可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北京市走向服务经济时代的重要里程碑。北京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良好的优势和前景,将成为首都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首都经济的引擎,辐射至全国,成为全国工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激发了内在活力,增长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86年6.70:58.20:35.10变化为1996年的4.10∶39.95∶55.95,2006年变化为1.25:27.85:70.91。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2.98%,吸纳就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8.6%。另据专家表示,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GDP的比重及就业人数一般在70%以上。数据表明,北京产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发展规模。近几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增长显著:2004年到2006年间,生产性服务业从2695.6亿元增加到3756.9亿元,增加了39.4%,远高于全市经济29.9%的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4.48%增加到47.74%;生产性服务业占北京市服务业的比重从65.53%增加为67.32%。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2)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调整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所占总体比重为上升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占比重为下降趋势。但各行业所占比重变化均不是很大。从产业内部结构看:2006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约占25.93%;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占20.01%;再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约占18.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12.20%、11.30%、11.0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占比重最少,为1.23%。
2.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6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5.86%,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7.32%,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具体行业看,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和科技服务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强,这四个行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3%。
3.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及比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的就业。2006年,北京市全市从业人数比2005年仅增加了4.66万人,同比增长1.04%;而整个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增加了11.80万人,同比增长6.91%。这说明其他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减少,而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生产性服务业为缓解北京市就业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批发和零售业外,各行业就业人数均逐年递增,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最多,2006年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9.91%,占整个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4.59%,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4.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GDP增加值P/从业人数)。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劳动生产率高于北京社会劳动生产率。2006年,金融业劳动生产率最高为11.09,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5.3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有所发展,但是质量和效率仍旧较低。这些行业有明显的知识密集型特点,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需要高素质人才和高智力投人的支撑,这表明北京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仍待提高,许多专业服务业仍处于较低的层次。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劳动生产率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些要么属于基础性服务业,要么属于新兴服务业。基础性服务业有待发展的转型,新兴服务业市场发育不足,加之文化、教育、卫生、科研等市场参与程度低,以上说明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化程度较低。
5.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分析。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动程度;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供应量。这两个系数反映特定产业在投入产出上对其他产业的前、后向关联程度。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则代表其影响力或感应度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只有这样的产业才有能力促进和带动所有相关产业发展。其理论内涵是通过产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变化来反映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推动作用;实际意义是政府应当优先扶持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除邮政业和科学研究事业外,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即超出了社会平均水平;它们的发展将促进北京市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
6.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情况。近年来,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趋势明显。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软件外包发展迅速。200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07亿美元。生产性服务贸易成为服务贸易的主导行业;从利用外资角度来看,在工业利用外资持续下降的过程中,北京正在变得轻盈起来。北京市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5%、32.7%和64.8%,变化为2007年上半年的0.9%、26.6%和72.5%。外商在京的投资动向与以往相比也有了明显变化,外商投资高端产业趋势更加明显。2006年全市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45.5亿美元,其中70%集中在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80%;跨国公司也纷纷在北京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分支机构。北京已经聚集了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250多家,聚集了包括麦肯锡、罗兰贝格、艾森哲等在内的272家跨国公司咨询机构。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