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创新;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23-0010-03
  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其重大突破和创新将对今后一系列改革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该提法与以往相比有重大创新。以前的提法是强调股份制只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目前它强调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重大变化将使国有企业多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创造了使更多的民营企业和外商进入国有股份公司投资的机会。从而扩大了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控制力,增强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因而“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对传统的单一成分的公有制概念的一个根本性突破,也是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这对于下一步使企业做大做强非常重要。“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虽然过去也有过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这种提法,但是像这样把它作为今后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还是第一次。过去人们对于资产问题总把“公”与“私”完全对立起来,其实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在市场竞争中完全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无论是公有资本,还是非公有资本,它们通过股份制都变成了社会资本。股份制程度越高,社会资本的数量就越多。
  第一次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这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全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企业改革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这表明我国企业的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没有现代产权制度,就不可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建立现代独立的产权体系和产权制度,公有财产权和非公有财产权才能流转顺畅和得到严格的保护。在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产权转换,促进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使资本等生产要素根据市场要求流向效益高的部门、产业和企业中,加速了各类资本的优化组合。这对于民企进入和重组国有股权上市公司给予了肯定。国有股转让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将使民企在购买和重组上市公司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这种对非公有资本非禁即入的提法,写在党的文件里面还是第一次。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很多行业加快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开放,通过吸收民间资金和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对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平等竞争将成为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全会《决定》要求,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给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资本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最近有的地方已经向非公有资本开放了一些基础设施,但是各地发展差异很大,三中全会以后使非公有资本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有关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的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以前,非公有制经济所受到的待遇是不平等的,这不仅体现在行业的准入上,还体现在实际经营中。无论是土地征用、投融资、税收等方面,还是对外贸易等方面,非公有经济作为市场主体在上述方面都没有能够享受到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尽快消除体制性障碍。使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都享受同等待遇,使它们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使它们的活力竞相迸发,这将有力地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发展。
  第一次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它要素市场。从提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到提出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这是经济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没有现代市场体系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现代市场体系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要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改革的推进都需要依托各类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这样一个载体,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把资本市场提到其它要素市场之先的高度,这对于资本市场地位的提升,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六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了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一次提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随着改革深化,大量富余农民要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农民自身素质需要提高,加之原来户籍制度等因素影响,使农民在城里就业很困难。要创造条件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这样农民收入才能增加,城市过剩的工业商品才能有销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因此,创造平等的城乡劳动者就业制度,能为农民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农民切实带来实惠,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第一次提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在严格法律制度的制约下,市场主体必须要讲信用,这样才能做到公平竞争,等价交换,那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市场,企业才能有高效益。否则市场经济将无法产生效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表明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
  第一次提出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市场经济要求全国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生产要素应根据市场信号的要求自由流动,通过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淘汰那些效益较低、亏损严重的企业。但是,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害怕竞争,为保护本地区落后的产品,出台的一些措施和文件严格禁止外地产品和服务部门进入本地区市场,通过设置行政壁垒妨碍市场公平竞争,实行严重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废止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为禁止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设置的行政壁垒,就必须坚决地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第一次提出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与计划经济条件下有明显不同,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当时的政府是全能型的,任何事情任何活动都必须由政府审批,其结果政府把微观主体管得死死的,使企业既无活力,又无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从微观领域退出,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了市场调节,企业根据市场信号变化自己来决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产品和采用什么方式生产产品。市场管不了的和市场管不好的,则由政府来管理。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这一重大转变是对政府的严重考验,也是对政府各部门的考验。过去改革重点是调整微观主体利益,所以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下一步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经济调控,调整政府各部门利益,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所以宏观改革是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环节。只有搞好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心环节,使中心和重心二者有机结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取得成功。
  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会遇到很多的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如有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国内的和国际的及其有关灾害和疾病。过去我们对国际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紧急情况和自然灾害等比较重视,但是,对卫生疾病等方面的情况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当非典来临的时候,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经济GDP指标,也要重视人文GDP指标,在社会经济发展顺利时更要做好防范突发事件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对各种紧急情况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只有当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具有较强的能力时,才能使因各种紧急情况的出现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一次提出由国家审批关系国家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过去企业的投资和一些项目投资必须上报国家,完全由国家审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已成为一个市场主体,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决定,自己承担投资风险。但是,一些大的重要的投资项目还必须上报国家由国家主管部门审批。由于国家管的范围过宽和条件过严,审批程序和环节较多,一些投资项目审批时间较长,给一些地区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对投资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缩小国家对项目投资审批范围和权限,一般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国家只审批关系国家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我国投资体制的这一重大改革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第一次提出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过去增值税征收重点是在企业,是在生产环节。生产投入的越多,征收的增值税就越多,投入的设备资金也被纳入增值税征收的范围,这种情况不利于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如果在消费环节征收增值税,那么谁消费谁交税,一是扩大了税基,无论是生产性消费,还是生活性消费,它们都要交税。就整个国家来说,课税对象实际上是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二是不在生产环节征税,鼓励企业进行生产投入,特别是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是这样做的。
  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我国的金融市场是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使这些市场得到充分发展,这些市场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这样通过金融市场完善的整体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推动着我国金融稳定运行。同时形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的协调发展机制,一旦出现金融系统性风险,通过这种协调发展机制,就可以及时有效地给以克服,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第一次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和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我国有1.5亿农民需要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转移,城市当中还存在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每年还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需要安排。虽然我国人口增长率在下降,但是人口增长总量还是在增加,这导致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不断扩大。能否做好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要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改革发展的进行和结构调整的推进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人们安居乐业,通过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共同富裕起来。
  第一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当今国际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进行现代化建设急需各类人才。要积极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丰富和发展。尊重知识,鼓励竞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激励制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党管干部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和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第一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的发展,要求社会各个方面相互协调配合,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保证一个社会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不是靠人,而是靠制度、靠法律、靠体制来保证。因为人是有生命限期的,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靠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这就要求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各种完善的制度和机制的作用下,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突破 改革 创新 经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