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杨家将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杨家将篇一:杨家将真实历史
杨家将真实历史:佘太君和穆桂英根本不存在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
杨延昭为什么称为杨六郎?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第一代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
后来,年少英武的杨重贵改名为刘继业。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30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
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后遭辽国十余万大军反击,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认为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随后王冼等人又没有按约定为杨业打埋伏。杨业力战尽日,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精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之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第二代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
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
为一个职业军人。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
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此后杨延昭不时给辽军以重创,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
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
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57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
第三代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
在此后的一系列战役中,杨文广表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宋英宗认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屡次提拔杨文广,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候。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
杨延昭为什么称为杨六郎?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历史,杨家将篇二:杨家将后代世系表
山西杨家将世系资料新考
近日作者翻看了《五代史全书》、《宋史》、《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和《太原史话》及《南唐史》、《杨氏.命脉回朔》等书,对当前流传的几个不同版本的杨家将世系表做了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现发表如下。
杨家将西杨家将忠勇悲壮,可歌可泣,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被世代传颂,广泛人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杨家将的世系,特别是上系没有写在史料中记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佘太君为了保护杨家后人不被昏君和奸臣继续陷害,匿藏了族谱,只保留了杨六郎一支族谱,其他兄弟的后代分散全国各地。
二、上系属于“扶凤堂”,而这支的隋炀帝名声不佳,历传荒延无比,因为不光彩而匿藏不写。
三、杨业是大宋忠臣,而其父杨衮原侍后周,号霍山君主,周威卒,杨衮携三子杨杰安、杰康、继业三兄弟归北汉,杨业留守太原,杨衮带杰安、杰康二兄弟守雁门关驻代县。北汉遭宋攻打不能不顾及代州,代州及杨衮被辽接管,父子二人各侍一主,而且还是敌对双方,无法公开传其上系。
四、杨家将的忠勇事迹,是在元明期间广泛流传民间,其中涉及到广大民众对宋朝腐败高涨的不满情绪,而宋朝执政者“崇文抑武”,担心第二次“陈桥兵变”,使很多文人名流千古,而爱国武将都受到了沉重打击,所以史书中对杨家将的记载很少。
五、宋朝时,由于奸臣作道,阻止对爱国武将杨业家族的宣传,当时的名人包括欧阳修等人并不了解杨家将的真实情况,只是根据他人言传写就一些片断和记录,其真实性存在很大变数,不能做为唯一依据。
六,《杨家将族谱》是根据上系老人言传口授,内容确有不实之处,但关于自己的父亲是谁,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七、代县《杨氏族谱》中记载:杨业父杨衮,祖父杨攽“拜平奇枢密使”有误,有挂靠名人之谦。根据代县《杨氏族谱》记载:
“杨攽(BAN)杨业的祖父杨攽,五代时人,北汉皇帝刘知元好友,仕刘隐帝,不务诗书。尝曰:“仓廪实,甲兵盛,国家之急务也。”拜平奇枢密使。虽与史宏障、王奇共执国策,心性公忠,门无私谒。其子杨衮恨郭威之嗣。雪君父之耻,乃事北汉刘崇为政事令。如契丹求救,自将万骑从刘崇入晋阳,击周昭义节度使李筠,筠败退。后又于周阵于高平,衮操节予张元徵,曰:“量敌而后进。”元徵违制循败。衮保全师,败樊爱能。后取辽池之地,进爵为霍山郡王。衮生杰安、杰康、继业。杰安、杰康平靖,共趋父难,卒于阵。
八、杨攽(BAN) 和杨邠(BIN)不是同一人,北汉枢密使是杨邠(BIN),而非杨攽(BAN)。
据《五代史全书》中“太祖本记”记载:汉高祖刘知远(895年生,944年封太原王,947年登基,948年去世,享年54岁),曾祖母虢国夫人杨氏,太原人,杨邠权重,李涛不平,上书请调邠出京,邠求见太后哭诉,李涛遭遗。
乾佑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日,隐帝诛杀枢密使杨邠,同时遇害的还有其子,比部员外郎杨廷侃、右卫将军杨廷伟、左赞善大夫杨廷倚,夷灭九族。
经查,杨业的祖父实为杨攽,弟弟杨毓(YU)武,另一弟弟牧南到贵州。
九、杨攽(BAN)和杨毓武的父亲杨规,叔父是杨端(唐骑都尉),而代县《杨氏族谱》中将杨端写为杨业曾祖父有误,实有挂靠名人之谦。
十、山西杨家将世居太原市阳曲鸿安柳村十字街(太原市2008年考古十大发现:太原市十字街,原属阳曲县),上系廷续表如下:
一世、杨飚,生于730年,生子:杨春,
二世、杨春,字弘礼(区别于越公房杨弘礼),生于750年,始居太原市阳曲鸿安柳村,授兵部侍郎,生子:景山。
三世、杨景山,谱名启元,唐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国子监司。赴会稽(浙江绍兴)任职,生二子,长子表磁留太原,次子表滋随父到浙江。 四世、杨表磁,居阳曲,无官位,为本地富户,生子杨规。
五世、杨规,熟读诗书,累赠少师(教师),迁河中宝典(今山西万荣)。生子杨攽、杨毓(YU)武。
六世、杨攽,其老姑为刘知元曾祖母。生子杨衮、杨损(区别于新昌房杨损)。 七世、杨衮,初仕周,霍山君主,亦称霍山王。周威卒(953),衮仕北汉刘崇(刘知远弟),北汉刘崇派杨衮向契丹借兵以攻周,契丹派兵万余归杨衮指挥攻周,三月军于高平,各立三阵,刘崇以张元徽军其东;杨衮领契丹兵其西;刘崇自居中。衮望周师,谓刘崇曰:“劲敌也,未可轻进。”刘崇不听而出师大败,张元徽战死。衮以周兵强不敢救,即率军而退,北屯代州(今山西省代县)。968年七月,北汉刘均病故,宋军乘机攻打北汉晋阳城,北汉不能顾及北方领土代州,代州驻军杨衮被辽国接管,969年,宋兵二次攻晋阳城,守将杨业挂帅,杨衮求辽国派兵援助,成功抵抗宋军,杨衮时年60余岁,亡于当年。杨衮生三子:杰安、杰康、继业。
十一、宗亲网友杨家荣的观点:看了《杨家将文化研究》一书的文章,其中谈到宋史只记录了杨业、杨六郎、杨文广三人,无杨宗保,延昭传附在其父杨业传下。
文广传,附在杨延昭之后。其传甚简略,全文仅255字,传云:“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此事发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癸未八月辛酉。庆历四年至五年,文广在范仲淹麾下听差,即“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
文广治军开始,在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传云:“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带御器械。”“广源州蛮侬智高反,袭陷横山寨。五月乙巳朔,陷邕州(今广西南宁),自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引兵沿江东下,遂连陷横、贵、龚、藤、梧、封、康、端八州,围广州。七月壬戌,智高引后去广州,九月庚辰,智高陷昭州。庚午,命枢密副使狄青宣抚荆湖路,提举广南经制节盗事。
杨文广的主要军绩当在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及其以后。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辽人争代州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未报而卒(熙宁七年,十一月丁酉),赠同州观察使。综上所述,老令公杨业投宋公元979年,杨文广卒于公元1074年,跨度为95年。从感觉上看,老令公投宋时,杨六郎应已成年或接近成年,根据古时中国人结婚习惯早婚,六郎成婚时间应在老令公投宋后不久(应该不会超过10年}。95年减去10年,应是85,而杨文广卒时似不是85岁左右的人。这中间似应该还有一代人。所以,我之愚见,宗字辈应是有的,杨宗保(宝)应有其人。
我们根据现有资料查核了杨家将的生与死日期,发现其中一些要点和杨家荣宗亲的一致。
杨 业,生于932年,卒于986年,终年55岁。
杨六郎,生于958年,卒于1014年,终年57岁。
杨文广,生于1004年,卒于1074年,终年70岁。
综上所述,杨六郎比杨文广大47岁,不符合当时的生育年龄,而当时的情况是早婚早育,杨六郎生子应在20多岁。本人同意宗亲杨家荣的观点,杨六郎和杨文广中间应有宗字辈一代人。
历史,杨家将篇三: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去哪儿了?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去哪儿了? 受评书、
戏剧、电影及电视剧等影响,杨家将的声威在普通人眼里那是神威无比的——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其实,杨家将并不仅仅是传说,历史上真有杨家一门忠烈御敌。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战斗力,北宋灭亡时,这样一支生力军又去哪了呢?
杨家将的威名实际上只维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灭亡前,就已实力不在。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历史上的杨家将里并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王冼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冼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在杨家将的传说中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第一代,就是大名鼎鼎
的杨业(演义小说的杨令公)。
杨业是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
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潘美、杨业为西路军主将。途中由于曹彬于歧沟关战败,田重进、潘美蔚州战败,导致辽军的优势兵力正面与其决战。耶律斜轸大军来追,杨业主张避其锋芒,但遭到监军王冼的讥讽,并诋毁他怀有二心。杨业身为前朝归降的武将,最忌讳他人猜测。于是不顾前途凶险,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全军覆没。其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在杨家将中功名最盛,牺牲得也最壮烈。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
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
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
杨家将的第三代表人物是杨文广。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约三十年辽宋边境又其争端——辽朝遣使到宋朝,争河东地界。定州路副都总管杨文广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朝廷还没有来得及审批和回复,当年的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享年75岁。
杨文广死后,此后大约有三代人没有什么大出息。这时大多数人已搬出天波杨府。作为一个贵族府第他们已没有资格居住,因为他们只是充当一般的下级军官。据说到了宋徽宗初年,杨家将已完全衰落下去了。
53
年后,北宋灭亡。
北宋王朝因其来路不正,属于兵变而产生,所以,从太祖起就一直致力于重文抑武的经营,“杯酒释兵权”的思想是历代皇帝脑子里的鬼影。那么,北宋末年的军队是什么状况呢?据说,全国的兵力有160万,首都有20多万。而前来入侵的金人不过是6万人。然而,竟一败涂地。
即使是在亡国之危危在旦夕的情况下,面对有着杨家将一样忠勇的李钢,宗泽,种师道,徽宗却让他们靠边站。他宁愿相信一叫郭京的骗子带领所谓神兵用法术去战金兵,结果,城破,国亡。
即使杨家将在北宋末年仍然是国家军队里的骨干力量,那也仍然无济于事。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