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代高等教育对我国现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德国近代高等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史上有这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德国培养出较多高素质人才,且对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国内现今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应当从中吸取能促进自身发展经验。
  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柏林大学;近代
  德国近代著名大学教育以柏林大学为例
  柏林大学建校后的数十年之间几经曲折,但是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且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柏林大学自建校起,除了费希特本人外,德国各学科领域精英人物,如爱戈斯、施策尔马赫、黑格尔、贝尔、沃尔弗等,都在该高校任过教。在柏林大学的执教者多数是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专家或是大家。教师把重点放在介绍自己最新研究成果与心得之上。
  柏林大学的教授是把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视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当时柏林大学有16名科学家是在其任教的期间取得了科研成果且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如化学家哈恩(1944)、物理学家劳厄(1914)、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1918)等,这都绝非是偶然。
  在柏林大学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那就是合作关系。因为师生在教学中都拥有较大的自由,各个学派之间也是允许相互竞争的,学生拥有自由选择教师和课程的权利,学校也将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视为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学生与老师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
  哲学系的地位出现了意义上的重大上升。柏林大学建成前,学校的哲学系是具有预科性质的;在柏林大学中,哲学系则成为了培养高校师资的独立系,且承担了三位一体的任务。即作为教学机构向非本系的学生进行普通的教育,扩大并加深他们的知识;作为自然科学以及历史领域的学术性研究机构从事着科学研究,培养文理交叉的学者兼专家;为中学培训教师。
  德国双元制教育
  在德国,历史与传统是得过企业与学校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主导作用,且政府大力支持,德国企业与学校走向合作是必然绝非偶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来源于中世纪德国手工业行会的学徒制。当时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行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从对新来学徒的要求、师傅的要求到学徒期限的长与短、学徒期满后的考试都作了明确规定,由此衍生出了德国的学徒培训企业负责制的基础。19世纪后期,德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迅速发展,机器广泛使用,劳动力教育也有了新要求,传统与分散的行业学徒培训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因此,双元制的另一元职业学校产生。1938年,德国正式进行普通义务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社会与政治、经济与发展的需求,德国资助了本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培养出了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德国经济能在二战之后的废墟中迅速崛起也得益于此,且之后一跃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三大经济强国。在1948年由德国教育委员会正式确定双元制的称谓,标志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正式形成。1969年,德国职业教育法以及其之后的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出台,逐渐使其制度化以及法制化[1]。
  对我国现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关于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德国的柏林大学虽由国家兴办,但学校坚持的理念却一直是学术自由,而要想要学术自由,那么大学自治是最基本的保证,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二者互為表里。我们国家在实践过程中,对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是存在灰色地带的,导致学术研究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形无形的禁区,这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的长足发展是有一定阻碍的。
  关于文科教育
  有关于克服我国的高校文科教育薄弱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后果的议论日益增多。一些工科以及其他单科的高校对此的感受更加深刻。西方的高校盛行文理交叉的普通教育,就是这种广义上的文科教育。而我国的高校仅仅是靠几门政治公共课与若干的文化选修课在充任普通教育的状况,现在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文理兼备的基础教育仍然不足[2]。
  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8~19世纪德国大学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同英国大学的文科教育传统,美国大学的社会服务思想一起成为西方现代高校的3大支柱。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在处理两个关系上的各种不良的倾向。显然一见的事实是教学方面的要求因为缺乏有效评估手段无法进行真实考核,科学研究的水平评估也因为多种原因到最后只可归结成量的计算。这是我国高教改革当中的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
  关于双元制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与学校两者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在这关系当中,两者都发挥除了自己的功能将利益最大化,收益的不仅是两者,还包括国家,在这关系中,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怀有巨大的热情。事实证明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当中去对两者都是有利的。我国,高校学生去实习,其中实训的费用是由学校来承担的,企业并没有因为这个而加大了经济的负担。让企业明白参加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义务,且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政府在这当中,应当树立典范,激发出企业去主动参与职业教育[3]。
  参考文献:
  [1]马骅.柏林大学的传统及其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7,(1).
  [2]易峥英.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成功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3]孟虹.继承与创新: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其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1).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德国 现今 近代 启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