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秦汉历史篇一:秦汉时期科学发展史

秦汉时期科学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知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高潮,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综观整个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特别是两汉,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这一时期,农、医、天、算四学科已经形成,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程度。那么,秦汉时期科技发展究竟经历着怎样一种历程呢?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逐渐巩固。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时代走向终结,专制思想、独尊儒术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一系列的统一政策促进了科技发展高潮的连续出现。在农业方面,牛

耕法和新型农具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其中,牛耕法,也就是用耦梨,二牛三人是汉武帝晚年任用赵过向全国推广的一种牛耕方法,即二牛挽一犁,由三人操作,分别掌握牵牛、按辕和扶犁的工作。这种方法虽然用较多的人力,但在驾驭耕牛的技术还不够熟练,铁犁构件及其功能还不完备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手工业方面,秦汉时期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生产工具、兵器等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技术的进步以及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都日趋成熟。其中,炒钢技术的发明与百炼钢工艺的日益成熟是秦汉时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一大标志。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古代的铸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含硅量都偏低,也就是说,在约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铁器中的球状石墨,就已由低硅的生铁铸件经柔化退火的方法得到了。这是我国古代铸铁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造纸术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一些人认为早在西汉初期,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这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并由此推断: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而不是发明者。蔡伦只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一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蔡伦作为

造纸术这一重大发明的改良者和完善者,功绩巨大。蔡侯纸的出现标志着纸张开始取代竹帛的关键性转折,改变了“简重而帛贵”的现状。东晋末年下令以纸代简。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不仅在民间流通,而且成为官方文件的载体。此后,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国。这有利于各国文化科学发展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再来看天文、数学的巨大成就,天文方面,中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且用它来安排农业生产。此后,各个朝代都曾经修订历法,使它更加精确。汉武帝时,制成了一部新历法,它就是“太初历”。这部历法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实行。“太初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还有就是张衡改进前人的天文仪器,制造出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情况的浑天仪。在数学方面,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数百年间的社会变革和生产发展,给数学提出了不少急需解决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如税收的分摊、水利和土木工程的测量、天文历法知识的计算等,所以《算数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数学著作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生产发展的结果,同时它所提供的数学解法,也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为政府计算赋税,摊派徭役等,提供了方便。其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秦汉时期两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一部经过长期、多次增删修改,到东汉才最后成书的数学专著。全书共分九章,有246道应用题及其解法,分成九大类,每类为一章。书中的数学题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在古代,中国、朝鲜、日本都把《九章算术》当作数学教育的教科书。《九章算术》是古代

中国早期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它的出现,既是先秦至汉代数学成就的一个总汇,更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确立与数学特点形成的核心标志。

秦汉时期还有一个突出的成就便是医药学体系发展。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良医辈出,医药学名著很多,所以可称为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学知识的总结,对后世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有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名著。这部医书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许多人先后参与编写而成的,最后成书大约是在西汉时期。因为它假托黄帝编写,所以叫《黄帝内经》。此书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情况,其中不少记述相当准确。它还非常强调要对病人进行整体分析,强调预防疾病,这些都很科学。论述中医基础理论是这部医书的重点,同时又叙述了44类311种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名著,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此外,中国还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陀。

总之,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各学科体系的形成和许多生产技术趋于成熟,是这一时期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的总特征。我国古代传统的农、医、天、算

四大学科,在这一时期均已形成自己的独特体系。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各种主要生产技术均已出现,为后世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道路;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开始有很大的进展,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是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特点。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秦汉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同时也给神学论和谶纬迷信以有力的打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西汉文景之治和武帝及东汉前期的社会繁荣,为两汉时期思想斗争的开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秦汉历史篇二:先秦、秦汉历史练习题

练习题:

第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

1、( )五一长假,小聪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 )下列远古居民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元谋人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③①② D.③②①

3、( )中国台湾某旅游团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A、大禹陵 B、黄帝陵C、秦始皇D、孙中山陵

4、( )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其方法是 A.父亲传子 B.兄长传弟 C.母亲传女D.民主推选 5、( )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尧时期B.舜时期 C.禹时期D.黄帝时期 6、(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于 A、距今约170万年 B、公元前207 C、公元前1600年D、公元前841年

7、(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 活的是 A、兵马俑 B、司母戊鼎C、竹木简 D、青花瓷 8、( )下列朝代按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夏、商、东周、西周 B.夏、商、西周、东周 C.商、夏、东周、西周 D.商、夏、西周、东周

9、(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遂鹿中原,战乱不休,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是:

A.世袭制B.郡县制 C.禅让制D.分封制

10、(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家是

A、孔丘 B、墨翟 C、孟轲 D、荀况

11、( )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2、(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研究军事家孙武,他们应参考的资料是 A.《论语》 B.《道德经》 C.《孙子兵法》 D.《离骚》 13、( )历史活动课上,李明同学在扮演孔子时所说的台词应该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兼爱” “非攻” C.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4、()现在我们到中医那里看病的时候,医生都要给你切脉,你知道是谁最早总结出望、闻、问、切的四种诊断方法的吗?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范缜 二、简答题:

1、西周时,周王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实行的制度有哪些?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3、我国较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什么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什么文字?

5、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三人最后入围。 入围人员:庄子 韩非 墨子

节目类型:A、《人与自然》 B、《法制空间》 C、《军事天地》

D、《爱心世界》 E、《教育论坛》

请你给他们安排最合适的主持节目。(只需填序号) 庄子—— 韩非——墨子——6、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记述了 、 、 时代。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 体史书,由 整理编辑。

第二章 秦汉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一、单选题:

1、(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中赞颂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2、( )下列秦朝官吏中,直接掌握县令任免权的是 A、皇帝 B、丞相 C、御史大夫 D、郡守

3、()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儒家学说()《开心辞典》 6、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他统治时候,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他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7、()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

该去的省份是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8、()纸发明后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现在已知最早纸出现在 A秦朝B西汉C东汉 D宋朝 9、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是:

A《九章算术》B《缀术》C《周髀算经》 10()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学家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 C.《天人三策》D.《伤寒杂病论》

11、()东汉时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的皇帝是: A.光武帝 B.汉明帝 C.汉桓帝 D.汉献帝 二、连线题:

班固 《春秋》编年体

孔子 《史记》纪传体

司马迁《汉书》 三、填空题:

1、贫苦农民 、 于 年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后在陈县建立政权。

2、西汉初期,实施“”的政策,恢复社会经济,出现“”的小康局面。

3、东汉后期,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瓦解了东汉政权,中国从此进入长期分裂的、 、南北朝时期。

4、 是一种韵文文体,最初始于战国后期,在两汉时流行起来,通常称为 “ ”。 、简答题: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2、“蔡侯纸”是何时发明的?我国的造纸术是如何流传于世界的?

秦汉历史篇三: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

【单元特征】

一.秦汉时期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政治特征: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

列制度和政策,对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

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大一统”思想,使君主专

制的

秦汉历史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经济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农业的发

展突出表现在铁器和牛耕的进步和推广以及水利的兴修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以冶

炼和丝织业的发展为主。

民族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具规模的时期。秦朝对匈奴和

越族地区的征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民族交流;两汉的大一统局面以及对

西域和西南地区的经营,使边疆地区得以开发,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

外交特征:两汉时期,中国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

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文化特征:秦汉文化的突出特点有,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南北朝时期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融合和南方经济的长足发展。

政治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并且民族政权并立,政权更替频繁;

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民族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因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统治阶级的改革等因素,

出现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潮,并且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经济特征:江南经济的大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和恢复中交替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寺

院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兴盛;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多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文化特征:数学、农学、地理学成就突出;佛教盛行;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文学出现了新风

格和新形式——田园诗和南北朝民歌;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民族大融合的

特色。

【考点清单】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秦末农民战争,是历年高

考的相对冷点。“秦朝的统一”要注意秦统一的条件、步骤与意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建立”要注意分类掌握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措施及辩证与发展地进行评价;

“秦末农民战争”重在进行原因和意义分析。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2008、2009年新增);(2)郡县制与封国制

的并存;(3)察举制;(4)编户齐民。

【解析】刺史制度,是新增考点;郡国制与封国制的并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察举制、编

户齐民,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刺史制度”(监察制度)要注意刺史的身份与职

能的变化;“郡国制与封国制并存”(地方行政制度)要注意西汉王国问题的出现与

解决;“察举制”(选官制度)要注意西汉、东汉时选拔标准的变化及纵向联系中国

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编户齐民”(户籍与赋税制度)要注重分析汉朝农民的

负担问题。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

与百越。

【解析】匈奴的兴衰、和西南夷,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百越,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匈

奴的兴衰”要注意掌握两汉与匈奴的战争与和亲关系;对“张骞通西域”要注意其

影响及西汉以来对西域的管辖;对“西南夷”要突出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对“百越”要注意地理方位及汉武帝时设九郡进行管辖。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2008、2009年新增)的

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解析】两汉与朝鲜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是历年高考的冷点;与日本的关系是高

考的重点,要深入掌握;与越南的关系是新增考点;要分别掌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

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开通的意义。

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哲学与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

【解析】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是历年高

考的相对冷点。对“科学技术”要注意分天文、数学、医学和造纸术四类进行掌握;

对“哲学和宗教”要注意掌握董仲舒、王充、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对“史学与文

学”要注意司马迁、班固、司马相如等人的贡献;对“雕塑与绘画”要注意区分陶

俑类别和绘画所反映的时代特点。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

展(2008、2009年新增);(3)手工业的发展(2008、2009年新增);(4)商业的

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008、2009年新增)。

【解析】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北方农业和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

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08年高考的新增考点。对“江南经济的发展”,主

要掌握其发展表现、影响和原因;对“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应注意环境状况与

生产力水平;对“手工业的发展”,应分丝织、冶炼、制瓷、造纸四类掌握;对“商

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应注意相关历史信息折射出的时代特点。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

(4)文学和艺术。

【解析】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高考关注较多;文学和艺术,高考关注少。

对“科学技术”应分类掌握数学、农学、地理学代表人物及贡献;对“道教与佛教”

应注意葛洪与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佛教盛行的原因与危害;对“唯物论思想家”

应主意掌握范缜的唯物论观点;对“文学和艺术”应分类掌握其发展状况。

【知识梳理】

本单元包括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和魏晋南北朝(220—581年)两个时期。

1.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西汉王

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实行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

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了。

一.秦朝的统治(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

(一)秦朝的统一

1.历史条件

(1)基础:生产力提高,民族联系加强,有必要的社会基础。

(2)民心: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实力: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统一的条件。

2.统一措施

(1)搜罗外来人才(谋臣良将)

注意:关于秦国搜罗的外来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统一前,秦国知名的客卿有茅焦、

尉缭、王翦、王贲、蒙恬、蒙毅、李信、昌平君、昌文君、王绾、冯劫、王离、赵亥、

冯无择、五戊、赵婴、宗胜、隗林等二十多人。另李斯的《谏逐客令》也使秦王重新重

视对客卿(外来人才)的安抚与重用。

(2)部署统一策略(远交近攻:张仪的“连横”)

3.统一过程

(1)统一中原:灭东方六国

(2)平定边疆:

①南方:开凿灵渠(广西兴安,史禄,长江和珠江,陡门—船闸);统一越族;设置三郡(桂

林、象郡在广西;南海郡在广州)

②北方:击退匈奴;取得河套;修筑长城(大将蒙恬;起止为东起辽东,西至陇西)

附:评价长城

积极:长城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是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消极:但它也极大地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加快了秦朝灭亡。

4.秦朝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

5.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结束战乱,奠定基础;(2)经济恢复,人民安定;(3)大势所趋,功不可没。

互动:古人评长城

1.汉代贾谊曾评价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2.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

3.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清·赵翼)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朝的建立

(1)时间:前221年(2)人物:嬴政 (3)都城:咸阳

(4)地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专制主义:中央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

2.加强集权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皇: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②官:建立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③法: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集中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刑法严酷;但也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经济方面

①地:土地私有,按亩纳税

②产:统一度量衡(长度、容积、质量)

③卖:统一货币(齐刀赵铲楚蚁鼻秦半两)(为圆形方孔钱,称“孔方兄”)

④运:统一车轨(约1.5M),修驰道(咸阳到各地)

(3)文化方面

①字:字同文。〖六国文字—小篆(李斯为“小篆之祖”—隶书)〗

②书:焚书坑儒。

(起因:儒生攻击郡县制。好处:加强了中央集权。坏处: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注意:

唐代诗人章竭在《焚书坑》中写道:“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

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中,“竹帛烟消”反映当时的书写在丝帛或竹简木片上;“山

东乱”指农民起义;“不读书”指缺少必要的儒家经典。

③教:以法为教(内容),以吏为师(老师)(教育官办,严禁私学,愚民政策)

3.评价(影响)

(1)积极:封建经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中华民族。

(2)消极:凭借专制权威,加强统治力量,人民处境恶劣。

(三)秦末农民战争

1.爆发原因

(1)徭役繁重。 (2)刑罚严酷。

(3)赋税十分沉重。 (4)土地兼并严重。

2.战争经过:

(1)陈胜、吴广起义

①大泽乡起义:前209年,大泽乡(安徽宿州),“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大楚兴,

陈胜王”(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②建立张楚政权(河南淮阳,“张大楚国”,名不正言不顺,理不直气不壮)。

③陈吴被害:吴广被田臧假传陈胜命令杀害,陈胜被车夫庄贾杀害(农民阶级不能保持

内部团结,联系太平天国“天京变乱”)

(2)刘邦、项羽起兵

刘邦,沛县亭长。项羽:楚国贵族项燕后代。

刘邦取胜—善于用人:自己承认带兵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调兵运粮不如萧何。

项羽失败—刚愎自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

兮奈若何”

巨鹿之战(河北平乡):破釜沉舟,三天干粮

垓下之围(安徽灵壁):四面楚歌

自刎乌江(安徽和县乌江亭):无颜见江东父老

(3)秦朝灭亡

前207年,刘邦至咸阳,“约法三章”

嬴政—胡亥(矫诏杀太子扶苏)—子婴(赵高“指鹿为马”)

3.历史意义

(1)直接:第一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打击地主阶级,汉初休养生息。

(2)间接:首创精神树立榜样;“布衣将相”奠定基础。

二.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三节)

分析“汉承秦制”

1.含义:在废除严刑苛法的前提下,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又有所取舍

2.体现:从根本制度、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赋税制度几方面掌握(见课后习题)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两汉的刺史制度;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发展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及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4)承袭秦

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发展为编户制度。

(一)刺史制度(监察制度)

1.确立时间:汉武帝后期,由秦朝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这一职能发展而来

2.西汉概况

(1)州作监察区,设刺史一名;(2)刺史巡查,无固定治所(流动办公);(3)刺史级别低

权力大(可监察诸侯王、地方高官)。

3.东汉概况

(1)有固定治所;(2)权力加强(监察权加强,增加行政权和军权);(3)东汉末年称“州

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4)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

(二)郡国并存(地方行政制度)

1.时间:西汉初期

2.概况:(1)郡县与封国同时存在并交叉混合;(2)封国分两级:王国是割据;侯国不治

民(衣食租税)。

3.王国问题的出现及解决

(1)出现原因:①为合力打败项羽,分封异姓王(如韩信“齐王”,篾签)②对秦朝迅速灭

亡进行了错误反思(海内初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王。

(2)解决措施:①暴力: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②非暴力:汉武帝时分化限制(推恩

令、附益法、左官律)。

(3)历史影响: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发展。

(三)察举制(选官制度)

1.含义:从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封建选官制度。(察举:由下向上推荐; 征召:自上而

下招聘)

2.概况:(1)西汉时重视才能品德,不注重门第出身;(2)东汉时门第族望(名门望族)

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士族)形成并发展起来;(3)汉代用官特点:回避本籍、重视政绩等。

(四)编户齐民(户籍和赋税制度)

1.含义: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源于秦朝,秦朝时我国就有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秦朝户籍上有年龄、土地等项目,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和徭役)

2.汉代农民负担:

(1)赋税:含田租(较轻)、人口税(较重)(算赋、口赋)和更赋(较重)(交钱代役);

(2)徭役、兵役:无偿义务劳动和当兵;(3)杂税、杂役:田亩附加税(特产税)和额外

劳役(含妇女服役和超期服役)。

(2)民族:秦汉是我国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具规模的时期。边疆得到开发与

管辖,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三.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一)匈奴的兴衰

1.战国时的匈奴:

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发源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匈奴单于带兵占据河套地区,还经常到秦、赵、燕三国掠夺骚扰,所以战国时北方三国各自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相关热词搜索:秦汉 历史 秦汉历史简介 秦汉历史故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