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视角下的学术委员会运行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作为时下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委员会是高校顶层设计的重要着力点并在学术治理环节发挥关键性作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冲破高校学术委员会运行过程中的藩篱,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探索高效合理的学术委员会运行路径体系,与行政权力寻求平衡,提升学术委员会运行效能。
关键词:学术委员会;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运行路径;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8-0064-0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重大而意义深远的工作,教育领域的改革有很多重要节点和关键部分,“规划于2020年前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首部从国家层面确立学术委员会应有权威的规程,对健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纵观对于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探讨,改革对于提升研究能力具有重要帮助(Yaisawarng和 Chung,2014;Heitor和Horta,2016)[1-2],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术委员会在实际运行中,要充分认识现状,探究合理可行的运行路径,从宏观上协调好政策机制与权力实行之间的关系。
一、当前中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执行
中的问题
党中央要求深化综合改革应重视教育改革,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之一。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在中国高校中的表现,从机构体系上来说包括学术组织体
系、行政组织体系;从制度体系上来说包括资源分配体系、学术评价体系。中国高校行政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部门事务交叉管理现象层出不穷,高校学术委员会这一学术机构应当构筑自身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方式,在学术立校的高等学校发挥积极作用。伯顿·R.克拉克(1994)[3]曾认为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价值观冲突,平等和能力这种主要的价值观会相互矛盾,需要有所权衡。经过分层次、分区域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学术委员会存在很多顽固不化的问题。
(一)成员结构行政化
在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中,学校行政领导往往占据大多数,委员们决策时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从而出现了权力行使不均,甚至是权力偏向于某一人或几人的现象。魏小琳(2014)[4]在调研中发现委员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学校几乎占有半数;校长等领导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现象也很突出。学术委员会泛化为行政组织,难以行使真正的学术作用。目前高校学术委员会选举的办法各异,但最终的结果类似,即都要报送至校党委常委会批准,这无疑给学术委员会打上了浓重的行政烙印。
(二)职能定位较虚
中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在实际运行中职能定位不明确,主要局限于学术咨询和评议,与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部分高校甚至没有指定学术委员会章程,很多高校制定章程,却大多被束之高阁或者年代已久。学术资源分配的核准与把握对于学术委员会来说难度颇大,主动权和话语权匮乏。因此,亟须厘清学术委员会与高校内部治理的协同作用,避免资源严重浪费、杜绝名不副实的现象。Hahn(2017)[5]认为学术委员会中职权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术专家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运行机制不合理
学术委员会日常管理机构的组成简疏甚至未有设立,议事形式单一,议事规则不明确,运行程序操作性不强,议事制度不规范,复议制度不完善,约束监督机制不健全。制度体系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容忽视的层面,教学科研资源应当统筹配置、权责明确,以改变科研组织体系落后、学术事务多头管理、资源分配不公、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
(四)组织结构不健全
这其中包含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职责结构不健全,一般高校应依据自身情况设校、部、院三级委员会,校、院两级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秘书处通常是挂靠在相关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力有时盖过了学术需要。合署办公给学术委员会的发展强加了一层桎梏,工作的独立和纯粹难以为继。高校学术任务繁杂,各学院(部)的学术内容和事务不一致,校级层面只能从宏观上運行,一个较为系统、全面、合理的组织结构是学术委员会运行的可靠保障。
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术委员会运行路径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焕发出独特的新光芒,站在新的历史阶段,突出高校办学特色,深入而科学地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成熟,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高等学校的顶层设计不仅要从多个维度加以系统谋划,更应统筹规划,抓住重要着力点,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依托,确立学术委员会的最高学术机构地位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学术委员会历经发展、变革,从一开始的借鉴和引入,到后来的广泛而深入,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组成部分,学术委员会与现代大学的发展进步紧密相关。伯顿·R.克拉克引用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模式,对世界多个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独有的分类分析观点,是对高等教育结构和系统的整合和梳理。从美国大学来看,学术评议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作用深远。德国大学决策机构为大学评议会,主要由评议会、学部、讲座三级构成,评议学术事务以及重大行政事项。此外,英国、法国、日本也各有不同的学术事务决策机构。相比较而言,中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不明朗,其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有待强化。
《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依法设立学术委员会,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高校设立学术委员会是在法律和规定的层面上提出的,其学术上的地位至高无上。曹国永(2016)[6]针对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强调必须突破重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内涵式发展,摆脱制约关键环节发展的桎梏。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火种已形成燎原之势,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委员会积极健全学术事务的制度和规程,这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进展之一。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