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等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及价值的路径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教育统计是人们了解教育、认识教育、管理教育的重要渠道。它用数字让我们认识教育的组成和需要;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对高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客观评估。通过它进行纵横比较,高校可以更好地进行管理。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统计的问题,找出提升教育统计质量和价值的路径,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统计;质量;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4-0041-03
统计是认识现象的重要工具,教育统计是人们了解教育、认识教育、管理教育的重要渠道。1986年,原国家教委出台了《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对教育统计的意义、基本任务,教育统计调查、分析、资料管理以及组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从这以后,每年各高校都要对所开设專业、招生数量、师资情况、学生管理、资产、基建、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统计,被称为高等教育基层事业统计(以下简称高等教育统计)。三十年来,教育统计不仅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对高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客观评估,而且成为各高校了解自己、找出差距、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的重要依据。因此,改善统计工作中的问题,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及应用价值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一、高校教育统计的现状
各高校教育统计的主要任务是:每学年初,完成省级主管部门下发的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以下简称“高基报表”),主管部门审核报表并反馈给各校“事业发展简况表”,根据上级反馈表格撰写统计分析报告。高基报表是一份综合性报表,透过它能看到学校办学的大致情况,对比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能知道学校办学条件是否合格。
统计工作全过程可分为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四个步骤,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各高校教育统计主要进行的是后三个步骤,即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填报前数据的口径统一性不够
加强数据统计口径的统一,是对统计设计部门及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建议。高校的统计工作中,除高等教育统计外,还有不同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同一教育行政部门的不同职能处室组织的众多专项统计(见表1)。这些专项统计报表是各主管条口根据需要独立设计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但在口径上存有差异。这一现象加大了基层搜集资料阶段的工作量,极易造成数据提供者思路的不清,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填报中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待加强
准确性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体现,是对参与统计程序的人员提出的要求。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制订了一系列办学指标及监测指标,例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等,通过高基报表的统计数据就能测算出学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为满足自身利益,保证办学条件统计台面合格,虚报、瞒报、篡改统计数据的概率加大,这直接影响数据的真实性。还有些高校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把统计工作看成是应付差事,填报人员随意多变,结果因为人员专业性不强、数出多门、缺乏逻辑等原因,影响数据的真实性。
(三)填报后数据的应用性有待加强
数据应用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数据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最后一步,目的是在一大批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以找出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很多高校认为,教育统计就是完成高基报表,数据的作用就是了解学校现状,这尚处于数据应用的初级阶段。实际上,参考数据分析所得到的规律来制订学校规划、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发现学校管理问题才是对数据的高层次应用。
二、高校教育统计的质量提升路径
(一)数据外部层面的两个“建立”
统计数据的外部层面,是指影响或可能影响数据质量的客观因素。在高等教育统计中,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学校的相关政策、校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都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客观因素。
1.建立大数据平台
高等教育统计作为综合统计,其与其他专项统计之间存在大量的内容交叉。由综合统计部门按学年搜集各部门分项数据,并将其整合为综合数据,再将综合数据反馈给各部门,可形成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的运转可避免重复统计,减少工作量,因统计口径一致也使数据的质量得以提高。但在大数据平台的运转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数据定时搜集,系统定时更新,这样才能从源头把握新鲜数据,保证统计的准确度。
2.建立数据多向监督机制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规划处针对教育统计进行的一份调查中显示[1],约70%的高校领导对于统计工作仅限于口头重视,55%的高校领导曾经直接或者间接地表示过高校统计工作的职责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缺乏领导监管和引导,会让统计与管理脱节,使数据分析没有针对性,从而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该调查还显示,80%以上的高校在校办或发展规划部门设立了综合统计岗位,但对于统计岗的职责却少有明确,此岗任务大多只是完成上级报表。缺乏监管会降低统计数据的质量、影响数据的价值。学校管理部门应建立对统计工作的监管制度,明确综合统计岗位的职责和管理办法,实行相应的考核政策。除了管理层面的监管制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综合统计数据公报制度,按学年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办学条件状况,让全体教职工在了解学校现状的同时也对数据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公报制度还可提高统计数据的关注度,增加统计人员的存在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二)数据内部层面的三个“提高”
统计数据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主动发生变化,这里说的数据内部层面就是指参与统计过程的人,在高校教育统计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两类:分项数据搜集者和综合数据整理者。综合数据整理者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给分项数据搜集者布置统计工作,搜集分项数据后,运用专业统计软件将整理后的数据报送到上级部门,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