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ppt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历史的ppt篇一:新中国建国史. 课件
第一讲新中国政权的建立
一、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一)中共所建政权形式的历史回顾
1、关于“苏维埃政权”:工农民主专政
4个基本原则:(1)政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2)对反动阶级和反革命势力实行专政;(3)保证最大多数的民众享有最广泛的民主权利;(4)以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为前途。
2、关于“三三制政权”:1940年后的抗日根据地政权
在政权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1/3,非党的左派分子占1/3,中间派占1/3。
3、关于“民主联合政府”:国共谈判期间,中共的主张
4、关于“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
1949年6月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9月《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共同纲领》的提法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1950年1月:“人民民主专政实质就是工农民主专政”,
1953年12月19日,“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本无实质上的区别”。
1956年“八大”的政治报告:“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专政的一种形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面专政”,“群众专政”。
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中,“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外国学者的看法:共产党专政
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
(一)中央人民政府的筹备及建立
1、确定建立新政府的原则
(1)由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所决定,新中国的政府,只能和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担任领导核心和骨干。(2)必须吸收民主人士参加政府。
2、关于新政府组织法规的研究制定民主集中制,具体表现是议政合一 3、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人员的配置
中共领导下名副其实的民主联合政府
(二)地方政权:大区制
1、实行大区制的背景:各野战军山头占领的现实
一野:由抗战时期贺农、关向应等领导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主力部队逐步发展而成 二野:前身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野军
三野:前身是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
四野:抗战胜利后以奔赴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成
2、“大行政区”名称的提出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949年12月第10次政务院会议
3、大区人民政府:老解放区
华北人民政府:“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董必武议行合一
东北人民政府:高岗议行合一
4、军政委员会:新解放区
湖南军政委员会程潜
西北军政委员会彭德怀
华东军政委员会饶漱石
中南军政委员会林彪
西南军政委员会刘伯承
5、大行政区制度是过渡性质的。
(1)法律上赋予的权限与实际所拥有的权限并不一致。
(2)中共的几个最有权力的人物领导了大区的军政委员会和人民政府
6、大行政区制度的撤销
(1)大行政区制度的撤销是当时的形势要求。
(2)中央和大行政区之间矛盾突出。
(3)大行政区制度的撤销过程
大区负责人的纷纷调离
1954年6月<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
1954年10月大区撤销的任务完成
(三)建国初期其他部门的干部任用
2、中央各部委负责人的任用。
3、对地下党干部的任用。
4、一般管理人员的来源
发展新党员
留用原有人员
学生和其他有文化的青年
三、镇压反革命
(一) 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缘起:反革命分子的猖獗
1 、反革命分子的猖獗 2、毛泽东的疑虑
(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合适时机:抗美援朝战争
决定出兵朝鲜与“双十”指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
“镇反”声势的扩大与中共中央的担心
(四)谁是反革命
1 、关于反革命罪的来源2 、在镇反运动中被镇反的人
五)镇反运动的影响
1951年10月基本结束
给了国民党的潜伏势力和派遣特务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大大加强了社会的治安力量,极大地降低了刑事案件的发案率
镇反运动无疑也已经发生扩大化
四、中共在全国实现控制的原因
1、党组织的作用 2、国家暴力
第二讲中苏结盟与抗美援朝战争
一、外交方针
1、“一边倒”2、“另起炉灶”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二、“一边倒”政策的形成
(一)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二)中共领导人转向莫斯科的背景
(三)斯大林有意调停国共和谈与毛的激烈反应
(四)米高扬访问西柏坡
(五)刘少奇访问莫斯科
(六)毛泽东宣布中共中央的既定方针
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第一阶段,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磋商
第二阶段,条约的艰苦谈判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第三阶段:补充协定评价
三、抗美援朝战争
1、朝鲜战争的爆发
2、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
3、抗美援朝战争的进程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
第二次战役,11月25日至12月24日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10日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7日至4月21日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
1951年7月27日,《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及影响:
保卫了朝中两国的独立和安全
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建立起中国军事强国的地位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更加强了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集权性
朝鲜的和平统一依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反思:该打的时候没打;该停的时候没停
第一次该打的时候:9月15日麦克阿瑟仁川登陆,毛泽东一再警告,金日成不为所动,不让中国出兵把守
第二次该打的时候:美国向三八线挺进,金日成仍然不让中国出兵
该停的时候:第三次战役,中国打过三八线,国际舆论要求停战,联合国提出优厚条件,美国左右为难,中国拒绝,错失良机
影响:中国士兵伤亡大增,中国与西方关系普遍恶化,从而加深了对苏联的依赖
参阅论文:
沈志华《中苏同盟条约后期谈判的情况及结果——写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60周年之际》,《俄罗斯研究》2010年第1期。
第三讲土地革命与农业集体化
一、土地改革
(一)解放前中共土地改革的回顾
1、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兴国土地法》“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2、抗日战争时期
“减租减息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5月4日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著名的“五四指示”:和平赎买地主土地 1947年10月10日《中国土地法大纳》,规定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和公地,并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财产
(二)新时期的土地改革
1、基本政策: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1950年6月30日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与1947年10月《土地法大纲》的区别:保存富农经济;对地主只限于没收土地、房屋、农具、牲口、粮食五大财产,其他财产包括地主经营的工商业不予没收;城市土地不动
2、基本经过
1949年冬——1950年6月,边准备边土改
1950年6月——1953年春,土改在新解放区全面铺开
(1)第一批,1950年冬季——1951年春,在华北、中南、西北、华东等地区性1·2亿农民中展开
(2)第二批,1951年冬——1952年春,在华南、西南等地约1·1亿农业人口地区
(3)第三批,1952年冬——1953年春,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约3000万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三)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1、关于土改中的阶级斗争
2、土改中的地主问题
(1)“斗争土改”的冲击
(2)被斗争地主另类面相
(四)与台湾的比较
1、基本经过
(1)三七五减租(1949年1月—1949年9月)
(2)公地放领(1948年6月—1958年1月)。
(3)耕者有其田(1951年1月-1953年12月)。
2、台湾土地改革的结果
(1)基本上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
(2)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台湾土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为国民党当局和地主。
(五)其他国家的土地改革
二、农业集体化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基本经过
1、积极稳步地发展时期(1951年12月——1953年5月)互助组、土地私有、社会主义萌芽
早期的合作化劳动
1951年12月《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发展劳动互助
三种形式:临时性、季节性的劳动互助;常年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3月17日《关于布置农村工作应照顾小农特点的指示》
2、快速发展时期(1953年6月—1955年6月)初级社;土地入股;半社会主义 1953年10、11月,毛泽东的两次谈话
1953年12月,《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规定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3、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5年7月——1956年底)高级社;财产公有;社会主义。 党内关于农业合作化速度的分歧
史无前例的解决分歧的方式:毛泽东在1955年7月31日至8月1日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
1955年10月4日至11日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肯定“大发展” 1955年下半年兴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初级合作化;初级社升高级社;小社并大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的原因
1、毛泽东深信农民中广泛存在社会主义积极性
2、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加速进行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3、初级社没能抑制农村中新的阶级分化,便通过建立高级合作社来消灭贫富差别
(三)中国的农业合作化与苏联农业集体化之比较
区别:中国的农业集体化是一场和平的社会革命
苏联直接使用暴力
原因:1、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不同
2、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特征
(四)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效及影响
1、对国家工业化计划的实施作了贡献
2、强化农民的平等
3、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
(五)农业合作化高潮后的农民退社风潮
1956至1957年各地农民退社风潮
农民退社原因
政府的对策
(六)其他各国的农业合作化
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
(七)新时期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中国历史的ppt篇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历史课件、总结
汉字和书法艺术·
1.汉字起源
(1)起源 6千多年前
①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 ②象形文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③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2)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3)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 2.发展脉络:
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书法艺术
(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自发阶段(注重汉字实用功能,很少追求审美功能,如小篆、隶书),
魏晋以后--自觉阶段(兼用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如草书、楷书、行书)
绘画·
1.特点: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原料:3.类型:按形式来分—工笔画,写意画
按画家身份来分— 按技法来分—勾勒、没骨、设色、墨笔
按艺术风格来分—工笔重影画、水墨淡彩画 .发展演变历程
①中国绘画的起源,石器时代以彩陶画为主。(还有较早的刻画在岩壁上、描绘在地面上的画作) ②夏商周时期,中国绘画的成熟时期,以帛画为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鹳鱼石斧图》) ③秦汉时期,绘画种类丰富(《夫妇宴饮图》)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理论推动了绘画的发展,以个性的人物画为主-以形写神,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⑤隋唐时期,吸收外来的风格,题材多样,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 (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 ⑥两宋时期,注重写实的宫廷画,画学出现。风俗画是最大的亮点--《清明上河图》 ⑦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最为突出。特点:强调个性、借物抒情、写意
戏曲—京剧·
1.发展历程 ①原始歌舞:“傩戏”--(戏曲的起源)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优伶”--(为专业的艺人) ③元代的元杂剧--(把中国戏曲推向了成熟)
④明代传奇剧,在传奇剧的基础上形成了地方戏曲(如昆曲)--(流传甚广) ⑤清代,出现了京剧。(中国戏曲达到高峰)
2.京剧形成的原因
①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活跃。 ②各种地方戏曲进京相互糅合。(如汉剧、徽剧) ③广大艺人的努力。
④符合了统治者和广大市民阶层的口味。
3.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局面
③徽剧、汉剧相互融合,并兼收其他民间去掉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的京剧 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 ⑤明末清初,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⑥民国以来,它逐步走向世界,收到各国人民
的赞赏。(代表人物:梅兰芳) 4.特点①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②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③表演艺术将唱、念、做、打有机地结合。
④表演都有一定的程式,多采用虚拟性和抽象性的动作。
①政治方面:政策的宽松,统治者享受生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繁荣。 ②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教育方面: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
④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 ⑤对外关系方面: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1.态度: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2.具体做法:①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珍惜和保护。 ②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③中国传统文化应走向世界(只有民族性的文化,才有世界性)。
中国历史的ppt篇三:中国大历史读书报告PPT讲稿
中国大历史讲稿
一、1,与传统历史的区别------切PPT
2,历史学中的道德标准
技术为标准的个人感受----动物世界
二、1,地理因素与中国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2,甲骨文是中国文化开始形成的标志
3,周可说是封建开始:
A,摆脱奴隶制。B,井田制与封地制
制度 自上而下 不易施行形式主义 官僚
三、起步
1,治国思想:孟子--秦始皇法家---汉初道家---儒术融合 2,讲皇权:回到孟子君权维系于民心上,------易经,阴阳五行,得道则天下和谐---好的政府基于伦理和谐------皇权合理化 3,制度形成:上端皇权,法律。中端治以儒术,下端以伦理
四、早熟:
1,士绅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至今再未退出。 2,士绅阶级间接导致 中国螺旋型渐进,朝代交替 3,士绅阶级的能量来自汉朝体制:
A,孝廉制
B,儒家对教化及“师”的重视,天地君亲师
儒家仁的负面影响:技术问题转变为道德问题
4,帝制的合法性也从随着天人合一的提出正式稳固
这些是 中国文明的奠基,之后的历朝莫不是以此为脉络而演进
五、1,论曹操。上对下的秩序:孝廉。下对上的秩序:道德
2,孝廉发展出九品中正制,社会流动不断减小,矛盾加剧,呼唤变革
3,缺少A,下层支持。B,历史机遇与强有力底层人物。 4,文化大融合。中国文化最终成型。很关键的历史时期 六、1,盛唐:根据PPT讲
七、1,宋:王安石变法,青苗,市易法,免役钱。金融性措施 明朝有一条鞭法及配套的改革实验
2,宋代积弱 ,乌托邦的管理 看笔记
3,明朝实施此政策的原因
4,影响
5,刚性结构,不断依赖社会价值,男》女。老>少。文》农 6,静态文化
八.税收:古,钱与劳役---钱但中间缺乏必要的中层机构。而中国的特点又不能发展出独立的机构。
九.回到技术与道德上,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 ppt 介绍中国历史的ppt 中国历史文化ppt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