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就业压力问题分析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息息相关,以此为出发点,剖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反复分析,论证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势在必行。结合当前社会改革的大背景,借鉴发达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性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其就业压力,为高校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就业压力
  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國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各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英美等国家把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根本途径,多次进行改革求新[1]。其中美国作为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面临竞争危机时多次通过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化解危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2]。从国内形势来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趋势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跟上步伐,进行改革。此外,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布局不均衡
  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机构布局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国家对重点高校的扶持和倾斜政策直接导致了的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之间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不均,投入结构不合理,师资和生源的分流不均,对民办教育机构的诸多限制等方面。其次,东西部经济的发展的差距导致省属高校在不同地区上发展的差距,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对高校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小。最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教育机会的分布不均。近年来,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与百姓的人均年收入之间的关系遭到了大众的质疑,部分家庭贫困的子女卡在入学学费的门槛上,陷于不利的处境。此外,各个地区的录取分数线有着巨大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区域的学生入学的机会不平等。
  (二)高等教育机构的扩建扩招
  自1999年6月以来,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号召,开始了大范围的扩招,数十年来高等教育机构的整体规模大幅扩大,为社会培育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其中表1是2013年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数目庞大,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人才培养,但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扩招使得我国每年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数目大幅增加,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与社会需求的步伐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等教育机构扩大招生,具有高学历的求职者人数迅速地增长,大学毕业生面临严重就业压力。数据统计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611万,2013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约为749万,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目仍呈现上升的趋势,2016年2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步凸显,调查数据统计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指数居高,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
  三、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
  (一)合理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投入
  1. 合理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应该与经济的发展布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降低对重点高校如“211”,“985”高校的特殊扶持和倾斜政策,加大对其他非重点高校的培植力度,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提供发展的机遇和平台。其次,加强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化建设,经济扶持西部地区高校的建设,积极拓展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强化办学特色,减少东西部地区因经济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健全高等教育机构收费机制,降低个人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应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的机制,保证每一位录取的学生有学可上。
  2. 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教育投入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投入方式相辅,最终达到教育资金的大幅度增加[4]。首先,政府应该统筹各项收入,将教育投入纳为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优化财政支出結构。在教育财政拨款预算中应保持长期的稳定的逐步增长,保证其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扩展渠道,加大力度。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最后,完善教育投入的机制,保证教育投入的增长有序进行。学校可通过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完善奖、助、贷体系,加强助学贷款力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动态调整国家奖学金标准。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 教育创新化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亟需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5]。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改革 对策 就业压力 我国 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