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与中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方式的异同和各自利弊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本文主要从授课方式、课堂内容、课下任务、教授互动、教育文化理念五个方面对两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方式进行详细对比,并阐述各自利弊。笔者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行访学交流,会以此经历为例对一些问题作出具体性解释,并发表自己对一些现象的看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方式;对比;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4-0227-02
  一、授课方式
  美国大学分大班授课的lecture(讲座)和小班授课的workshop(研讨会),二者数量等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课来讲,多数是小班教学,教室不到二十人左右,学生环绕教授而坐,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课后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对某问题的深入探讨环节;国内大学授课特点更加鲜明,绝大多数是大班授课的lecture,教室内学生人数较多,但在小学期,例如在国际课程周,学校同样会为学生提供研讨会的机会,进行内部交流。
  各自利弊:研讨会一般的课堂充满着代入感,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这是美国课堂充满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学生有时过度投入讨论之中,会出现进入知识盲区,走入死胡同的现象,原因在于教授没有及时把一些基本概念传递至学生。对于土木工程的课程来讲,无论是前期打基础的力学,还是后期对材料及工程结构的研究,内容和知识点通常较复杂且枯燥,国内讲座式的课堂固然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但学生接收信息的效率并不可观,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
  二、课堂内容
  国内土木工程的课堂大班授课,以课程教材为基础,从知识点讲起,或先从大的土木工程背景开始介绍,引入一些实际问题,然后再接入知识点,进入正题。知识点梳理过后,便会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国外课程教育,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课本。教授明确表示,课堂可不用携带教材或参考资料。教授课堂上会直接提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给出解决方案。之后根据学生出现的各类型问题,教授进行统一答复。
  各自利弊:国内如同教科书一般精准的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完美的学习指导。依据教材内容顺序理清所有知识点,对于学生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清晰的思路并独立解决问题有非常有效的帮助。然而,模板式的教学终究会左右学生的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套用教材或老师所讲的例题中的方法,尽快找到解决方案,而实际上没有太多的自我思考,久而久之会依赖标准答案,缺乏思维创新。国外土木工程教育,例如三大力学,由于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在没有接触过问题的规范解答模式之前,会提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所谓美国学生的创造力和极强的执行力正是来源于此,长期对问题的钻研,使他们形成高速运转的头脑风暴,不断提醒自己用全新的视野来提升思考方式的维度。但有时候,由于缺乏教授的引导和对于基本概念的了解,容易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入思维盲点,而这样追求激发学生兴趣的要求有时会有些不现实。
  三、课下任务
  在美学习期间,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大学网上教学系统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名叫coursework的平台。该平台包含学生所选课程的全部信息,包括:课程教授通知、课程任务、作业及内容(PDF)、小组讨论内容、所有任务相应截止日期、课程相关书籍及考试日期。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coursework,对应自己的各种任务的deadline,清晰明了;有各种可供查阅的书籍资料,侧向帮助较为有效。但在美国大学里,教授往往会布置一些,除了因对专业课学习以外的,对于帮助了解专业背景知识的阅读材料。
  各自利弊:对于任务的比对,最大的不同便是,中美土木工程教育对于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在国内大学,学生们对于土木工程(甚至是所有理工科)的印象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搞懂每一个问题。评价是否学好一门课程的标准在于,能否解决所有问题,以及最后考试成绩是否优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的不停地接收土木行业最新的资讯,不断更新自己对该行业的理解,倘若进入工作状态,能很快的适应各类工作环境。
  笔者在来美国学习之前,关于土木工程的论坛,经常听到的是:土木工程这一专业的发展已接近尾声,结构原理和施工技术在多年的进化中已趋于成熟。但来到美国交流学习后,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于这个专业,许多人还是会不停地发表个人见解,更新着专业资料库。例如土木工程材料方面,由于出于环保和性能上的优越性,钢结构开始大量使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这里的学生由于不断地阅读最新刊物,自然对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行业现状有直观的把握,致使他们在学习书本的同时,能够辩证地看待所有理论知识与当前实际研究方向的差距,不拘泥于简单接受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自己对该专业的独到见解,以便今后理性选择自己的从业或研究方向,从而减少走弯路。
  四、教授互动
  1.课堂互动。国外教授希望学生有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不仅能够尽早解决疑问,解答的过程中还有将问题知识点扩展的可能,因此同时解决了許多其他同学的疑问。所以,一个常见现象:教授每在课堂上进行完毕一个阶段的讲解后,总会习惯性问同学是否有疑问,同学们也会积极提问。而国内老师,倘若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课讲解,会针对某个问题要求学生现场提出想法和疑问。然而在教授基础类课程时(三大力学尤为明显),有些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是不希望被中途打断的,他们希望保持课堂状态的持续和衔接,望学生有问题可以课下请教。
  2.课下交流。在国内,许多学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交流,在课下,倘若遇到问题,更多的倾向则是选择询问同学,亦或是自己上网寻找资料。这样的状况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首先,有些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虽然给了同学们自己的联系方式,但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办公地址,无法找到老师当面交流。而且,联系方式有些仅仅是电子邮箱,并不能及时得到回复,致使学生不愿寻求老师帮助;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为重要的:其实在中国学生的潜意识里,始终或多或少存在着对老师的敬畏和距离感。这种感觉颇为复杂,是在大文化教育背景和每个学生个人的学习成长经历双重影响下的产物。在美国,哥大材料力学教授会把自己的email和办公时间地点发到每个学生的coursework中,并鼓励学生咨询。
  各自利弊:美国的活跃课堂固然有可取之处,轻松的氛围是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提高对权威质疑能力的肥沃土壤,教授保持对学生问题的关注,使得所有疑问得以及时解决,以至于学生不会在课下受到过多的困扰;然而,由于学生对问题思考角度不同,有时候的一些提问实际上已偏离课堂主题,这就会导致有时课堂进度被拖延,课堂内容并不充实。笔者这些年对土木工程课程的整体印象来讲,每门课内容通常都会很多且杂,且越是专业性课程,要求记忆并理解的东西越多。因此上课期间,老师对节奏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一定程度上来讲,个人觉得不应该采用拉长战线的方式去解答学生的问题,更何况,美国大学图书馆设备资料齐全,学生也比国内大学里的有更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五、文化差异
  首先从最根本的课堂谈起:尽管,国内大学的课堂已经很大程度上脱离高中的严肃化、制度化,给了学生很大的发言与讨论自由,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大背景的影响下,学生思维的禁锢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学生早已不习惯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并对教授的讲解当堂提出质疑(不代表他们没有质疑)。当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产物,毕竟,礼仪之邦并不倡导学生大胆露骨地向老师立即提出疑问,更倡导学生课下再耐心求解。相反,美国大学的课堂,学生在教授讲解的过程中突然将其打断并提出质疑,已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授同样不以为然,会非常耐心地进行解答。
  不得不承认,在笔者留学期间,美国校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对于学生人权的保护气息,或许是教育理念使然,这使得学生的发言权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由于对人权的保护,在各项制度上也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例如,在上课期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去听课;考试过程中,学生可自由进出考场;在校园内,学生各种积极或极端言论自由。这些必然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权,给予了学生一个极度开放、自由的学术平台。学生的兴趣特长可最大化地培养,思维的火花可以任意地碰撞,这正是美国教育的精髓之处。
  然而自由的环境和权利免不了出现越界的现象,言论自由,也使得美国学生喜欢使用言论武器,这也是美国校园不安因素的源头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异同 利弊 土木工程 高等教育 美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