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中的实践性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领域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笔者拜读了潘先生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发现潘先生高等教育思想无不体现除对实践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表现出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本文就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中的实践性谈一谈笔者的个人看法和感受。
关键词:潘懋元;理论;实践;高等教育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7.04.055
《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涵盖了高教研究的各个领域,基本反映了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的结构组成与发展脉络。通过阅读《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体会潘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在潘先生的思想中处处体现这实践性的特征。
一、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潘懋元先生是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开拓者。纵观潘先生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确立的阶段,主要以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基本理论和高等学校教学论为重点。第二个阶段的重点则转向了实践,试图用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学科建设到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渡意味着高等教育学从理论研究转向更加注重实践,突出了理论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特点,体现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所在。
潘先生在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更好地为实践服务”这一主题,潘先生指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有两大任务,一个是开展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个是加强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服务功能。这两项任务并不是独立的关系,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性,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如果我们一味地在那里冥思苦想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完美的学科理论体系,一味地在那里冥思苦想如何找到一个建立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就可能导致我们的研究工作严重脱离实际,以为只有搞出一个理论体系才有意义有价值。”
在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带动理论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潘懋元先生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问题,高等教育改革、高等院校内部结构调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是他关注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中的实践性使得他能够站在领域的前沿,对高等教育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测的判断与预测,民办教育的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都是潘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潘先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潘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中的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科建立初期阶段,而是在潘先生全部的研究与贡献中。潘先生认为理论要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没有实践的理论好比空中楼阁,是没有意义的,是不被接受的。理论研究者要联系实践,要关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理论向实践转化,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潘懋元的历史法与比较法中的实践性
教育史研究、国际比较的研究、现实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高,这三者是潘懋元先生总结出的教育理论的三个来源。历史法和国际比较法都是在借鉴、吸取他人的优秀经验,区别只是历史法是纵向角度的比较,国际比较法是横向的角度。第三项则是自身经验的总结与提高。三者相比,第三项才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研究渠道,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比较研究,都是他人的经验,他人的教育理论,如果将“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用实践检验理论,确认理论在我国在当下的适用性。
历史法是潘懋元先生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潘先生认为教育改革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这个质变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而新质代替旧质是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深入剖析传统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 [1]高等教育史的研究是理论基础之上的研究,要遵循一定的理论体系,不能是简单的历史材料的堆积。要从纷繁庞杂的历料中理出高等教育发展演进的逻辑线,深入探讨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但与此同时,在研究高等教育历史时,又不能仅仅从理论出发,就教育谈教育,而是要把其放在其社会大环境中,放在时代背景中,综合其当时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实践中研究理论,在实践中辩证看待历史。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明确我们使用历史法研究高等教育的目的意义所在,历史的价值固然重要,但是研究历史是为了古为今用,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分割开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历史,了解其发展历程以及从中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让历史为如今的高等教育发展服务。
潘懋元先生的实践性也体现在他比较法的研究中。与历史法类似,比较法研究高等教育也需要将其放入一定的社会背景中来考察,考察教育不能仅仅考察教育,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息息相关,要考察形成教育现状的大环境,这樣的比较才有意义。另外比较的不应当是时间点上的现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从时间段内的教育发展了解和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比较法同样要注意实践,要实地调研,在实践中了解真相,而不是从书本和文献资料上。比较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借鉴,而借鉴是为了洋为中用,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尤为注意的避免唯西方论,要对他国高等教育思想和经验加以甄别,对照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借鉴。
潘先生还坚决反对理论研究中“大、空、洋”的倾向。其中“空”就是空洞、空话连篇,这主要是有些人在做研究时,只是想当然地从理论中进行推导,不联系实际造成的。在运用比较法研究高等教育的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空谈理论而不考虑实际就有可能导致研究虚张声势,空话连篇。主观臆断脱离实际的研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没有理论价值。
三、潘懋元先生对于实践的身体力行
1.潘懋元先生的实践准备
潘懋元先生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后来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他涉猎非常广泛,理论储备充足。只有理论准备当然远远不够,高等教育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潘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也是他多年来教育实践的结果。潘先生在大学内当教师的同时,先后兼任系秘书、教学研究科科长、教务处处长、副校长、党委常委等职务,这使得他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有强烈的从理论上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这些实践经验的积累,使潘先生“在研究教育理论时,心中有个“实际”,养成了从教育实践中发现理论问题,以教育实践检验教育理论的习惯。”[2]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