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证主义范式对教育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实证主义范式是兴起于十九世纪初、发展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实证主义在方法论、本体论和研究主体上具有一系列鲜明特征,在研究目的上,它认为教育学有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可以和自然科学一样进行预测和评判;在研究方法上,实证主义认为教育学可以和自然科学共同使用同一方法论;在研究对象上,实证主义强调对象的客观性,要明确区分教育事实和价值判断。作为一种科学性强的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本文将从实证主义范式的理论来源出发,探讨它对教育学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实证主义 教育学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227-02
前言
实证主义在近年来受到教育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我国对实证主义的研究逐渐上升到范式的层面。“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信念、价值观和方法的综合,其包含三个层面:理论层面、方法层和规则层。当前,如果要推行实证主义研究,必须对范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我们对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缺乏充分了解,那么倡导实证研究的行为可能会造成没有根据的运行或者极端认识。真正理解实证研究,用好实证研究,对我国教育学范式的变革乃至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证主义范式的来源
第一,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一个重要源头便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在贝克莱和休谟等经验主义者看来,感性的观察是一切知识获取的源泉。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实证主义者批判性地继承了经验主义的一些观点。后来各代实证主义者逐渐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实证主义。他们认为经验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可以为构建科学世界奠定基础,而且经验也是检验知识的一种手段,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科学才有意义。
第二,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识论有两个“分离”:首先在认知过程中,认识客体和主体的分离;其次事实和价值、描述陈述和规范陈述的分离。在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价值观、情感、道德等主观因素之外,不受主观世界的影响。这种以价值无涉作为核心的客观主义是实证主义的基本立场。
第三,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有一套相对应的自然法则加以解释,并且这套自然法则可以向解释社会主义现象的方向延伸,用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实证主义全盘接受了自然主义的观点,并经过历代学者的发展,逐渐走向完善。
二、实证主义范式对教育学的意义
(一)教育学界对实证范式主义的争论
当前,我国教育学界對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赞成的一方认为,教育学可以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允许有多种范式共同存在,不同范式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谋求长远的发展。反对的一方认为,实证主义范式应用在教育学中忽视了人的情感、关怀对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倡导教育应该建立在立足于生活的研究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可以存在于教育学中,但是不应该作为一个主流方向。
(二)实证主义范式对中国教育学的实际意义
第一,实证主义范式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虽然人们对教育科学化的提法存在争议,但是教育学的科学化没有问题。教育学的科学性是由教育的科学性决定的。教育活动首先尤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无论是宏观的教育决策,还是微观的人才培养,都需要借助实证主义来进行科学的研究。
第二,中国的教育学应该追求多种范式的共同发展
教育学和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多元范式在教育学界并存的局面。从实证主义范式的发展来看,学科越简单,就越方便实证主义的思考方式。但是实证主义范式在西方教育领域内应用的较晚,其比例也低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所以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多元范式并存的局面。另外,我国教育学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难以迅速向科学化方向转变。如果大力推行实证主义范式,首先要转变传统思维。中国要开创教育学的新局面,就不能片面地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必须结合本国国情,重视中国传统思维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结
中国教育范式的变革,一方面要倡导实证主义,促进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矫枉过正,顾此失彼。任何教育范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是结合时代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范式的选择必须摒弃二元对立或者一元化思维,融合多种范式的优点,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李文英,王薇.比较教育学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45-50.
作者简介:
曹斌(1968年9月-),女,汉族,四川人,大学本科,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