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知识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中考知识篇一:中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历史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 祖国境内的的远古居民
1、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1) 时间、地点: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元谋县。(2)生产: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 北京人:(1)时间、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2)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3)身体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3、 山顶洞人:(1)时间:生活年代距今约18000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里。(3)生产生活状况:会打造石器,己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进入氏族社会。(4)身体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二、 原始的农耕生活
1、 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
(1) 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2)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耒耜。(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生活:住干栏式房子,挖掘水井。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时间、地点: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2)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3)生产:原始农耕,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懂得纺线、织布、制衣,制造彩陶。(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5)文化;陶器上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三、 华夏之祖
1.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1)黄帝和炎帝: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联盟首领。(2)蚩尤:我国传说中东方部落的首领。(3)涿鹿之战:黄帝、炎帝部落联合战胜蚩尤部落。(4)华夏族:涿鹿之战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 “人文始祖”?——黄帝:传说中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黄帝妻子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
3. 禅让制:尧 、舜、禹是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舜、禹采用民主推举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方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 夏、商、西周的兴亡
1. 夏朝
(1)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 政治:相传禹将都城建在阳城。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 灭亡:夏王桀推行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商国国君汤战胜桀,夏亡。
2. 商朝
(1)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 政治:商朝建立后,曾屡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到殷 ,都城才稳定下来。此后,商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 灭亡:商王纣推行暴政。公元前1046年,周国国君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3. 西周
(1)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在牧野野大战,商军倒戈,商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 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③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国。
(3) 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11年西周灭亡。
二.春秋战国的纷争
1.东周的建立及其历史分期
公元前771年, 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普文公,楚庄王等。
(2)齐桓公称霸;普楚争霸。
(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候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3、战国七雄
战国初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战国末期,秦国强大起来。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大战,赵军大败,为秦来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之变革
1.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变革
(1) 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得到推广。
(2) 牛耕:至迟春秋末年己使用,战国时得到进一步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 水利:秦蜀郡太守李冰兴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2. 政治大变革?——各国变法运动
(1) 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 典型变法——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影响: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 结果: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四、 中华文化的勃兴
1. 文字的演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2. 青铜制造业——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
(1) 出现:原始社会末期。
(2) 盛行:商朝、西周。
(3) 代表作:司母戊鼎。
3. 活跃的学术思想
(1)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又是个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言论记载在《论语》一书中。
(2) 百家争鸣:①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②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仁政”治国。③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无为而治”。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改革、法治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⑤兵家鼻祖孙武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 秦的统一
1.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1) 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2) 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 目的: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
(2) 措施: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④军事上:反击匈奴,修筑长城。
(3) 意义:秦朝首创的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秦末农民战争
(1) 秦的暴政:①徭役繁重:修阿房宫、骊山墓等。②赋税沉重:农民上交收获物的2/3给国家。③刑法残酷。④秦二世残暴统治。
(2)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3) 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失败,项羽、刘邦领导农民起义军反秦;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灭秦主力,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二、 汉武帝的大一统
1. 文景之治:长期的战争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轻徭薄赋,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2. 汉武帝的大一统:
(1) 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 措施:政治上重视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上推行儒学教育,创办大学。
(3) 结果:西汉王朝在政治、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3.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三、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2.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1) 条件: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骑兵强大;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 时间: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时期)。
(3) 经过: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率军数十万人。
(4) 影响: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3. 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订立和好盟约,请求和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 张骞出使西域:
(1) 西域:两汉时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 张骞出使西域: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历史中考知识篇二:2016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大全
2016中考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臸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臸石器。
三、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已掌握磨臸和钻孔技术。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臸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世纪。
2.约年,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
2.战胜年,商、周在大战。商灭,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臸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臸。
2.内容:周天子把和平民、奴隶,分给等,封他们为诸侯必须,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
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
2.发生于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最迟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臸,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建国家。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2.商朝人刻在“。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的学说,主张“”,“”,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2.老子是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年至前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定都
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臸主义的中央集权臸度。
(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推行郡县臸度。(县臸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统一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臸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
(1)政治上:“推恩令”,的实施,消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封国越分越小,建立刺史臸度。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臵:西汉时期,人们把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臵:公元前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
3.。作用是世界公认的。
4.东汉华佗最早臸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著《。后世尊称他为“”。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时代。著有《,《》记述了从
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废汉献帝,称帝,国号,东汉结束。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3.三国经济:魏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农业发达,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即台湾)。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建立: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得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年,西晋灭吴国。
2.“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以后,
3.西晋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4.4.东晋建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东晋”,都城在
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用汉人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7.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时间:从东汉末年开始
(2)开发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条件)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社会原因)
③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3)表现: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开垦为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意义: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 2.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3.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臸、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4.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是我国现存的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书法艺术:
(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间:东汉末年。(2)演变: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3)书圣: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二、绘画: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大运河的开通:
(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大运河的开通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贞观之治”
1.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年,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开元盛世”
1.唐朝的社会经济:
(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
历史中考知识篇三: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历史年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1949——1952(三年经济恢复)
1950年10月——1953年7月,抗美援朝(邱少云、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拔地界碑,分田地)
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阿沛阿旺晋美,《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953——1956,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民入社、生产合作社、赎买、公私合营) 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轧钢厂、解放牌汽车、武汉长江大桥,三条公路)
1954年9月,第一届人大(《宪法》)
1956——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十年
1956年,中共八大(刘少奇报告,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起炉炼钢、亩产万斤、公共食堂、人民公社)
1966——1976,文革十年(大字报、批斗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刘少奇被迫害、毛泽东 语录、红卫兵、上山下乡、知青、林副主席、江青)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两个凡是、改革开放)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
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2年,中共十二大 (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会议)1984年,十四个开放城市
1985年,三个经济开放区,国有企业改革
1987年,中共十三大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八下P2)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4、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1
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 5、10月1日下午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P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下P3-4):开辟历史新纪元。 1、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内容: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这时候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 (3)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P4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极为严峻,国民党留给党和人民的是一个破烂不堪的烂摊子。各项生产指标均比历史最高产量大幅度下降,我国不仅工业不发达,农业也生产力不足,整个经济物价飞涨、供求失衡。 三、西藏和平解放(八下P4) 1、时间:1950年昌都战役,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阿沛·阿旺晋美《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2、目的:为实现祖国的统一 3、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基本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标志着西藏的正式解放,粉碎了英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华势力试图将西藏分裂出我国的阴谋。使西藏人民免于兵火之灾。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给西藏带来了光明和前途。 4、过程: (1)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青藏高原 (2)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谈判。 (3)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
议》)。
(4)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和平解放。
5、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西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采用和平解放方针符合西藏人民的利益,有利于民族团结,同时为西藏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6、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
(1)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显示了新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决不允许出现分裂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现象。
(2)西藏和平解放,也表明了党和政府时刻注意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四. 最可爱的人(八下P7-8)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
(1)司令员:彭德怀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出兵原因(背景):①1950年6月,朝鲜爆发内战。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④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P10)
(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6)时间:1950—1953
(7)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
(8)胜利标志: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9
5、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6、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革命乐观、革命忠诚主义精神。他们2
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五、土地改革(八下P12-13) 1、土地改革的原因(背景): 根本原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直接原因:新中国建立后,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其他原因: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解放生产力的需要。 2、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时间:1950-1952年底 4、性质:反封建的民主改革 5、特点:经济上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也是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土地仍然是私有的,由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剥削)这次土地改革主要在新解放区内进行。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5、对土地改革的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变革生产关系成立历史的必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六、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八下P18)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工业门类不全,农业生产也很落后) 2、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
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4、时间:1953-1957年底
5、成就(P18):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意义和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7、特征:以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
8、一五计划为什么重点发展重工业:①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由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影响,我国现代工业很少,大多进口外国机器,经营加工行业或机械修理行业,国家积贫积弱②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要提高国家地位,就要发展工业,而重工业是工业的中心环节,只有发展了重工业,我们才能制造现代化的机器,才能巩固国防,保卫祖国。③只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显著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不断的增加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你怎么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一五计划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天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积累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建设的宝贵经验;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一百年成就的总和,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足以让我们自豪和骄傲。
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八下P20-21)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3
5、意义: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应人民利益的宪法。 6、对1954宪法的认识:这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顺应从专制到法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八、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八下P23-25) 1、时间1953——1956年底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3、农业合作化的主要目的: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完成标志)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1953—1956年当领导人民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史实和历史意义:①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利益。③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意义: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国民经济得到了稳定和发展,交通事业,轻工业都有所发展,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迅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6、从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我国取得辉煌胜利的根本原因:①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础②党根据国情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并坚决的执行③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7、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1956—1966)历史主要包含:①有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②有曲折(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是社会主义建设受到挫折。③有发展。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中国洋油时代,实现原油石油产品的完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1)曲折发展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为时较短,我国缺乏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发展上深受苏联影响,盲目迷信计划经济。党和人民迫切渴望迅速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现实上容易忽略本国的基本国情,违背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律。但是在党勇于探索和不断反省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仍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能够在“曲折中前进”。
(2)取得的成就: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后,党和政府及时调整政策,整顿企业生产秩序,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物价趋于稳定。在钢铁煤电等生产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增长,铁路建设增长迅速。在此期间,我国还建成了大庆油田,并在西北等内地二三线形成了一大批工业基地。
(3)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十年(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①生产力获得解放,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②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顶住压力,战胜困难③党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进行纠正、调整政策(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4)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训: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8、虽然总路线和大跃进是错误的,但却有一点积极意义,就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使广大干部群众工作热情高涨。
九、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下P27-28) 1、中共八大(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
(2)时间、地点: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1956年召开的八大指出的主要矛盾(见课本P27)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4
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启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正确解决好规模和速度问题,必须与国情、国力相适应。 2、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总路线的制定,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现状的情绪,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这一运动主要失误的表现:在经济发展上盲目贪多求快,片面追求生产高速度,各地“浮夸风、高指标、共产风、瞎指挥”盛行,盲目进行“大炼钢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大型群众运动。 谈谈你对这一运动的认识:这一运动是我党在探索社主义建设之路上所犯的最为严重的左倾错误。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客观上也加剧了三年自然灾害对我国的破坏力度。它警示我们发展经济必须要遵循经济规律,立足国情,不能仅凭主观愿望,一味蛮干。 吸取的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1)失误原因: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落后局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国情分析不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的错误】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 (3)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4)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大跃进运动 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 口号:“以纲为钢,全面跃进” 坏处:①对环境极大的破坏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 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7——1960年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灾难,次要原因是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
表现: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大“放卫星”,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4、人民公社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一大二公:指人民公社第一规模大,第二公有化程度高)
表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吃大锅饭,一起劳动,共产风。
坏处: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影响:人民公社化运动将农民的土地支配权收归国家,采取集体劳动的形式,搞平均主义,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水平,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导致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5、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6、探索时期建设伟大成就:P29大庆油田(1960年)、从有到无的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突出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 石油工业—王进喜—铁人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开发建设大庆油田在当时具有的重要影响:使我国从此摆脱了“贫油国”的称号,实现了原油自给,客观上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极大的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十、文革(八下P32-33-34)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966年,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刘少奇案被迫害致死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文革中的批斗是民主法治遭到破坏的体现)
3、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逆流(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5
4、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①毛泽东、周恩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发动的武装政变。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度尔汗机毁人亡。 ②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 1976年的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 同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6、文革的开始:1966五一六通知,邓小平刘少奇被打为资产阶级司令部。过程中的大事件:1967年二月抗争(二月逆流)、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粉碎1971年九一三事件,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文革结束。 7、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带来的灾难):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动乱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和道德风尚在相当程度上被毁弃,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派性严重泛滥。) 8、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9、为什么有的图表显示文革中1972—1975年我国经济有较快增长?因为在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邓小平也出来工作,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的工作,扭转了经济的下滑,形式有明显好转。 十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P39) 1、 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相关热词搜索:中考 知识 历史 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6年中考历史试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