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学课程对提升中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在西方教育界,跨文化教育学已有成型的理论和培养方案,并在高等学校中推广。但在国内,跨文化教育学并没有得到重视,只针对少数国际贸易或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大力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称其在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起很大作用。“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文化人类学、社会语言学、民族交际学、国际关系学的应用学科”(林大津,1999),可见其在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三个方面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一定作用。本文试从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创新能力、改善自我认识三方面分析跨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系。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学 中国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41-02
一、引言
目前,跨文化教育学课程只是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这种针对国际贸易班的跨文化教育注重的是其在具体商业活动中的实用性,而没有注重学习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所产生的影响。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频繁接触,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合作也不断增强,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国际间的合作从以前的远距离对话缩短为近距离的人际合作。这就使得大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变得尤为重要。社会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中,没有双语、双文化能力的人将是残缺不全的人。”(梁镛,1999 )这种“残缺”反映了中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文性,可以在大学期间开设各类型跨文化课程,包括外语跨文化课,讲座,选修课以及必修课等。跨文化交际课程,包含了另外一个国家的语言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文学知识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并且是在两国文化之间作对比。“外语教学本身就具有人文性”(梁镛,1999 ),在已经掌握了一门外语的大学生中讲授这门课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二、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
“在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蓝图中,‘人文性’,‘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崔新建,2003)在西方,“人文”一词的提倡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中兴起。随着西方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人文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强调的是以人的理性思想为主,尊重科学,是与西方宗教对抗。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便捷和舒适的生活,却带来环境污染、人类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人文性”提出是与“科技”相对立,并且使人们平衡发展。“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更多的是关注人文精神需求。由于它的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解决问题和创新上有很大作用。
为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本科为例)开设许多以实用性为主专业,如机械、自动化、汽车工业等专业,为生产型工厂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社会快速发展。但却使得“许多工作者成为了一个会用电脑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张汉熙,1995)而非完整意义上的创作者。为了使现代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个人,在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三、跨文化教育学的发展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为什么要选择跨文化教育课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呢?在现代教育界,大家对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其成为国际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人文素质的内容。社会对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也有要求,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群。
跨文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研究内容不同,学习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动机也不尽相同。19世纪的美国被称为大熔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成为美国公民,在带来文化多元化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民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这就为跨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和研究资料。到了20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且与其它国家之间有了密切商业合作关系。显而易见,美国跨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消除种族之间的偏见,使不同种族之间交流更顺利,进而实现经济合作上商业价值。跨文化教育学在西方受到极大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都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目的上,却忽视了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由于跨文化教育学所涉及的学科非常丰富,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人类学等学科,使得大学生在接受跨文化教育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习俗、文化等知识从而获得人文知识,进而使其在人文思想上得到极大地丰富。
四、跨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跨文化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改善自我认识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提升作用。
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学生传授文化教育。在课堂上进行跨文化教育时,通过视频或者现场模拟等方式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让他们将本国文化与之进行对比,可以使学习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当以英语为第二外语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在切身体会到西方国家文化素养后,会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文化的对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就会将他国的文化素养重新整合到自己的文化内涵中。
跨文化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一直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没有了创新,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没有了活力。跨文化教育学并不是静态传授知识,它是一门动态的学科,是介于文化知识与交际活动之间的应用学科。正如Breen & Candlin (1980) 指出, 跨文化交际不仅关到遵从某种规范, 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 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刘学惠,2003)。外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并不是把书本上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倒背如流,而是通过观察对方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后作出相应判断,灵活变通地应用所学知识,使双方交流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需要学习者创新思维,才能使人类复杂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国内没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外语学习者比较多,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如果为他们提供跨文化教学设备,使他们面对现实场景并感知文化差异,让他们意识到文化知识只是基础,在现实场景中如何解决问题才是中心。同时,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一主张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五、结语
上述内容主要是探讨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立对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分析跨文化教育在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及提升自我的方面探讨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跨文化教育学在我国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高等学校对于这门学科的建设也在酝酿当中。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全局来看,在高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4).
[4]贾玉新.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学刊, 1992.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