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学前教育学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新课程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和不断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道远。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导致高专学前专业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培养的幼师人才难以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完全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使得培养的幼师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新课程理论的特点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教基[2011]号文件指出:“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新课程改革力度大范围广实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更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转变对学生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使对学生认识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转变的是物化的教育理念,体现的是生本的教育思想。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把受教育的人当作“物质的人”来看待,从而使得与改造物体类似的“灌输式教学”大行其道。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性,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主张采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体验学习、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凸现了教育的本质内涵。
(二)转变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使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实现了由“知识人”到“文化人”的转变。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是培养“知识人”的教育,是扫盲式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输,实现的是从无知识到有知识的转变,不在乎学习的过程,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新课程理论中的学生本位的教育是培养“文化人”的教育,融入的是教育内涵,展现的是文化素养,特别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是综合型学生。
(三)转变对教育过程的认识
新课程教育改革使对教育过程的认识实现了由“苦”到“乐”的转变。新课程扭转了以往在人们头脑中已成定势的学习过程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思维定势,开始注重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国家强调培养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实施“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转变,幼儿教师的培养任务开始主要由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承担。以往由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学科教师改由其培养的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充任。面对此种形势变化,我国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对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培养怎样的幼儿教师,升为专科学校的中等幼儿师范应培养怎样的幼儿教师,中职、高职学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培养怎样的幼儿教师,作出清晰的目标定位致使各级院校都盲目面向幼教市场都一律强调培养适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一线教师。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所谓课程设置就是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各个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还有就是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情况。有些学校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设置课程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因此,导致课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有些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充分了解现代幼儿园的发展状况,对于一些十分重要的课程都没有开设,比如说关于健康和社会两个领域方面的内容就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除此之外,有的学校会根据教师数量的多少来开设课程,教师比较充足就多开设课程,教师比较贫乏就少开课程,这就会导致课程安排比较混款,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内容、方法陈旧的
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幼儿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改革成果格外突出,幼儿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和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及时跟上幼儿教学改革的步伐。目前幼儿教学观念是让学生整体全面的学习知识,而现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仍然是按照过去幼儿园分阶段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时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动;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导致在课堂的教学中轻视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三、新课程理论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改革的建议
(一)调整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及世界学前教育发展趋势,21世纪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双重培养任务,一是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是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而后者将是其主要培养任务。这种双重的培养任务,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应把培养重心放在幼儿园一 线教师和管理干部上,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巧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高等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尤其要全力打造既具有较高的理论 水平又具有突出的操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幼儿教师。
21世纪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特别突出和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灵活、宽容及自我心理保健等方面,三是适应学前教育改革 与发展要求的专业素质,包括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二)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是保证课程目标落到实处的关键以往,由于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师的师资,所以高师的课程体系偏于“知识型”或称“理论型”,其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文化素养的通识课比重大,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相对厚实,教育理论扎实 随着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的重构就十分必要了我们借鉴师范教育创新性成长模式的“模块整合式”课程设置,并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定位,以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多综合、重能力、倡创新”的综合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指导思想,在课程体系重组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1)夯实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学科通识教育。(2)凸显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框架,优化专业基础课结构。(3)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重构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三)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是教法和学法两者的有机结合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现代的教学观和知识观为指导。现代的教学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统一;现代的知识观对“人是怎样获得知识的”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将“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而且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意义的建构”。为此,在实践性较强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问导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注意理论密切联系学前教育实践,使学生学会质疑、思辩、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秦金亮:《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2]林菁:《学前教育概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3]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4]管培俊:《关于教师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