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的新进展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女性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主张给当代教育学发展注入了新的资源,虽然女性主义流派众多,观点各有侧重,但也有其共性。它们都批判性别化教育,关注女性成长,也有富有个性的教育研究方法,在实现现代化、民主化的道路上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以使更多的教育研究者了解这一理论的情况,在教育研究当中能够自觉地从性别的视角看问题,质疑男权话语的垄断局面,为教育研究提供新的知识资源。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教育性别公平应用
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的女性主义内涵广泛,它既指一种政治运动,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主张和思想倾向。女性主义运动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思考问题的一些视角为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借鉴,其中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催生了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实际上教育一直是女性主义者关注的领域,她们将教育视为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
一、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特点
虽然女性主义不是一个统一体,其内部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派别,这些女性主义派别在教育的主张方面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通过其观点概括出一般的理论特征。
第一,对性别化教育的批判。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对于传统的性别化的教育提出了激烈的批判。在女性主义者看来,性别不平等随处可见,教育实际上更是充当了制约女性发展的帮凶。在社会价值观念要求下,往往女生文静合作而男性独立探索,实际上这种气质不是生理的而是后天文化教育的结果。美国的兰诺·韦茨曼博士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学校的课本当中的性别形象大多数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孩子总是处于辅助的地位。这些都无形中使女性接受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
第二,对所有涉及性别尤其是女性的教育主题的关注。女性主义教育思潮把教育研究的对象界定为女性所有的教育问题,其核心是性别间的不平等及对学校教育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换句话说,凡是涉及女性的一切教育、成长方面的问题都属女性主义教育的范畴。女性主义教育对于教育领域性别问题的关注起到了一定的纠偏的作用,在此之前由于教育研究乃至整个科学领域都是男性话语霸权,女性视角的研究遭到了长期忽视。可以说,女性主义教育的兴起为教育研究开辟了另一扇门,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生长点。
第三,提出了富有个性的教育研究方法。女性主义在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中逐渐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其特点是“以女性为对象的研究,由女性来做的研究,为女性而做的研究”。一般认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为“富有责任心”的实验法、元分析和人种志。女性主义者认为,所谓“客观性”实际上带有浓重的男性偏见,因此对质化研究的偏爱和对传统的标榜客观的实证方法的拒斥是女性主义教育突出的特征。
总而言之,在政治层面,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主要是一种旨在提高妇女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的运动;在批判层面,是一种持续的对男性主导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的理性批判;在实践层面,是一种对女性职业和个人实践方面更符合道德规范进步的关注。
二、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一些主张并不十分完备,其中似乎也渗透着女性认知优越的偏见,但是其独特的视角、强烈的实践意识、突出的批评精神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说,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契机。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研究者没有将性别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纳入视野,对于女性在历史中的教育状况、感受也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本质主义、主客二分、价值中立这些过去为人们所称道的标准和信念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在精神旨趣上是相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科学知识型的冲击为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论和视角进入社会科学领域打开了缺口。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双重身份。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南,所以对于实践当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教育学者尤其有责任从学理的角度进行研究。教育学要研究具体的个人,教育学者就应在研究当中保持一种性
别意识。女性主义认为,生理性别差异是自然造成的,而社会性别差异则是文化造成的。早期的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平等是指社会性别的平等,而后期女性主义所强调的差异也是指社会性别的差异。可以说,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研究的性别视角实际上主要是女性视角,是对以往过分重视男性利益的矫枉过正。强调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教育研究者应反思自身性别身份。教育研究者是具有情感偏好和性别差异的具体的历史的个体,因此自身性别因素就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在研究当中。性别因素的渗透常常是无意识的,所以教育研究者很少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强调研究中的性别意识就是要求研究者要思考自己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所处的立场是什么,生产出来的知識又是为谁服务的,自己是否不自主地强化了某种性别优越的意识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助于矫正男性中心的研究取向。
第二,培养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当中与性别相联系的问题的敏感性,尤其要加大对女性教育问题的关注。性别问题的提出,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例如学校教育当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性别角色的培养问题、性别差异问题、课程设计的性别取向问题、男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官僚化的性别根源问题等,都是在当前应当着力研究的现实问题。在我国关注并加强女性的教育状况是当务之急,对女性教育问题的关注必须与性别意识相结合才能够有所创新,增强性别意识。
第三,对女性主义教育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借鉴。女性主义教育所特有的反对实证主义、两性关系分析模式、赋予科学以价值承诺、强调非等级研究关系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与后现代主义精神相一致,它激励着教育研究者反思传统“真理”、开拓新的研究领地、质疑现代科学知识型的标准,有助于增强教育研究的参与性、开放性、民主性和宽容性,这将使得教育理论更贴近现实和教育本质。后现代女性主义构成论的代表人物艾斯勒指出,男女两性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男性“利剑”型的思维方式,女性的思维方式是包容与合作的“圣杯”型,她们对人、社会、自然持有同情和关爱的态度。诺丁斯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教育研究当中,提出的以“关爱”为核心的教育理论。诺丁斯指出,“对于女性来说如此熟悉的自然关爱,能够成为建立一个在伦理和道德上强盛而一致的世界,一个与现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的基础。”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