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学角度探寻我国大学生沉迷电脑游戏的根源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对沉迷电脑游戏的利弊分析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动力但仍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探究出大学生偏好电脑游戏的心理因素但无法帮助他们从中彻底脱离,大学生沉迷大脑游戏的根源在现行的教育,改革教育才是治根之道。
关键词:电脑游戏;心理因素;教育
一、电脑游戏的利弊分析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脑游戏行业的不衰反兴,电脑游戏群体数量的增加和年龄段的扩展——不仅青少年玩电脑游戏的越来越多,成年人涉入甚至沉迷电脑游戏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电脑游戏的纯负面观受到挑战,而且还存在其它的消极影响,如降低同情心与亲社会倾向等”的论断,有人就提出了质疑,指出其研究存在游戏材料暴力水平的评定具有随意性、人们开始探寻电脑游戏的严肃性。一方面,电脑游戏本身具有引人入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超越时空的游戏,使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可以随时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在游戏中可以交流、团结协作与竞争,让人感受到友好、轻松和快乐;另一方面,电脑游戏在教育培训、军事训练、医学上心理障碍疾病治疗中等方面具有其无可比拟的运用价值。现阶段流行的趋势是对以上观点的综合考虑,认为电脑游戏的利与害与游戏者进行游戏的频率与时间有关,适度的电脑游戏有利于创造性开发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过度(每周时间超过30小时)则会引发更多的问题行为。
二、大学生沉迷电脑游戏的心理学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属青年中后期,其心理发展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阶段。在认知上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在智力上表现为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可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复杂的思考;在个性上表现为成就动机呈现出以自我去向为主的特点,理想从不成熟到成熟,世界观(人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价值观逐渐由固袭依顺水平向自我认定水平发展;在情感上表现为情绪与情感都比较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情绪极易波动,也存在偏执;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与父母在心理上断乳并产生矛盾。概括地说,大学生处于一个这样的心理状态:随着智力上推理能力、理解能力的迅速发展,对人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以及其价值认定逐渐由固袭水平向自我认定水平发展并产生自我意识,因此对家长式管理生出叛逆,即与父母在心理上断乳乃至产生矛盾转而日益关注与自己“平等”的朋友关系。
(二)电脑游戏的特性使得它正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电脑游戏取材于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如希腊神话与封神西游、历史故事如战国三国、网络玄幻小说等,进入其中彷如与仙神鬼圣共历仙境、参与历史演绎与创造,这与简单易行共同构成了电脑游戏对大学生的第一吸引力。第二,网络游戏建立在互联网之上,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与熟悉的人同场竞技可以表现自己有方面的优越性,共同闯关可以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加深交流;与陌生人的交往也变得平等而自由,还能一定程度满足对新鲜任何使的好奇。第三,电脑游戏归根到底是游戏,人类的游戏本能和食色一样久远和顽强,因为正如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对游戏的心理分析一样: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第四,在电脑上游戏而不是与真人面对面,能避免现实规矩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如此隐匿性可以让游戏者轻松自由的发挥与发泄,长期沉迷游戏之中也是对现实无声地抗议和另类的否定。
三、现行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塑造
心理学的研究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却证明了大学生沉迷电脑游戏与其心理期望在现实中无法满足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激发大学生心理期望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且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中普遍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进入社会,所能依赖的自身能力大都局限于学校的教育,如果这些教育无法赋予他们足够的能力来满足教育激发的心理期望,学生就只能向网络世界寻求慰藉。
首先,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却予以压制。好奇是人类的本能,在这个传承数千年、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综合古今中外的学习资料中更为学生增添了无数探寻新奇事物的动机。从浩渺宇宙到神奇海洋,从花草鸟木到人情世故,教材中都描绘得美轮美奂、令人神往,激起象牙塔里学子的无限遐想。与之相对,教师在教学上照本宣科,学校在管理上要求学生谨言慎行,没有老师允许的发言和标准之外的答案都被禁止,否则就被视为“坏孩子”,受到家长的批评和学校的冷落。如此,学生各种新鲜事物的勃勃兴致被彻底压制,在心理上表现为压抑、郁闷等,。
其次,教育塑造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却让他们在社会中处处碰壁。理想是人一生奋斗的目标,从小接受的教育都视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品质且越高越受赞扬。从民族英雄和圣人明君的歌颂,到对惩奸除恶与建功立业的赞扬,让学生相信自己将来必将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但学校教育中理论课大多是教条传授,实验在教室监督下中规中矩,课外活动总是因避免伤害、与考试成绩无关等理由尽量缩减,在这个注重实践经验和创新的社会,大学生理想的实现自然困难重重。这也是许多大学生刻意回避现实生活,转而通过电脑游戏实现虚拟抱负的原因。
最后,学生心中学校教育的理想作用与实际处境的落差。在二十世纪末期,中国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前提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受到国家的特殊照顾,给很多人造成了“考上大学就终生无忧”的错觉,这种错觉也被灌输到当代大学生心中。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使得受高等教育学生的数量剧增,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大学生的质量保障受到挑战,能力受到社会质疑,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和发展前景变得迷离,电脑游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发泄和变相满足的最佳选择。
四、从教育上根除大学生对电脑游戏的迷恋
既然大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是现行教育模式造成,那么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应该从对教育的改革入手。首先,应通过宣传与教育等手段,阐释教育传承优秀文化与传授基本能力的根本作用,消除社会、家长、学生的“教育万能论”和“读书无用论”等对教育的偏激认识;然后,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诉求,正当的要尽可能帮助其满足,有问题的也要通过耐心的劝导和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强行的命令来消除;最后,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实践,从自身兴趣出发提升能力以适应将来的生活与挑战。这些改革看似简单,实质上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理念的挑战,必将受到各方面的阻碍,已为我们熟知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类似口号的无法实现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毋庸质疑,无论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为了个人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改革必须继续进行并坚持下去,直至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赵永乐,何莹,郑涌.电子游戏的消极影响及争议[J].心理科学进展,2011(12).
(作者简介:倪显均(1990-),男,汉族,重庆开县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