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随现代科学与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对现代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现代教育逐步向技术化方向发展。然而,教育技术化使教育的一些原初意义或功能消失,需要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思考
  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手段进入到教育教学媒介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之中。随技术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技术手段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摹写”就到达了最切近现实的程度,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对教育教学的“心理距离感”逐渐消失,他们不再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现实产生距离感,结果使教育的原初意义功能失效。因此,如何把教育技术融入到教育本质理念之中,切实地把教育技术的作用转化为一种教育的思想,发挥其真实的教育功能,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一、教育技术的宗旨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一切能够实现这一宗旨的方法、手段、思想理论都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而不单指技术手段对教育“摹写”
  “技术是指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1]广义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讲,教育是就是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活动”。[3]对比技术和教育的含义,不难发现,教育技术应该是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用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的的一切技能、技巧、知识和方法的总称。因此,凡是能提高教师的教和增进学生的学的所有技巧和方法,都应该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不能简单的以“现代”为是,以“非现代”为非。纵观教育发展的历程,人类在教育实践的过程里,不断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总会在每一历史阶段,形成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技术,并且以此作为手段,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不是一个闭合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必定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的广泛影响和制约,由此决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反思和总结教育的时候或者在思考如何提高教育活动效率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本身,而应该广泛的吸纳社会其它领域内一切先进的、有助于教育的文明成果,这也注定了教育技术必须向现代化看齐,具有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任何历史阶段的教育技术总是前一历史阶段教育的继承和创新,甚至是本质是一样,其区别仅仅是物质手段的变化,也就是说,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有部分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如现代多媒体,无论其画面多么临近与现代科学的真实和生动,但如果不能启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仍然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就不能完整的说这样的多媒体具有教育技术的特征。所以,教育技术不能简单地或纯粹的面向现代化,不能局限于现代科学技术运用,而应改不断的吸取一切有利于体现教育本质的思想、理论和方法。
  二、教育技术是硬技术与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是汇通的,而不是教育与技术简单相加的关系
  技术性是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通常被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硬技术主要源自于教育教学技能技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自身的学习和运用;软技术主要涉及及哲学理论、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美学理论以及历史文化思想等对硬技术的整合和指导。
  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一个完整的概念、一个学科、一个实际的工作领域,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英语中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育技术)一词本身就带有学科、学术的含义。教育技术除涉及到技术的方面外,还包括科学理论和技术所形成的系统、组织、程序、分析、方法等。它是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结合”。[4]可见,教育技术不是教育与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体现为硬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和软技术(教育理论和思想)的融会贯通。因为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教育的育人本质或者说培养人的本质总是一致的,任何现代的技术和手段,都要体现这一本质。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时代要求是影响教育技术的直接因素。不论是教育技术的发展还是教育技术的运用,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和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离开了对教育本质的把握或离开了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导,单纯的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是很难取得教育成效的。因此,尽管教育技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教育技术必须以教育本身为根本,而不能脱离了教育来纯粹的构建或运用硬技术,教育技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
  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决定了硬技术和软技术在教育实践过程的关系。硬技术只有接受软技术的引领,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教育个功能,也只有接受软技术的引领,硬技术才能有可能成为教育技术。软技术只有以硬技术为手段,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自身的价值,离开了硬技术的体现,软技术就会僵化甚至死亡。
  三、教育技术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的统一体,而不是相互证明的关系
  教育技术是一切教育技能、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它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结果,是科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实践结果。因此,教育技术不仅具有实践的本质,还有科学的特性。1997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把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融于理论与实践的学科领域。”[5]这里,教育技术已经不单纯是一种社会实践,俨然亦成为了一门学科,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科学特性。
  技术的物质特性,隐含着客观真理知识,具有理解性质,决定了技术不但能确定地用物理状态体现自己,还能确定地用数字或语言准确地表述自己,它天生的包含了科学的真谛。同时,技术是人发明的也是人使用的,体现了人对它的控制和实践,它渗透了人的另一种精神——人文精神,具有文化控制性。教育作为人类有目的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是通过语言和媒介(书本等),广泛地、高效地促使个个体去理解人类的文明,从而提高人的社会化的速度。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教育本身是人类在实践中发明的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技术,只不过这种技术需要借助人类的其它技术(如造纸、造屋、造桌椅等技术)帮助。教育这种技术是专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主要传递的是人类的文明,技术的文化控制性决定了教育传递的文明成果必须包含人类的技术发明和成果,这样,技术不仅体现了教育自身也构成教育的内容,教育自然也就具有了科学特质。因此,作为提高教育活动效率的教育技术,更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科学精神。
  技术是人的技术,它始终在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意图,所以技术不但体现了人的科学精神,更体现了人的一种人文思想。教育是通过传递人类文明来培养人一种社会性活动,它必定只能在人的身心基础上来实现文明的传递,也就是说,文明的传递,绝不能背离人的身心规律,必须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必须体现出对人一种人文关怀,否则教育就会背离技术的人文目的,即服务人的目的。所以,教育技术天然地必须体现出对人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四、教育技术是德性与智慧统一的载体,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载体
  “教育技术有双重的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7]无论是促进学习还是改善绩效,其根本都是在地帮助人更快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范畴,马克思认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全面发展,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8]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通俗将大致包含了德、智、体等方面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人的德、智、体等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技术在促进人的学习方面,不但要注重提高人智力因素的培养,还要注重人道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塑造,即要把德性与智慧统一,既要提高学生做学问的效率,也要增强学生做人的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教育技术在使用时,不仅要提高知识传递的速度,还要增强教育技术的美观和美感,更是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如果教育技术的目的仅限于提高知识学习的绩效,而忽略了对智慧和德性的发展,教育技术不但失去了人文的光环,更失去了科学的晕轮。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 .http://cidian.zhongguoren.cn/v/?318652.html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1。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88。
  [5]高利明.关于教育技术的基本定义,教育理论与实践[J],1997(1).P13。
  [6]烟玉明.定义教育技术,中国医学教育技术[J].2003(4).P198。
  [7]彭绍东.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电化教育技术研究[J].2004(10).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P123。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学 现代教育技术 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