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学生要注意心理安全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教室里的天棚裂缝了,走廊里的扶手摇动了,化学实验有剧毒药品,有人持刀行凶了……请注意安全,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免伤人;班级里的失盗案是他干的,电脑课她涉足黄色网站了,他们俩早恋了,朋友之间闹矛盾了……请注意批评教育的方式,以免伤人心。伤人者涉及的往往是环境安全,它们大多是显性的,具有可预见性;而伤人心者涉及的往往是心理安全,它们大多是隐性的,具有不可预见性。内在的安全隐患是颗隐形炸弹,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被引爆。一旦引爆,其后果就不堪设想。
  学生只有心理安全了,才能有行为上的安全。近年来,校园事故频发,大多是由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的,而引发这颗隐形炸弹的导火索,又往往与批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
  所谓批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并帮助其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批评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用得不好,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出现安全事故。好与不好之间,主要看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谓心理安全,是指面对所处环境的安全状况持有的一种追求平稳、不受威胁的应对性心理机制,即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面对安全景况,如果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应对心理机制,则其外显行为是和谐友善的;反之,其外显行为会表现为一种安全事故。
  校园安全,重于泰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型期,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意向提高,并逐渐分化,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如何让学生守住自己的心理防线,不受外界的干扰,进而健康成长,学校教育责任重大,教师的批评教育尤其要“审时度势”。
  就教育工作者来说,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犯错误。为此,教师常常想尽各种办法,避免学生犯错误,如果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就会立即采取自认为有效的各种措施,批评教育学生,并且希望通过批评教育,杜绝学生再次犯错误。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呢?他们更容易犯错误,而且会再三地犯错误。学生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犯错误、矫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俗话说,不吃一堑,不长一智。
  但无论怎样,学生犯了错误都是要批评教育的,那么如何批评才能既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又能达到教育目的呢?
  第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正确区分批评的轻重缓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不断用自省的目光审视自己,审视学生,进行心灵深处的反思:我是否应该以这种态度对待学生?我的做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威胁到学生的心理安全?批评失当我该怎样弥补?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既能认识到错误又能改正错误呢?等等。
  要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就要确切诊断病情。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
  1.性格内向,思想偏激,有的还胆小怕事,喜怒哀乐不溢于言表,缺乏与师长和同学朋友的交流沟通,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对此类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为这类学生受了委屈也不讲,要在心里琢磨好长一段时间,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这些学生又往往具有很大的潜在爆发力,如果批评方法得当,这种爆发力就可变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反之就可能是破坏力。
  2.心胸狭隘,对老师或同学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理解。这样的学生一旦遭到比较尖锐、严厉的批评,就会感到被拒绝、受冷落或者是受到嫉恨、歧视,甚至是受到威胁,感到危险和焦虑。表现为自我过敏,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对此类学生,教师要向他们做有关批评的意义和作用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对他们负责,是爱护和喜欢他们;理解批评就是被人喜欢、被人接受;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大家庭的温暖和热情,是一种归属感,是对他人的信任、宽容和友好等等。
  3.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此类学生以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者居多。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目中无人,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不善于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对别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却是自由主义;常把享受放在首位,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当别人有困难时,自己意识不到要帮助别人,甚至意识到了也不愿伸手援助,有的还暗自得意,等着看别人的笑话。此种类型的学生,常常是目光短浅,缺乏远大理想。如果批评不当,就会造成师生间、同学间的种种矛盾,矛盾恶化后会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对此类学生,要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前途的教育。
  4.缺乏同情心。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可是现在多数学生缺少这种同情心,他们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只讲“利”,不讲“义”,只关心“分数”,不关心“人”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家庭,不懂得与父母相亲相爱、孝敬长辈;在学校,不懂得尊敬老师和团结同学,不懂得关心、体贴他人;在社会,不懂得尊老爱幼,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不懂得社会需要仁爱之心……对此类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荣辱观”及对他人情感的感受力和对同伴的友谊,让他们常去体会助人的快乐,引导学生的爱心沿着正确方向逐步得到升华。
  5.沉浸于某种不良状态而不能自拔或违法违纪等。沉浸于早恋、网络等不良影响而不能自拔者;具有小偷小摸、吸毒等违法乱纪倾向者。轻则说,或分散精力、影响学业,或感情冲动、种下苦果;重则说,一旦失恋或违法乱纪行为败露,罪恶、羞怯、失落、惆怅感就会交错产生、伴随左右,具有明显的自我谴责倾向,以至产生自杀的念头。这些问题的出现,离不开社会、学校及家庭因素,更离不开心理及思想因素。因此,解决这类问题应从心理、思想入手,做好预防和疏导;加强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理想和前途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等等。
  第二,要了解教育批评之所以对学生心理安全构成威胁的根源:
  1.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体制,是构成学生心理安全威胁的头号大敌。重视显性外在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素质教育以及内在隐性的思想和心理教育等。在安全中只重视外在的现象发生,常常采取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是“堵”的惩戒、威慑等批评教育方式,来处理校园安全事故。仅仅追求“严”字当头,把学生“管住”不出事,在“预防”上下的功夫就很少等。另外,因现实情况下的教育资源短缺,而采取的大班额教学,使教师难于进行个体的“心灵”管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除了提供物质支持就是盲目地质问成绩,忙于生计,疏于与孩子进行“心”的交流等客观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孤独感,甚至出现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受关注程度降低和在新集体中的心理定位的偏差,进而出现心理安全问题。
  2.封建家长式教育。教师的教育不讲究民主,说一不二,用自己的思想和一整套清规戒律,去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样,习惯用讽刺、挖苦、奚落、呵斥等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强行矫正学生的思想行为。这种批评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形成紧张与压抑的感觉,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和言行的变异,严重的还会造成不良人格,诱发各种心理疾病。
  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心理安全,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的隐性课程。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进而威胁学生的心理安全。虽然“师道尊严”的影响今天依然存在,但是,实现师生平等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必须要打破师生尊卑的樊篱,找到一条平等对话的渠道:在教育教学中多给学生一点理解和尊重、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和沟通、多给学生一点自主和民主……如果说学生怕你,就证明你不是一名称职的教师。学生只有与教师和谐相处,没有顾虑,感到心理安全,才能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并打开创造的闸门。为此,教师只有从心理上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没有局限性,才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
  第三,要掌握批评的艺术。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谅解和宽容犯错误的学生,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了这几点,才不会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犯错误的学生,才不会使学生感到恐惧、害怕。通过批评教育传递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和宽容,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和自强的良好心理,促使他们积极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选择适当场合,把握最佳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实施批评策略:如先充分表扬,再适度批评,寓批评于鼓励之中;旁敲侧击,寓批评于幽默之中;行为暗示,寓批评于无声之中;帮助矫正,寓批评于宽容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批评于和风细雨之中;促膝谈心,寓批评于友善交流之中等等。不仅如此,教师在实施批评策略时,还应特别注意:批评要掌握事实、有的放矢、留有余地、刚柔相济、迂回启发等等。
  总之,批评教育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安全,就是要讲究方法。批评有法,而无定法,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基点出发,这样的批评方式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作者单位:深圳市翰林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要注意 批评 心理 学生 教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