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文本的教学指向与价值重塑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近年来语文教材编写的话题和争议不断,其中对于名家名篇在小学教材中被频频改动的情况,教师应明晰“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和“教学中的经典文本”的区别,跳出围绕“改编”的无益纷争,匡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见课文”或“原文至上”的教学偏颇。对于经典文本的教学设计应讲究平衡、联系和比较的原则,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可以包括:目标定位时的“三维考量”,内容研制中的“二次取舍”,方法运用中的“四重对话”。
【关键词】改编经典;阅读教学;教学指向;价值重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23-03
【作者简介】钱发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江苏苏州,215122)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苏州市青年教师“双十佳”,苏州工业园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历来有很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经典文本的教育教学意义非比寻常。然而对教材中选入的部分经典文本的改编,引发了诸多争议。改编后的经典文本现实存在,原文藏于课文之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此类文本,具有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改编的争议:课文好,还是原文好
(一)被改编的经典类型
当下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改编经典作品的情况不在少数。所涉文本类型众多,有中外名著、古代名作、现当代名家名篇、古代作品的白话翻译,外国译作等。体裁以小说、散文为主。改编的方式有删改、节选、翻译等。在变动程度上,有些文本只涉及个别字词句的修改,相对原文改动较少,而从长篇著作中节选删改的,变动略多。还有不少名家经典特别是篇幅较长的散文,或删或改,变动程度最大,引发争议也最多。
(二)被误会的编辑意图
理想的选文应是专门为教学创作的,然而现实不尽如此,因此,语文教材只能从现成的文章中选。如果说始于《昭明文选》的古代选本只选不改,体现了对经典的敬重,那么新时期语文教材改编的现象越来越多见,原因何在?第一,从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化即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个别文字进行修改。第二,为更加适应教材编辑和教学实施的需要而修改。教材编写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有课文长短难易循序渐进的考虑,有学生年龄特点阅读能力的考虑,也有教学目标和阶段、字词学习、人文熏陶等方面的考虑。第三,为了全面把好教材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将原文进行改编在所难免。如果单从语言学、文章学、文学的角度对经典文本的改编进行批评,而不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去考察编者改动的原因,极有可能误会教材的编辑意图。因为原文一旦作为选文,变成课文,必然融合了作者本意、编辑意图和课标精神。
(三)被蒙蔽的教学价值
改编经典文本自然带出了“课文好,还是原文好”的争论。有人认为,改编经典文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文的原汁原味,不利于学生感受文字、文学魅力。也有人认为,经典原著一旦进入教材,就有了独特的课程和教学功能、价值,对其进行一定的改编无可厚非,否则,教材编写意义何在?至于改什么、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才适合于教学,要因文而异,就文而论。
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是一种“课文背后有原文”的特殊文本,其特定的教学价值值得开掘,不能也不应被蒙蔽。与其争论改编的“得失”,不如多论教学的“优劣”,因为原文也罢,改编也好,不过是个“例子”。如何针对经典原著改编的教材文本特点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才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二、教学的指向:向课文,还是向原文
(一)“只见课文”的教学
1.主旨改换与文学教育缺失。
经典文本的主旨如因编者的断章取义或解读偏颇发生改变,是对原作的不公,也会造成作品语文教学价值的贬损。如苏教版四上课文《珍珠鸟》立足“信赖”主旨,而作家冯骥才的原文《珍珠鸟》主旨则是作者在“文革”后经痛苦思索开出的一剂拯救这个“已经怕人”的世界的良方。主旨改换,导致文学教育的缺失。再如苏教版六上《草原》,删除了原文中作为时代写照的“人的生活改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一段,便给学生理解文本为歌颂新时代新气象,鼓舞人民昂扬斗志的主旨造成了障碍。
2.特征改变与文体教学遮蔽。
不少改编自经典作品的课文的文体特征被改变被弱化,这会给教学制造障碍甚至误导学生。如苏教版四上《桂花雨》改编自作家琦君原作《故乡的桂花雨》,仅从题中删除的“故乡的”即可看出,散文个性化情感表达的文体特征被弱化。教学中,教师若“只见课文”,不知或不看原文,就极易造成对作者的思乡情观照的忽视,或是需花费更大气力才能完成“乡愁”情感的体味与熏陶。再如苏教版五下课文《水》,其原题《饿水》,删除仅一字,却削弱了这篇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给主旨的把握及其教学徒设了障碍。
3.文字改动与语言品悟忽视。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为作品外在表现的语言文字。苏教版四下《黄河的主人》第一自然段非常像演讲词,原因是删改破坏了作家袁鹰原文《筏子》中散文化语言跌宕起伏的节奏。而整體删除原文第二自然段“宕开的一笔”,更是破坏了跌宕起伏的内容。再以苏教版四下《燕子》首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与《海燕》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相比较,课文失却的岂止是散文语言的节奏与变化,更有作者“那样可爱的”里所蕴含的深情。
(二)“原文至上”的教学
1.对选文类型鉴别不够。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将选文类型鉴别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认为不同类型的选文,承载着不同的课程功能,发挥着不同的教学价值。改编及教学问题讨论的前提,同样是将选文类型鉴别清楚。如苏教版四下《燕子》,改编自作家郑振铎的散文名篇《海燕》。有人诟病改编:原文是充满乡愁的散文,课文却成了“生物挂图”般的小动物说明文。是非对错,鉴别方知。如果是作为“定篇”教学,改编是失败的,因为不再是原汁原味的经典,学生便很难“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教者更无法用“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来使学生了解经典的丰厚内涵。而如果是作为“样本”教学,只着眼于文章本身是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这种改编则未尝不可。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