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中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我国高校MOOC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法等多种数据搜集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在参与基于MOOC的混合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适应性问题;造成学生学习不适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学习支持、学校管理和课程建设等方面;与学生学习适应性相比,课程助教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适应性问题更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MOOC的建设、高校师生能力发展以及高校管理方式变革等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MOOC;混合学习;学习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115-04
导言
2010年兴起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缩写为MOOC,简称“慕课”)正在对全球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影响。虽然不像有些技术激进主义者声称的那样——MOOC将使部分大学消亡,但MOOC确实对传统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将包括MOOC在内的开放教育资源(OER)逐渐融入高校教学改革,使得传统高等教育经历以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组织机构、管理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流程的再造过程,这才是传统高等教育系统应对MOOC引发的自身合法性危机的明智选择。[1][2][3]同时,将基于MOOC的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与传统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突破口,受到国内研究者的普遍关注。[4][5]
2012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探索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了“在线学习+课堂讨论+互动答疑”的混合教学实践模式。然而,在将MOOC引入高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学习适应问题,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笔者深入分析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中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及成因,探寻出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对完善MOOC课程设计、促进MOOC课程应用、提高高校混合教学质量、改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研究设计概况
为系统回答“大学生在参与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中的学习适应情况如何”“影响大学生MOOC混合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依托我国某高校开展的两门基于MOOC的公共课混合教学实践,并以选修两门MOOC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等多种数据搜集方法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该校引进的两门MOOC均采取“在线学习+课堂讨论+互动答疑”的混合教学模式,即在为期16周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平时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MOOC,并利用课程论坛和QQ群等交流工具与MOOC主讲教师和本校课程助教展开互动讨论。期间安排6次面授课程,其中3次由MOOC主讲教师组织分布在不同教学点的学生共同开展校际合作的交流互动,3次由本校课程助教组织校内学生开展面对面的讨论或为学生提供补充性教学。笔者在此过程中对课程QQ群、课程论坛及面授课堂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并在课程后期发放了学习适应性调查表,以期深入了解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中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共回收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3.3%。
混合学习适应性调查结果分析
1.基于MOOC的混合教学中的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1)混合学习适应性整体情况分析
为从整体上了解大学生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适应性情况,本研究设计了“你对本门课程教学方式(网络学习+集中面授)的适应情况如何”的题项。该题的回答只有30.4%的人认为自己“完全适应”这种教与学的方式,有46.4%的人认为“有点不适应”,有14.3%的人认为“有较大不适应”,另有10.0%的人认为“完全不适应”。为深入了解学习者基本情况对混合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笔者从网络接触时间、上网便利程度和网络学习经验等维度对学生学习适应感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①学习者接触网络的时间对其混合学习的适应性有显著影响,上大学以后才接触网络的学生在混合学习中遇到的不适感更强。②能够通过宿舍个人计算机上网的学生在混合学习中遇到的不适感更低。③没有学习过系统网络课程的学生在混合学习中遇到的不适感更强。可见,学习者接触网络的时间、上网的便利程度和网络学习经验等基本情况均对学生混合学习适应性有重要影响。
(2)混合学习适应问题表现形式分析
通过对基于MOOC的混合学习中出现的适应性问题表现形态的调查发现,学生遇到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支持服务、师生交流沟通、学习习惯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如右上表1)。排在首位的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知道找谁帮忙”,态度系数为0.693。笔者在和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外校课程主讲、本校课程助教和教务管理部门等多个主体,在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时不知道找哪些人帮忙,有时不同人员之间甚至存在“踢皮球”的情况。
排在第二位的问题是学生和选课同学及课程教师的交流互动问题,态度系数分别为0.677和0.660。在参与式观察中发现,虽然课程学习中使用了课程论坛、QQ群、电话、微信等多种沟通渠道,但由于沟通方式太多而很难使大家关注点集中,反而影响了交流质量,甚至造成了课程管理信息传递的不可靠。第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难以将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效结合、不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等,态度系数分别为0.647和0.593。由于大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定时定点教学方式,在这种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学习中,他们经常不清楚自己需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最后,网络环境和网络平台不稳定也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不适,在跨校的见面课程中出现了因网络连接或网速问题而使整堂课难以按计划展开的情况。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