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而言,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对于理解、评估这项事业以及设计与之相关的培训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后课改时代”境遇与使命的变化亟待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视点进行转换和调整。在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都已经基本颁发之后,课程改革的主要议题就变成如何实施和落实这些政策要求和目标的问题了。显而易见,任何改革都一样,只有得到有效实施,它才是有意义的。课程改革不是一套简章的改革方案或者政策文本,而是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实践。[1]教师的许多教育行为与政策并无直接关系,试图通过政策来严格地规范课程实施者的教育行为是不可能的。所以,具体地理解课程政策实施行为的原因应该是师训机构首先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价值取向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的培养目标是增强课程理解。教师的课程理解就是教师以课程主体身份对其既有课程教学经验的价值和缺陷进行客观审视,在对外来教育改革理论和要求理性分析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作出的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决断。[2]目前,选择对教师进行分类培养的培训机构逐渐增加,随着分类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课程理解有了不同的层次,在青年教师和名教师两大类培训取向上分别体现“教育情感”和“课程智慧”。青年教师的培训取向类型设置为教育情感类型,体现为应用型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作为启蒙课程知识的培训型态、课堂技能训练的培训型态。名教师培训取向类型设置为课程智慧类型,体现为学术型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理解的培训型态、课程反思改进的培训型态、构建个人知识的培训型态。
教育情感反映青年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把握与投入程度,教育情感更多地让青年教师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正式课程只有经过青年教师的教育情感投入和自我建构,才能转化为课堂里实际的运作课程。教学表面上是操作行为,但实际上是基于教育情感的行为,或明或暗地受到了青年教师教育情感的主导。课程智慧其内涵结构有课程目标意识、学习过程意识、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发展性评价力等。假设青年教师的课程理解是以培训课程知识和培养教育情感投入为基点,名教师的课程理解则以提升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和课程转化力为培养目标。
二、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和关键要素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需要引导教师对其仅仅依靠日常经验而获得课程理解予以理性分析,关注教师的课程理解可以使教师走向对“为什么这样教”“什么是适合我的更好的教学”等教学价值的追问和澄清。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教师的课程理解可能成为“后课改时代”推进课程改革的破冰之旅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向选择。[2]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不是一种被迫的接受,而是基于原有知识观不断吸纳课程知识并主动重组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过程。如何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其实是一个经典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延伸。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或多或少是沿着下列路线发生的:(1)出现一个需要解决的课程问题;(2)搜索教师个人知识结构记忆,发现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3)作为学习者之间共同互动或专家指导的结果获得了新的知识;(4)导致积极结果的新知识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的一部分;(5)这种知识通过社会化和教育教学过程得以传递;(6)这种新知识进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记忆中,并且在未来相同的教育教学问题再出现时成为决策选择或行动的基础。
课程视域中教师专业发展关键要素是转化力。“你不要强迫这些事情运转,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使人们能够考虑和促使人们考虑个人的和大家的见解,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技能开发的实践。强制性的东西用得越多,时髦的东西就越泛滥,变革看起来就更多表面化的东西和偏离教学的真正目标。”[3]教师课程转化力的建构是教师通过情境性思维、批判性反思,探讨他们的决定、判断、行为及其中隐含的课程价值和意义。课程转化力不在于控制,而在于增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提高判断和自我管理的层次。教师的课程转化力就是在学校多元、复杂的教育情境中,与学生一起从事课程改革意义的建构,及时提供支持和改变课程改革的环境和条件,有效地规划丰富的、智慧的课程资源。
三、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实践
体现“教育情感”和“课程智慧”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教育,即体现一种主体教育思想。鉴于此,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以培养青年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提升名师的课程转化力为关键要素,以“导学、导思、导行”为核心内容,加强课程知识系统学习和教学思维培训,加大实践性课程设置力度,以力求“开放”的教师培养格局。因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悟性”,在种种“教学模式”“教育技巧”的背后,教师应有深厚的课程意识作为背景。
(一)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基本范式
课程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分类培训基本范式以“三导”为核心,重视教师的自我教育,重视课程意识尤其是思维与方法培训,以提高其课程素养。其中,“导学”是基础,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学好课程知识。“导思”是关键,就是引导教师学会课程视域中思考和辨析,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导行”是目的,就是引导教师通过课程知识学习与思考,转化于教育教学实践。
从学员自我教育角度而言,“导学” 即“接受习得”,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首要任务。其基本环节包括:一是理论学习,集中学习有关显性化的课程知识,其基本内容可根据教师已有水平的不同而进行灵活的调整,但基本方面包括课程论依据;二是方法习得,学习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扎根理论、专业成长史撰写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个性及人格分析法等;三是专题研讨,主题由培训专家和教师商讨确定,例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课程评价等,方式采用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等;四是交流分享,以“教师的课程意识”为主题,交流和分享理论学习、方法习得和专题研讨过程中产生或发现的,课程视域中有关教师角色定位的认识、疑难、困惑等问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