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思路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历史课程缺乏独立的“历史课程论”。探讨历史课程设计的理论,有助于推动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历史课程开发设计的基本思路要围绕历史课程的目标、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如何呈现历史课程内容、如何确定这些目标能够实现,等四个方面,将课程设计与未来课程的操作实施相结合,创设出适合国情的历史课程设计模式。
[关键词]历史课程,历史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C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3-0005-06
目前历史课程的设计,基本还处于学习和消化教育学有关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阶段。这样的历史课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课程,因为只有“历史教学论”,而无独立的“历史课程论”就不可能形成历史课程的理论。历史课程没有自己的理论指导,仅仅依靠“教学”层面的改革,成效极其有限。深入探讨历史课程理论的建设,尤其是关注历史课程设计的理论研究,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历史课程必须从源头做起,深刻反思历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合国情的发设计模式与方法。
所谓课程设计,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在某种程度上,课程设计也是课程开发。显然,这与很多人理解的,制定出课程标准,再据此开发教科书、开发课堂教学的观念并不相同。
课程开发理论主要推崇两类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由于各种模式均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课程设计不可能采用单一的设计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的历史课程设计应以泰勒原理为基础,结合过程模式的优点,兼顾其他课程设计理论,如:情境模式、实践折中模式、批判模式等长处,综合考虑影响课程设计的各种因素,才能够较好地开发出适合国情的,同时又有利于课程改革发展的历史课程。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最基本理论。泰勒(Ralph W.Tylcr)的经典之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任何组织要想开发设计某一课程,均无法避开泰勒原理的影响。
根据泰勒理论,设计历史课程首先要解决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历史课程的价值、历史课程的基本目标、历史课程的基本结构、历史学科内容的选择等问题。而历史教学设计是进入课程实施领域后的具体设计,属于历史教学论探讨的内容,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历史课程开发设计的程序与解决的基本问题应该是:第一,历史课程的目标;第二,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第三,如何有效地呈现历史课程内容;第四,如何确定这些目标能够实现。限于篇幅,本文拟从上述四个方面谈历史课程开发设计的思路框架,不足之处,欢迎方家斧正。
一、历史课程教育目标的确定
为什么学习历史?透过历史学生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课程对孩子们的未来生活到底能产生哪些影响?这些是开发设计历史课程时首先要想到的。因为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课程的灵魂,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开发能否顺利进行。均取决于拟定的课程目标是否准确。
历史课程改革已经推行7年,高中历史课改试验也有3年多了。反思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到底有哪些实现了?课程改革之前的种种弊端又有哪些得到了改善?客观地说,历史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并不大。
打开历史课程标准,映入眼帘的课程目标内容不可谓不激动人心,但为什么实施效果不佳呢? 拟定课程教育目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考虑诸多因素。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目标的来源与设计必须从学习者本身、社会生活、学科三方面人手,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显然,我们的历史课程目标在最初设计时,没有认真思考我国的中学生特点、我国的社会需求与历史学科的发展这些因素。如果考虑过,这些因素在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中应该有具体体现。
现行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与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把历史课程视为进行公民素养教育的基干课程,这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向。遗憾的是,我们的历史课程在拟定课程目标时仅仅满足于此,忽视了对这些目标具体内容的界定,忽视了怎样具体实施操作,以实现这些宏观目标。 笔者认为,历史课程要保证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就应该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围绕公民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具体地规定历史课程应实现的目标内容。
关于公民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与内容,在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我们很难找到具体、明确的解释。什么是历史教育中的公民素质?它与公民课程所提到的公民素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历史课堂中的人文素养与语文、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有什么区别?现行课程标准似乎将公民素养等同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实际上是一个误解。对历史教育目标著述较多的赵亚夫和齐健两位学者,在他们的《历史教育价值论》中,从公民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世俗教育,等多方面。洋洋洒洒地阐述了几十万字,似乎历史教育的价值包罗万象。但是,什么是历史的人文教育、历史的公民教育?它与历史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世俗教育有何区别与联系?在这一论著中并不能得到明确的答案。此书混淆了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语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学科教育的区别。
历史教育不是“万金油”。历史课堂的公民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应该关注什么?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分析,哪些才是历史课堂公民与人文素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呢?从中国社会发展要求来看,要求公民具备怎样的历史素质?以学习者特点而言,公民素养与人文素养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分成几个阶段?在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目标?等等,这些是设计历史课程目标时首先应该想到的。
第二,课程目标的设计要与最终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
课程目标最终要实现在学习者身上。所以,拟定课程目标不能只关注社会需求,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对学生的研究”是课程开发设计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尺度。历史课程改革实施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以及怎样在教学中实现教育目标。例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