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作品”理念和语文教学评价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语文课程作品指语文教育专家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精心设计、反复打造,蕴涵其教育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典型例案的总称。它包括语文课案作品、课堂作品和课感作品。语文课程作品是语文教育专家课程体系的主观具体呈现和展示。戏剧家通过戏剧作品展示本人的戏剧创作实绩、戏剧艺术造诣和创作水平,小说家通过小说作品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语文教育专家则通过课程作品展示和反映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风格。研究语文课程作品的理念及其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对于贯彻和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建构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需要的语文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就语文“课程作品”理念和教师教学评价管窥蠡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语文课程作品理念探析
(一)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教育背景
语文课程作品的产生具有长期的教学改革背景。20世纪中后期,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辉煌时期,涌现了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等一大批语文教学改革家。具体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世纪末期,“我国的语文教育大致经历了‘反思——改革——繁荣’三个阶段。其繁荣的标志就是形成了诸多的教学流派,呈现语文教学改革百家争鸣的局面,提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①。各个流派的专家通过精心设计的典型课例,展示教学风格,宣传自己的教育新理念。语文课程作品就在这种教学改革背景下诞生了。
(二)语文课程作品蕴涵了施教者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
语文课程作品是教育专家长期教学改革实践的产物。他们从对教育弊端的反思中悟出教学改革的方向,产生教学改革的动力和行动。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产生教育理念和独特风格,进而凝练出课程作品。宁鸿彬在谈到《故乡》教学感受时说:“我教《故乡》20多年,直到退休前才感到满意”。宁鸿彬退休前十多年正是他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旺季”。因此可以说,课程作品《故乡》,是宁鸿彬长期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晶,蕴涵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②
语文课程作品蕴涵了施教者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作为语文教育专家,可能进行无数次的教学活动和观摩课、示范课,真正属于课程作品的并不多。判断课程作品的标准,一是考察施教者是否具有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背景之外,再者就是是否真正体现了他的独特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如著名教育家于漪从事语文教学五十年,作课无数,《于漪文集》收录了大量教案和教学感受文章,在第三卷收录6篇阅读教学实录,可谓“千锤百炼”之举,然而用上述标准来衡量,《春》、《晋祠》勘为典型的课程作品。《春》体现了她一贯倡导的“声情并茂”、“熏陶感染塑心灵”的独特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晋祠》蕴涵了于漪“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做学生脑力劳动辅导员”和“立体化”的教学理念。其他如宁鸿彬《分马》,钱梦龙《孔乙己》,魏书生《得道者多助》等。
(三)语文课程作品要素分析
语文课程作品是语文教育改革者精心建构的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课程体系的具体展示。它包括语文课案作品、语文课堂作品和语文课感作品。从课程体系的角度看,它们构成了课程作品有机整体,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如两根红线贯穿始终。就课程作品中三方面要素关系看,课案作品是专家课前设计的具体呈现,是课堂作品的基础,课堂作品是专家教学过程的具体呈现,是课程作品的主题部分,课感作品则是专家课后反思结果的具体呈现,反映了教育专家对课案作品的反思和再认识。
语文课堂作品是语文课程作品的核心。语文课程作品三要素构成了课程作品的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存,又彼此区别,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个有机整体中,课案作品、课堂作品、课感作品的逻辑顺序不可颠倒。在三者中,课堂作品是主要方面,是课程作品的核心。这是由课堂作品的功能和特性决定的。首先,课堂作品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融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导和教学内容为一炉的有机整体,同时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课堂作品承载着检验课案作品和为课感作品提供论据的功能。课案作品是否适合于课堂教学,必须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课堂作品的形成过程也是对课案作品不断补充、优化的过程。课感作品是作者对课堂作品反思的结果,课感作品的形成过程必然把课堂作品作为主要的论证对象。第三,课堂作品蕴涵着比课案作品、课感作品更丰富的教育理念,它更充分显示教育专家的教学个性。第四,课堂作品与两者相比,有着直观、可操作特点,有着示范、借鉴和启迪的功能。
语文课案作品是课堂作品形成的基础。在课程作品这个系统工程中,课案作品承担着课堂作品所必需的前期预备工作。教育专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反复“打造”课堂作品的过程,其前期工作就是反思课堂教学,修改教学方案。因此,课堂作品形成的过程就是:
由上图可知,由课堂教学优化为课堂作品的过程,首先是从课案开始的,课案作品是课堂作品形成的基础。
语文课感作品是课堂作品的理性阐释。语文课感作品是对课堂作品的反思。这种反思的过程就是对课堂作品的理性分析和阐释。从课程作品的组成体系看,课感作品的反思主要是教育专家对课堂作品的反思,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建构者直接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另一个方面是建构者吸纳别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此外还包括建构者吸收、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语文教育专家多以课后感的方式,阐释课堂作品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其反思的结果就是他的课感作品,它为进一步优化课案作品,进而促进课堂作品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四)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理论依据
第一,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结构理论依据。曾祥芹认为。“现代科学的各个门类都可以构成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三个层次”。③就课程内涵而言,目前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并列的概念,前者指教学内容,后者指教学方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涵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果采取第二种观点,课程的三个层次为:课程论——课程教学棗课程作品。课程作品应属于“工程科学”的范畴。该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足。
第二,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哲学理论依据。从哲学辨证的角度分析,课程论属于应用理论学科,课程论所研究的基本理论对于课程教学、课程作品具有指导作用,课程教学对课程理论具有检验功能,课程作品是在课程理论指导下课程教学的结晶。它彰显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对于教学实践具有借鉴和启迪价值。如果只重视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而忽略作为教学改革成果结晶的课程作品研究,对于课程研究的极终目的来说,是本末倒置。因此,重视课程作品研究,就是抓住了课程研究的主要矛盾。
第三,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心理学依据。语文教育专家的“角色意识”是语文课程作品建构的心理学依据。韩雪屏认为,“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必将成为未来教师的重要角色之一”。“教师应及早地、自觉地投身于教育科学的研究中去,不仅做教育实践家,而且要成为一个教育理论家。”④作为已经硕果累累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他的角色意识与一般教师自然有所不同。他们的角色意识就是充任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和指导者。语文教育专家的这种角色意识促使他们打造更多的“课程作品”,并且靠它们影响和指导广大教师的教研和教改活动。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语文教育改革家的课程作品对广大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活动中的影响就充分证明这一点。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