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转型升级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中小学数学教育师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对现阶段课程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提出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数学;高师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构
1. 引 言
传统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建立在课程与教学论下的学科教育,采用大教育的理论与框架,与数学学科相结合,在课程论、教学论和实践教学上都有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独到见解. 在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运动开始,大多数高师院校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都根据新课程改革内容进行了修订,以满足师范生培训的需求. 但是由于当时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所以课程变动幅度较小,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已基本告一段落,课程标准与教材都已确定,关于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认识也趋于成熟,“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有必要进行再次整合升级,以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师范生市场需求.
2. 现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存在的问题
(1)体系封闭、内容陈旧
新课程改革后,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发生重大改变,虽然现有课程已经作出了改进,但依然因袭传统教育学框架,保持着以普通教育学理论加数学例子呈现内容的模式,对于新课程改革只作出了整体的描述,而没有深入讨论. 学生只知道课程改革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改,“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学生毕业后不懂课标、不懂教材,对数学教学只停留在经验层面,没能上升到智慧层面.
(2)脱离教材和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材编写方式由原来的直线式变为螺旋上升式,相对应的,知识结构重新进行了调整.
(3)数学学科特色仍需加强
虽然原有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包含了数学学科内容,但基本上都是在课程与教学论理论中寻找和数学学科相关度较高的部分,造成了所有理科的学科教学论区别不大,没有真正的把理论融入数学教学课堂之中. 数学学科特有的课堂结构和课程结构无法在已有的课程中呈现出来.
综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有必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
3.新“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设计
(1)课程定位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以往认为其价值取向有两种:一种偏重理论,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素养. 另一种偏重实践,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训练好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学实践技能. 然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学术性的混合特征,在设计上必须统筹兼顾.
(2)课程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所具有的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学术性,其总体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数学教学教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向,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能够熟练的使用教材并根据需要对其他教学资料进行整合利用;具备初步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实践操作和教学研究的基础;具有反思意识,能够熟练的应用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技能;具有独立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线适用,落地生根”的反思型教育研究工作者.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由以往的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数学教学实践变为数学教育理论、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学数学教材研究、数学教育实践四个部分.
数学教育理论部分增加教学反思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的方法,并且能够熟练应用;能够通过反思,在没有他人指导的情形下发现并改正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不断进步. 也能够在反思中提出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 最终把学生打造成反思型实践者.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分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解读和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两个部分. 经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小学数学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清楚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掌握课标要求和考试要求,会计算不同章节知识的难度系数,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
中学数学教材研究分为初、高中两个部分,共涉及人教A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个版本.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有详细的认知,学会教材比对的方法,能够独立的对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章节进行比对,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识体系、设计方法,各个章节的例题、习题、定理、定义、引入等有清晰的认识.
数学教育实践按课程内容和课堂内容区分. 学生能够针对数学课程内容,讲好算数、代数、几何、平面三角、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课程,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讲好定理引入与证明、性质应用于证明、知识应用于提升、实践课、习题课、复习课六种课程.
(4)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采用讲授法教学,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很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缺乏实践和科研,无法完成从“教书匠”到“反思型教师”的转变,更无法成为“终身学习的教育家”.
新“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采用以学促研,以研带学的教学方法. 以学促研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材对比研究的方法,独立完成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对研究,撰写论文. 以研促学是指学生撰写教材比对的论文,发现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认识同一知识的不同呈现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薄弱点,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实践证明,从事过教材比对研究的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迅速的从学生角色转变成教师角色,有助于学生实践发展,最终成为“反思型教育研究工作者”.
毋庸置疑,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适应师范生就业市场是课程改革的直接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推出经过实践检验的课程建设模式,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市场市场竞争力,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免费师范生的冲击下寻找生存空间. 当然,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管理与领导、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要素配置及评估、课程的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环境等,因此,“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还需要不断有效地吸收各个学科的改革成果,不断的融合和提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