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码头历史篇一: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为了适应水陆运输的需要,乾隆时期汉口的码头逐渐建立, 后来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继汉口通商后,码头林立,各种帮派也随之建立,码头成为兴盛一时的主要货物和人员的集中地。除了保留初建时的货物运输等需要,码头的客运量逐渐增大,而搬货卸货产生的劳动号子更是层出不穷。同时,作为“火炉”的武汉,人们纳凉的首选地便是这依托长江水的码头边,万家灯火为码头这粗犷的轮廓增添一份细腻。这样,码头文化便在这亦商亦娱的功能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随着城那市化的发展,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必为这九省通衢的武汉更增添一份活力。

关键词:码头 码头文化 长江

(一) 汉水改道与汉口镇

明朝中叶以前,武汉一直都是武昌、汉阳的地理位置的统称。 那时候,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车船林立,人潮拥挤的汉口只是一个四周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地。每每到洪水暴发的季节,犹如一片汪洋,看不见陆地,而到了洪水退潮的季节,更是野草丛生。这样的蛮荒之地怎么会是现在的汉口?这一切,都要感谢“汉水改道”。 汉水发源于山西宁强县大巴山系,自西北向南流入湖北,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如此,就可以理解在洪水时期,犹如一片汪洋的原因了。大概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70),汉水的下游连年大水,堤防总是决口,而这就使汉水下游的水文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他入江口淤塞,形成了一个主河道入江口,汉水流至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间集中水流,径直而下,经过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形成今天的景观。

“汉水改道”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飘忽不定的历史。新的水口的南岸仍称之为汉阳,而北岸,后则成立为汉口镇。新的水口两岸地域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再建立坚固的堤坝,很快便成为“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

(二)近代港口和码头

明确记载的民船码头是在乾隆元年(1736),天宝码头。从此以后,在汉江沿岸的硚口到龙王庙一带,人们陆陆续续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码头,像杨家河、老水港、彭家巷、小硚口、五显庙、大王庙、龙王庙等,多达20多处。但是,这些码头都是根据自然坡岸而建,设备非常简陋,如缆桩,跳板都是直接取材,少有坚固加工,安全性也小。值得欣慰的是,伴随着轮船事业的兴起,受长江水位变化大,风浪大的影响,轮船码头也出现在世人眼前。

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汉口建立了宝顺栈五码头-----第一座洋行码头。 1871年,即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的第三年,在汉口经营砖茶的俄国茶商在汉口专

门建立顺丰茶砖栈码头,即汉口第一个工厂专用码头。1897年,汉口马家墩建立了第一座民族工业专用码头----燮昌火柴厂码头。这些近代船码头,和汉水、长江原有的自然坡岸码头相比,码头泵船的设置,不仅扩大了码头的规模,而且使逐渐都具有了客货两用的性能。

同时,近代的库场也随之兴起。由于轮船相比之前民船落后的技术,载重量大,一座轮船所载的货物可以满足十几家甚至是几十家的货主的需求,要加快轮船的周转速度,就必须要有周转的设备,而库场便是随着轮运业的兴起而发展的,反之又为轮运业创造了更大的商机。

和库场一样,栈房也是伴随着轮运业的发展而兴起发展的。最早在汉口设置栈房的人是英国人韦伯,时间是1861年,但是这只是韦伯从居民手中租到一处栈房。第一个在汉口自主修筑栈房的是美商,金能亨。他将他所属的金利源仓栈设于长江各口,并给出“十日之内,不计栈租”的优惠条件。

后来,中国航业公司招商局在汉口设栈,1899年俄商在今合作路、洞庭街口新建了新泰栈,一时之间,轮运业风生水起。 这些修建的码头、库场和栈房的设置,以及一些港埠设施,促进了码头的发展,推动了汉口镇的兴繁,同时也构成了近代汉口港鲜明的特色。

(三)汉口码头于秘密社会

码头与秘密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说到近代城市的秘密社会,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旧中国上海滩上的青洪帮。而武汉实际上也是一个秘密社会聚集地,比如著名的天地会。

汉口开埠以后,随着租借的建立和长江近代轮运的日益发展,长江沿岸相继拓建了一批近代轮运码头,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类码头发展到14个,其中8个在租界内,6个在于租界相连的江边。由外国洋行经营的洋码头,也占据着重要部分。

码头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近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这个近代大都会带来严重的治安问题。而这个与码头施行的“把头(头佬)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由于各码头对装卸工的需求时多时少,招聘装卸工常常因外商对武汉劳工市场的种种隔膜而难以措手。外商为经营方便起见,一般通过包工头来招揽码头工人。这些包工头居中收费“引荐费”,无本起家,形成附着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一种次生型雇工制,这就是“把头制”。而这种“把头制”下的封建把头,自然会进行层层剥削工人。

第一, 出卖“空扁担”。随着码头业务的发展,更需要更多的人手,把头门就大肆卖出“空扁担”(即码头工作权)。这样的话,以码头“肥瘦”(活路多少)为标准,标出价格,卖出。买的人再次出卖,层层叠叠,剥削系统慢慢成熟。 第二, “吃空名”,所谓的“批股”。跟股份制类似的,根据头佬的权势大小承认他们在码头上拥有若干名额分账的权利,每个人分得不等的空名字。而这种情况下,造成实际参加劳动的人远远低于分账的情景。

第三, “雇三筹”。那时候,那些没有“法定”的工作权,且没有固定的劳动场所的劳动工人便是散筹工人,俗称“满天飞”。就相当于现在的兼职,没有合同的,再加上,每个把头和包头工再剥削一点,可想而知散筹工人得到的工资少之又少。

在这种“把头制”下,码头头佬与地皮流氓、帮会势力相互勾结,分块割据,把头之间的利益冲突自然而然成为了各个帮派之间的斗争,地方当局根本无法管理。于是便出现了“打码头”。“打码头”事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头与把头之间的争斗,而另外一种则是帮会与帮会之间的群体事件。

近代武汉,码头时秘密社会势力景象登台演出各种黑剧目的大舞台。大码头上各帮派的冲突、残杀,是武汉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都市衍生出的变态,这种现象可以说不是什么好的现象,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但是却成为那些年代码头上的标志性事件,成为码头文化不可抹去的历史。

(四)码头的延伸

码头运作产生的附属产物一方面是这码头号子,另一方面则是这游泳纳凉功能。劳动号子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陌生,而码头号子却是国家的文化遗产。码头号子以人力搬运的号子为主流,根据搬运方式的不同,分为肩运和扛运两大类。

肩运类的号子又分为搭肩号子、肩运号子和堆装号子;扛运类的号子可以分为扛棒号子、单抬号子和扁担号子三种。人民音乐家聂耳所创作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中脍炙人口的《码头工人歌》,就是码头号子的结晶。过了一闪又一山,层层步步很艰难;汉阳有个鹦鹉洲,日晒黄金夜晒银......”“哎!搬哪!搬哪!唉咿哟喂嗬......”这些充满斗劲,高亢激昂的汉口码头号子,是武汉市首批市级非遗项目之一。作为汉口码头号子的传承人之一的熊建生曾说过,如果没有人继承下去,这也许会成为“绝唱”。

长江边新建的江滩就是延续了码头的纳凉功能。码头作为客运工具的时候,一些等待船只的时候,在长江边上席地而坐,本身武汉就是“火炉”,夏天的温度极高,普通人可以在家里呆着,但是作为商人,特别是船商,一年四季就就需要与船为伍,炎炎夏日,也得进出货物。随着轮运业的兴盛,码头边上的空地上边出现了小商贩,有卖水果的,茶水的,这样一来,本身在水边,湿度也相对马路大,添上商贩,这白天商人可以说是比之前好过得多。渐渐的,商贩多了,晚上来此地玩水,纳凉的人也越来越多,一时之间,码头边上也繁兴起来。大人带着小孩散步,游泳的处处可见,而也是这样,码头更是越来越为人们所知。

码头从兴起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我们也看到,码头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它的商业化,它的娱乐性,慢慢地在融合升华。只是渐渐的,城市化脚步加快,科技的发展足以让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享受纳凉的舒适感,更多的交通工具也代替了码头的一些功能。或许,只有码头商人,码头工人才对码头有着依恋之情。但是汉口的发展,武汉的发展,码头何时邀过功?就算被人们遗忘,它仍然在不停地运作。在面对码头工人的时候,与他们交谈时,谈起码头,他们脸上泛起的的一种亲切感。多少年与码头作伴,与船与这不竭的长江水为伴,他们见证着码头,而码头也一点点地充实着他们的记忆。俗语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长江与汉水会和的时候,当“汉水改道”的时候,当汉口镇从蛮荒之地蜕变而出的时候,谁会想到如今的繁华与兴盛。就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一般,武汉也不能没有这些码头,不能没有码头文化。让码头文化和城市化一起走,去填补那些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空白历史,让这个城市更加完整,更加美丽和谐。

码头历史篇二:大连港的历史与现状

大连港的历史与现状

大连港是世界重要的港口之一,它位于西北太平洋的中枢,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同时是中转远东、南亚、北美、欧洲货物最便捷的港口。大连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湾,它位于我国辽宁省辽东半岛的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与东北经济区陆路相连,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东北区连接山东半岛、华东华南水陆联运的枢纽港,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进出口门户,同时还是环渤海沿岸和辽东半岛沿海港口通往国外的最近点和欧亚大陆桥运输的重要结点。所以,大连港被国家定为发展中的国际深水中转港。

大连港自然条件优越。由于湾口有三山岛环列,湾接湾、港接港,湾湾通泊、港港毗连,无大的河流注入,风平浪静,港阔水深,终年不淤不冻,是天然的海湾型良港。大连港以东北三省和内蒙东部广大地区为经济腹地,其腹地面积广大,综合集疏运能力强。腹地内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雄厚,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形成工业、林业、粮食、畜牧业和外贸出口基地。由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五种运输方式组成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腹地内城市密集,基础设施齐备,科技教育发达,不仅在全国经济区域分工中占重要地位,也是港口赖以发展的货流发生地和消化地。港口所在的大连市是我国开放早、基础好的沿海港口城市,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可供选择的优良港址多处,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依托条件。

大连地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被作为囤粮集军、沿海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后,1857年,英法侵占大连湾,称之为“阿沙港”,后又改为“维多利亚港”。1878年,满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于柳树屯筑炮台、设栈桥,称附近一带为大连港。大连港由自然港变为近代人工商港始于19世纪末。189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强租旅大25年租,于是沙俄开始兴建港口。1902年大连商港开始投入使用,1903年完成第一期筑港计划,从而把辽东半岛从水陆与沿海各港口,从陆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及海参威等联系在一起,大连港成为沟通欧亚两洲海陆交通枢纽和远东贸易大港。在商港的带动下,大连城市也迅速发展。1905年,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后,日本占领了大连港,开始修建港口。到1939年,大连港基本建成,总共完成了四个突堤码头和甘井子煤码头,寺儿沟危险品码头,以及黑嘴子码头的①

②①②《大连港的今天和明天》,作者王殿东 《大连港港口布局评价》,作者许振文,载于《长春师院学报》,1995年第一期。

建设,使大连港成为远东最大的自由贸易港。1945年解放以后,苏美英三国首脑秘密签订的《雅尔塔协定》接管了大连港。其后,蒋介石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关于大连协定之议定书》,将大连港无偿租与苏方30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12月出访苏联。其目的:一是寻求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新中国建设的支持;二是谋求废除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的旧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950年1月,周恩来赴苏联谈判具体事宜,其中就包括一揽子解决大连港问题。双方商定,从1951年1月1日开始,中国正式收回大连港。③大连港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9年吞吐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大连港进行了一系列扩建和改造,先后恢复了黑嘴子二码头和香炉焦码头。60年代为适应大庆原油出口需要,先后两次对寺儿沟油运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完善,1976年建成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原油出口码头。1978年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快了港口改建与建设的步伐,“六五”期间对老港区各种设施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沿海港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大连港是我国北方主要海港之一,在我国港口中具有重要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国内外贸易的需要,大连港许多国家缔结了友好港口关系,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化已是航运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大连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政企合一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港口的改革和发展。1982年,大连港在全国沿海港口中率先进行了政企分开的改革试点,分别成立了交通部大连港口管理局和交通部大连港装卸联合公司,为日后全国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八五”期港口完成主要工程项目有:(1)大窑湾一期工程前四个泊位于1992年12月竣工,新增生产能力260万吨/年;(2)大窑湾铁路工程于1995年 12月具备通车条件,新铺铁路12.9公里;(3)新港出口成品油码头工程于1995年10月完工并通过局内验收,新增生产能 力397.7万吨/年;(4)客/车滚装运愉泊位于1993年12月竣工,新增生产能力125万人次/10万辆车次/年;(5)燃供基地于1994年12月竣工,新建泊位一个,长218;

(6)大窑湾一期工程后六个泊位,八五期间完成了二个泊位的水工建筑。

2001年,国务院决定实行政企分开、港口放地方的管理体制改革。此次大连港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大连港下放大连市管理,实行政企分开。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和发展大型国有骨干企业。组建港口管理局,承担市交通口岸局转划的港口管理职能和大连③

①①②《大连港今昔》,作者赵毅、张杨,载于《兰台世界》,2003年9月。 《大连港港口布局评价》,作者许振文,载于《长春师院学报》,1995年第一期。

②《大连港》,载于《中国港口》,1996年第2期。

港务局移交的港政管理职能;组建大连港集团和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为大连市直属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

2003年 10月 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将老工业基地发展成新型的产业基地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区域的宏伟目标。为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度,中央提出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的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这是大连难得的机遇,如何把握好机遇,制定出适合大连港的发展战略,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大连港作为东北亚航运中心重要的支撑,必须对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六大中心”的集疏运功能日趋完善,即国际油品及液体化工品转运中心;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粮食转运中心;汽车和客货滚装运输中心;钢铁、煤炭等杂货转运中心;矿石转运中心。同时还拥有三大运输基地:即进口煤基地、散水泥基地、散矿物和钢铁运输基地。物流网络布局趋于合理,运作高效畅通的高速公路集疏运网络系统,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港口物流运作快捷高效,航运中心初具规模。我们要充分利用大连港现有的这些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实施港口超前发展战略,使港口经济主动应对各种转变。完善港口航运发展政策、临港产业、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为了适应船舶大型化、专业化、规模化趋势,大连港必须加紧发展的步伐,应对这些发展变化,满足国际经济的发展需求。

2007年 8月20日,大窑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对海关监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智能化,减少了时间的浪费,节省了货主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港口的竞争力;出口集运、进口分拨、生产配送、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管理等功能性业务付诸实践。大窑湾保税港区是我国目前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它的保税港区政策效应正在快速放大,再加上其所属的东北腹地资源优势,使大窑湾保税港区作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地位日益凸显。大连港从传统装卸港向现代物流港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造全程物流链:整合水路、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根据货主的需求,提供全程打包的物流服务。在航运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大连航运交易市场在国内首创“一站式”服务和“一网式”交易模式,成为国内功能最全、集约化程度最高、设施最完善的航运交易市场之一。

大连港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从 2010年到 2020年,将大连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③

④③④①《大连港体制改革乘风破浪》,载于《水路运输文摘》,2003年6月。 《大连港发展战略模式初探》,作者徐宁、刘伟、张学坤,载于《世界海运》,2007年6月。 ①《发挥大连港的核心功能作用加速推进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载于《中国总会计师》,2004年06期。

心的国际枢纽港之一。到 2020年,大连港口拟实现总吞吐量 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2000万标箱,集装箱远洋主干线达 35条左右。届时,大连将成为东北亚外贸运输与国际物流集散和中转的枢纽城市之一;与之配套,大连将建成几个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和交易量的国际著名交易市场,建成几个能提供大量集装箱生成量的世界级制造中心,吸引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在大连设立区域总部,建成智能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成为国内外航运、贸易与人才的中心市场。随着大连港与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大见成效,大连完全有希望与釜山、天津、青岛等国内外著名港城一起列入“ 第一方阵”,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城以港兴,港以城兴,这是国内外港城关系的一般规律。大连港与大连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大连港作为我国北方的大港要发挥其作用,向国际大港冲刺。今后大连港的发展继续以改革开放为主,合理利用港口资源,对港口进行规划,使其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大连港建成为区域性国际枢纽港,主要经营大型专业化码头和集装箱,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国际化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多元化投资,努力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集团体制、机制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港口。同时要提升港口功能,以信息化带动港口管理的现代化,以促进物流业和临港产业的发展带动港口功能的拓展,努力实现由传统的装卸港向现代化物流港转变,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资本运营效益最大化,最终把大连港建成“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国际大港”。 ②

大连港规划通过国家批复 2020年TEU吞吐1700万

2008-08-05 21:04:04

天健网消息(记者 韩晓菲)记者从市港口口岸局获悉,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规划--《大连港总体规划》日前正式获得了国家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为依法建设港口提供了依据。。其中规划大连港吞吐量到2010年、2020年将分别达到2.5亿吨和3.9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800万TEU和1700万TEU。 ②《大连港:加速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作者李恒兴,载于《港口经济》,2008年3月。

图为大连市港口布局规划。

据介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强力推动下,从2003年至今,历经5年时间,《大连港总体规划》于2008年7月15日正式获得国家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大连港总体规划》是大连市港口又好又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实施港口发展宏观调控和岸线资源整合的重要依据。《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港口核心功能的规划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必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港航立市”战略实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做好《规划》的宣传工作,现从规划的重要意义、规划的创新特点、规划的核心内容、规划的依法实施等四个方面解读规划。

在《大连港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同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大连市港口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从2003年到2008年,经过五年的建设,全市新增港口泊位56个,生产性泊位总数达到194个,港口通过能力达到2亿吨,比2003年提升2.5倍,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30万TEU。五年来,“一岛三湾”核心港区建设深度开发如火如荼,长兴岛新港区建设初见成效,以大窑湾二期、大窑湾三期、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汽车码头、长兴岛多用途泊位等一大批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陆续投入运营为标志,港口在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要求方面迈出了更大的一步。随着金窑复线铁路建成通车,长兴岛铁路工程、大连湾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大窑湾集装箱中心场站工程等铁路集疏运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使大连港口的辐射能力大大提高,口岸功能进一步延伸。

码头历史篇三:上海港口历史研究

《上海港口历史研究》

第五部分、上海在中国的角色地位分析

第一章、上海在中国的角色地位

一、中央政府的开放政策

九十年代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产生了上海奇迹。上海机场、深水港、基础设施、F1赛车、大项目的投入等, 五一不显示上海的世界级影响。

二、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

四、上海是当然的中国经济首都

第二章、上海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大国,必然有多个中心城市,上海是其中之一,很有可能上海经济第一龙头、北京是行政龙头、广州是第二经济龙头。但以上经济龙头在短时间内都要逊色于香港,或者说上海的角色与竞争对手最大的是香港。

第三章、上海的真实实力

一、上海和国内城市的真实实力比较

(

从国内城市的能力比较看,上海的城市能力其实不强,更不具备时下做领袖、领头羊的气质和能力.

上海能力领导国内尚差很远,上海不够的城市能力——岂止几年可炼成?

二、上海和国际城市的真实实力比较

(

从国际的视野看上海,上海的城市能力远远不够、级别尚未开始

详见附件2:《长江三角洲发展与竞争态势研究分析报告》

报告二《上海洋山港产业态势研究分析报告》

序、世界港口综合分析

第一章、世界港口发展历程

港口作为人类历史最古老运输途径之一,到今天科技发达时代,反而成为全球大宗货物的主要远程运输模式尤其是洲际运输的主要方式,这得自于海洋内河运输的大容量低成本性。

第二章、世界港口业务经营分类

第二部分、世界港口集装箱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章、世界港口集装箱产业发展历程

人类进入大工业化时代,大生产生成的大量工业制成品必须以大运量、便捷高效的运输方式来完成,集装箱运输方式由此而

码头历史

产生。

集装箱运输相比于传统运输方式的便捷高效特点,因此集装箱运输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运输史上一次巨大的革命和飞跃。

国际航运的模式由此进入到集装箱运输、干散货运输的并行时代。

而由于原材料干散货运输的相对较低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效益,各国都把发展集装箱运输作为现代港口的主要业务目的.这造成了港口集装箱业务的更激烈竞争.

第二章、世界港口集装箱业务发展态势分析

一、上世纪90年代末五年世界港口集装箱业务态势分析

(一)、2001单位:TEU

相关热词搜索:码头 历史 阳朔码头历史 大连渔人码头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