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黄岩历史篇一:黄岩是什么

在记忆中的脑海中回荡黄岩,曾经与友人一起溯澄江而上,宁静的江两岸挂满技头的淡绿色柑橘果球,掩映在万顷碧波中,随着秋风渐进,这柑橘果球越发变得丰满、成熟,最后发育成金黄色的柑橘果球沉甸甸地在技头垂挂下来,在农家女小心翼翼的裁剪下,柑橘果球被一框框地装上汽车,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这得到很好地体现,在这个秋天里,生活因黄岩柑橘的而变得甜蜜。

黄岩因柑橘而闻名天下,据文献考证有着二千三百年的栽培历史,为世界柑橘始祖之一,在唐代便被列为贡品,现有180多个品种品系,有中国蜜橘之乡美誉。在隋唐时期因日本遣唐使的作用使黄岩柑橘种子传入日本。连远在欧洲的前苏联统帅斯大林也给予黄岩柑橘高度评价:黄岩蜜橘是橘中之王,黄岩柑橘中特色品种之一黄岩本地早,在流传很广的黄岩俗语就有记载:讲话馒头嫂,吃功本地早。可见黄岩本地早的魅力,黄岩柑橘又称黄岩蜜橘。

为了更好地发展黄岩柑橘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在黄岩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了与黄岩柑橘相关的浙江省柑橘研究所与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前身台州农业学校等科研院所,在黄岩柑橘主产地澄江街道建立了黄岩柑橘博览园、中国柑橘博物馆,吸引着海内外的宾客来黄岩品赏柑橘、了解柑橘、体验柑橘。特别是2010年10月22日的上海世博会台州友谊日黄岩柑橘博览园活动,其中有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展区总代表、副总代表、馆长、副馆长或主要工作人员约50名外宾,英语导游流利地向外宾讲解黄岩的柑橘文化,世界柑橘起源和传播等。最后,客人们还手提篮子在柑橘示范基地内亲身体验了柑橘采摘,玩得十分尽兴。黄岩人民再一次向世界很好地展示了黄岩柑橘园艺文化的精髓与风貌。黄岩璀璨的柑橘园艺栽培文化,无不得益于黄岩的土壤及勤劳聪慧的黄岩人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谓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当然也有人把黄岩工业形象贴切地比喻为台州的德国鲁尔。黄岩橘乡托起素负盛名的精细化工王国,以及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模具之乡。黄岩的工业起步于水果加工业,也就是离不开发达的柑橘加工业,较为出名的有黄罐集团等。

现如今当你无论站在黄岩江口开发区看排列整齐的精细化工企业,还是来到黄岩西城街道西城模具城,看星如密布的中小模具加工企业,你一定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农业是支柱产业,黄岩农业素有黄岩熟,台州足的誉称。农业以种植水稻、柑橘为主,模具产业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崛起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黄岩工业经济繁荣兴旺。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起步较早,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重要发源地之一,为全国第一个颁发了保护和规范股份制企业政府文件──《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县。

正因为有如此发达的工农业为基础,当时的中共台州地委、台州行署顺应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潮流,果断地进行行政中心南移在黄岩建立地级台州市下辖椒江、黄岩、路桥三区(县级)的构想。富饶的黄岩县现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黄岩建县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由临海析出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改永宁为黄岩,因黄岩圣堂乡黄岩溪溪潭中的大黄石而得名。

黄岩历史篇二:浙江台州历史文化与名胜的调查

浙江台州历史文化与名胜的调查

姓名:黄霞

学号:N3090810220

班级:09级城规2班

学院:生态与规划学院

摘要:

台州,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北邻宁波,南连温州。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自然风光雄奇秀丽、古朴庄严、玄远清幽,名山古刹时掩时映,碧海蓝天云卷云舒。以“佛、山、海、城、洞”五景最具特色,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长屿硐天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

关键词:台州,历史文化,古城,天台山,长于硐天

正文:

我认为首先作为一个人,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具有很深远的涵义。而家乡景点对家乡的旅游事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家乡景点的认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我们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城市规划师,我们除了要掌握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本领之外,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景点的深入了解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一个城市所需要体现给他人的不仅仅是经济,交通,教育等方面,历史所遗留给我们的也是很重要的财富。在暑假期间,我不时抽出一些时间来慢慢地深入地了解我的家乡--台州。我调查的范围基本在3个区,例如黄岩区,临海市等等。

台州以其自身的地理环境,人口数量,道路交通,经济发展达到现在的发展成就。又以现在的成就促进发展整个城市的综合发展。现下,我就自身所看到,所发现的地方,给出一些自己的认知与看法。

临海古长城(见图1,图2):

临海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古城墙沿江修筑而上,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北枕龙固,南接巾子。灵江汇永安、始丰之水绕城

而过。城倚山,山傍水,水抱城;山、水、城相融,独具特色。尤以北部最峻,倚山就势,曲折逶迤,犹如蛟龙飞舞,人称“江南八达岭”。两山相峙,两水相依,群城群塔,构成古城独特的风格。城内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很丰富。尤其是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巅,飞舞盘旋,敌台林立,雉堞连云,城楼高峙,与北京八达岭相较,称之为“江南八达岭”,并不过誉。更有其独特之处是,临海古城墙两侧,古木参天,常年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增添了一分灵秀,又称 “江南古长城”。 古长城的建造原因是因为为了抗击倭寇而建,每隔一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城台。在长城中端,还有一座“望天台”。古长城除了御敌的功能之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着灵江修筑,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城墙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为此,临海城墙在修筑设计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瓮城修作弧形,特别是把“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圆弧形(其余一方仍为方形),在全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目前所知尚属孤例。由于城墙的抗洪作用,在元朝灭掉南宋时,元帝曾下令拆毁江南所有古城墙,以利其铁骑长驱直入,而临海城墙却因其无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到了特旨免拆。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有“江南八达岭”之称的临海古城,在明代抗倭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会同台州知府谭纶改造了临海古城墙的结构,将其加高加厚,并创造性地修筑了十三座二层空心敌台,极大地增强了防守能力。戚家军以临海古城为据点,策应闽浙沿海守防,屡败倭寇九战九捷,洗雪国耻,扬眉吐气,大振国威。后来,由于北方长城防务的需要,朝廷特将戚继光、谭纶调到北京委以重任。戚继光在任蓟镇总兵时,将他在临海修筑城防的经验,运用到北方长城的增扩加强上。今存蓟镇、昌镇、宣府、大同、山西等镇的长城,都是按他的规划设计加以改进增筑加强过的。为了满足他改建北方长城的需要,特抽调了曾经参加改建临海城墙的三千“江东子弟兵”充任领工、监理和技术指导。现在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古北口、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雄姿,均是经戚继光改进之后所留下来的。可以说,临海古城墙堪称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史载,明朝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抗击倭寇九战九捷。期间,戚继光与知府谭纶整修临海古城墙,创造性地加盖了二层中空敌台、遗存之今,戚、谭随后奉调蓟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长城。他们抽调江南三千兵士,将其在临海筑城经验运用到明长城修建工程中。北国长城的空心敌台,

源自临海。南北长城在规格、形制、构造上,共同点颇多,实为北国长城之“师范”和“蓝本”,遂称江南长城。临海古城墙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

图1图2

桃渚古城:

桃渚古城由抗倭,天下奇观珊瑚岩,小雁荡武坑,海滨浴场等众多景观组成,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有200多个景点。宋代文天祥称为“海上仙子国”,清代冯庚雪赞为“风景直冠东南”。

桃渚军事古城是明代抗倭遗址,是当时浙东南沿海抗倭而设的41座卫所城之一,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抗倭古城。明洪武二十年,据《明实录--浙江上海卷》记载,由开国名将汤和、方明谦在桃渚港建筑军事城池抗击倭寇,选择桃渚港口岸下局山海崖之巅作为建城地址,属海门卫管辖的千户所,拥有1120名丁兵。后因其地“洋宽无依、潮汐冲击、势其孤危”,后勤保障跟不上,多次失守。于永乐十五年将所城迁入桃渚港中部的城煌山,明正统四年,大批倭寇侵入桃渚,烧杀掠夺,积骸如陵,流血成川,城野萧条,过者陨涕,后又失守。明正统七年,户部侍郎焦宏亲临前线,将所城迁入桃渚港的上游桃花渚亲自督造,改土城为中夯土外石基城,城基宽10米,高二丈一尺,周围二里七十步,城上设置12敌台,亦称烽燧,台上有楼,极其坚固。古城的东、南、西建有三座城门,城门外筑有瓮城,利用防守,便于杀敌。城内保存完整的古军事街巷格局,东门至西门的主街有5米宽、400米长似游龙形,互不望底。南门至衙门是官道,笔直通往,衙门的右侧是练兵的校场;左侧是休憩的花园;前面是穿城而过的化龙渠;后面是山脚通向东敌台的通信道。南北小巷各有五条,错齿交叉,互不直通。环内线一周是跑马道,有4米宽,用于运兵防御。城内有粮仓、校场、

军火库、大水池、40口古井;东门有关帝庙、西门有赵公殿、南门有文昌阁、后所山上有观音堂和妈祖庙、古街十字路口还有三圣殿,算得上是道教、佛教、儒教“三教”齐全了。古城发展到清代,非常繁华,建了很多清代古居和临街店铺,到现在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古居有13座。这座经受了近600年风雨的古代军事屏障,作为历史的见证,是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德育基地”和历史教科书。 我认为,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古迹,是历史所遗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保护起来。我去过桃渚古城,以我大脑中所残留的印象,我并没有去过所谓的抗倭古城,我当时去过的地方,只是一些旅游的什么度假村之类的,我觉得对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宣传不到位,导致人们所了解的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对于古迹的保护方面也是欠缺的。

长屿硐天:

长屿硐天,位于浙江台州湾南隅温岭市东北,坐落举世闻名的“石板之乡”长屿镇境内,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规模最大的人工开凿石硐。是南北朝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形成的石文化景观,历经1500余年,共凿出了28个硐群,1314个硐体。

长屿硐天风景区,系北雁荡山余脉,山峦海拔在150米左右,属低山丘陵。《太平县志(嘉庆)》载:“屿不甚大而最有名,并石苍、黄监或统称?长屿?。”长屿因风峦蜿蜒起伏,犹如海上一座狭长的岛屿而得名。风景区总面积为16.18平方公里,由八仙岩、双门硐、崇国寺和野山四大景区组成,其中八仙岩、双门硐以硐群景观为主。长屿硐群是自南北朝以来人工开采石板后留下来的景观,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位于观夕洞景区的岩洞音乐厅更显造化之神奇,勿用电声设备就具有立体声效。长屿硐天真可谓“人力无意夺天工”,而成为我国独有的风景。崇国寺和野山景区,则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崇国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距今已有1670多年的历史。景区内主要景点有双门洞、观夕洞、净明洞、石船溪、野人瀑、天然壁等。该景区以突出石文化而著称。双门洞位于独秀峰下、明朝进士长屿人李诗璲曰:“独秀峰下翠作堆,幽楼如入小蓬莱。山中瑶草无人识,洞里桃花空自开。”清朝长屿诗人亦有一首五言绝句:“深山不受暑,莫如双门洞。我来风相迎,我去风相送。”这二首诗是对双门洞的绝好写照。

天台山(见图3,图4):

历史上的天台山就是特指浙江天台山,其他的包括山东省日照市天台山,四川省

邛崃市天台山,河南省信阳市天台山和贵州省平坝县天台山。天台山是中国浙江省东部名山。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东北,海拔1098米公尺,由花岗岩构成。多悬岩、峭壁、瀑布,以石梁瀑布最有名。盛产杉木、柑橘、药材。570年南朝梁佛教高僧智顗在此建寺,创立佛教著名的天台宗。605年隋炀帝敕建国清寺,清雍正年间重修,为中国保存完好的著名寺院之一。

坐落于浙江省东中部的天台山,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绵亘浙江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著称,且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天台山自古闻名,王羲之、顾恺之、李白、苏东坡、陆游、徐霞客等人都在此留下足迹。天台山的景(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黄岩历史)点也各有特色,可概括为古、 清、奇、幽四个字。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胜三十景。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中描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三上天台山,写下二篇游记,并将《游天台山日记》赫然标于《徐霞客游记》篇首。清代著名学者潘耒在游览天台山后发出了浩叹:“吾足迹半天下,所见名山岳镇多矣,大率山自为格,不能变换。掩众美、罗诸长、出奇无穷、探索不尽者,其惟天台乎!……台山能有诸山之美, 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诸山可也,游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对天台山的自然景观作了高度的评价。

图3

图4

黄岩历史篇三:台州城市规划 (-2020年)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方案

1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1 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根据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和已编制的上级规划,确定台州市域范围2010年常住总人口为618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52%;2020年台州市域常住总人口为672万人,预计城镇化水平为67%。

1.2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2.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结构为“一个发展核、三条发展带”。

(1)“一个发展核”——指台州城市群,是台州城市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包括椒江、黄岩、路桥及温岭市区等重点发展城区;

(2)“三条发展带”——城镇群空间的联系轴

“北部城镇发展带”:以天台、三门为依托,形成沿上三高速、326省道、224省道的东西向北部城镇发展带;

“西部城镇发展带”:通过322省道,沿永安溪(椒江上游)河谷形成以仙居、临海为依托的西部城镇发展带,其中,临海是该发展带上的核心城市;

“东部沿海城镇发展带”:以规划台州沿海大通道和各港口为依托,以东部沿海产业带的建设为导向,形成南到玉环大麦屿港口、北到三门健跳港(含椒江大陈岛)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城镇密集发展带,这是台州市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

1.2.2 城镇体系职能及规模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职能划分:规划台州市域城镇体系职能分为五级,依次为市域中心、市域副中心、县(市)域中心、重点镇与一般建制镇。规划市域中心为台州市区;市域副中心为临海市区;县(市)域中心为温岭、玉环、天台、仙居及三门市区;另外还规划确定10个中心镇。 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划分:按各城镇的发展条件与职能,规划5级城镇(市)规模等级。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一个(台州市区);20-50万中等城市三个(临海市区、温岭市区、玉环县城);10-20万小城市五个(天台县城、仙居县城、三门县城、临海杜桥镇、温岭泽国镇);5-10万人口小城镇10个(金清镇、白水洋镇、大溪镇等);其它为人口在5万以下的小城镇。

1.3 城市群发展战略

为促进市域协调发展,将市域分为“台州城市群”、“西部城镇群”、“北部城镇群”及“沿海城镇发展带”,并确定台州市域城镇整体发展战略为:

以推动台州城市群发展为核心,近期重点完善区域交通设施,大力发展台州市市区,促进人口与产业的集中,并带动沿海城镇快速发展。西部、北部山区城镇则积极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依托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县城与中心镇,加快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形成经济活跃、结构合理、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台州市域城镇体系。

1.3.1 台州城市群

台州市区——温岭地域的城镇密集区,实行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加强台州市区与临海、温岭之间的交通联系。强化中心城市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发挥其对市域的辐射、带动及示范作用。同时积极推动农村迁村并点,引导产业与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主要中心镇集中。

1.3.2 北部城镇群

以北部城镇发展带为主要依托,规划三门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核、火电基地,使之成为全市能源生产基地;规划天台发展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宗教旅游区,另外,在经济发展的

同时,以两个县城区、中心镇为核心,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1.3.3 西部城镇群

依托西部城镇发展带,以山区特色资源的开发为重点,提高工业特色行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园区化水平、建立山区农林业生产基地和生态保护区,使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接近台州市平均水平。形成以临海市、仙居县城及官路和白水洋等中心镇为主要建设重点的西部城镇群。

1.3.4 沿海城镇群

空间形态上主要以沿海城镇发展带为主,依托沿海大通道和沿海港口的发展,规划以东部沿海产业带的形成来带动沿海城镇群的开发和建设。该城镇群北到三门健跳港能源基地、经椒北工业区、台州滨海工业区、温岭沿海工业区、到达南部玉环大麦屿港区,规划沿海城镇群是台州未来城镇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内容。

1.4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4.1 公路网规划

规划台州市域公路网按照主干公路网、联系公路网、基层公路网三个层次进行布局。

主干公路网。规划由高速公路构成,呈“三纵两横三连”格局,包括甬台温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诸永高速、上三高速、台缙高速及东延线、天(台)仙(居)高速、珠(岙)六(敖)高速及更(楼)浬(浦)高速等。

联系公路网。主要由国道及省道组成,起到联系市域内外、市域内各主要城镇的功能。规划有104国道,省道甬临线、天高线、临前线、大科线、岭三线、临石县、东仙线、仙清线、泽坎线、林石线等。

基层公路网。主要指县乡道路,起到沟通县(市、区)边界交通和各县(市、区)内部乡镇交通的作用,规划以三级、四级公路为主。

1.4.2 沿海港口规划

台州港功能定位为“浙江中部沿海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港,主要为台州对外贸易及大宗散货、集装箱货物运输服务,积极参与地区港口分工,为浙江中部、南部,浙赣铁路沿线省份以及华中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规划台州港由海门、健跳、大麦屿三个主要港区构成。规划以海门港区为中心,以大麦屿港区、健跳港区为两翼,辅以沿海其它小型港口,组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点线联结、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台州港。

头门岛具有良好的港口资源条件,应科学论证,认真规划,使之成为规划台州港的主要组成部分。

1.4.3 铁路规划

规划建设国家沿海铁路甬台温段、台金铁路。

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铁路是辽宁大连至广西北海的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甬台温铁路经王林、九峰山、螺洋至温岭,铁路客运站设在永宁江北(王林),铁路货运站设在路桥螺洋。规划在三门、临海市区东部设中间站,温岭潘郎东设客运中间站。

金台铁路。规划金台铁路自金温铁路石柱车站接出,穿大盘山经仙居、白水洋至临海,在台州市区北部(椒北)与甬台温铁路接轨。规划金台铁路向东延伸至头门岛港陆上基地。该线路使得台州地区可通过浙赣线沟通内陆腹地,同时也为赣东北、皖南等地进出口物资提供便捷通道。

规划温岭至玉环大麦屿建设铁路支线。

1.4.4 航空规划

规划台州新机场选址于金清镇东部滨海黄琅地段。目前已完成机场选址评估,规划为支线机场,按照4D级规划,4C级建设。规划期内应积极推动新机场建设,增加新航线,扩大航空

客运量与货运量。

2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2.1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巩固、提高浙江省沿海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使台州市在21世纪发展成为:

——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2.2 城市规划目标

以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区域共同发展和生态优先为前提,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抓住台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机遇,以建设一体化生态网络和基础设施网络为手段,通过“东进、西扩、南联、北优”,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以促进地区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根据上述确定的城市规划目标,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措施和手段:

(1)应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形势,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编制都市区880平方公里的全覆盖规划,引导建设项目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2)采用分区平衡的土地开发策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调整。加强政府对建设用地的控制与管理,在确保城市长远发展所需的战略性用地预留和建设时序安排,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和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潜力的前提下,积极应对近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3)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4)加强对台州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并在发展中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5)加强台州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

(6)制定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的规划实施策略,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3 规划期限、范围、城市性质与规模

3.1 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期限为:

近期:2002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的城市发展趋势,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基本方案。

3.2 城市规划区范围

规划确定如下四个规划地域层次:台州市域、市辖三区(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区)和规划协调区。

3.2.1 市辖三区(城市规划区)

包含椒江、黄岩、路桥区的行政区范围,面积1536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总体规划着重论证市区城市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城市化策略和产业布局方案,协调城市建成区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

3.2.2 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区)

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区)面积约 880 平方公里。是具体进行城市各项功能的用地布局、平衡城市建设用地的范围。

3.3 城市性质与规模

3.3.1 城市性质

台州市是“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

3.3.2 主要城市职能

1、 长三角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

2、 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与商贸中心;

3、 浙江中部沿海港口大城市;

4、 浙江省中部沿海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5、 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3.3 城市特色

1、 空间形态特色:环绿心组团式城市。

2、 生态环境特色:山水型生态城市。

3.3.4 城市人口规模

2020年市辖三区总人口210万人,中心城区总人口195万,其中城市人口150万;2020年人口分布为:椒江区总人口66万,城市人口为63万;黄岩区总人口76万,城市人口为46万;路桥区总人口68万;城市人口为41万(不含金清镇)。

远景(长远规划)市辖三区总人口270万人,中心城区总人口260万人,城市人口控制在250万左右。人口分布为椒江区总人口100万,城市人口98万人;黄岩区总人口85万人,城市人口76万人;路桥区总人口85万,城市人口55.5万人(不含金清镇)。

3.3.5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

2020年台州市中心城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为110平方米,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165平方公里,其中椒江区块为70平方公里,黄岩区块为50平方公里,路桥区块为45平方公里(不含金清镇)。

远景(长远规划)台州市中心城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为128平方米,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320平方公里,其中椒江区为120平方公里,黄岩区为90平方公里,路桥区为80平方公里(不含金清镇)。

4 城市空间结构与规划布局

4.1 规划原则

? 城市空间的拓展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

? 遵循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做到空间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 城市空间规划布局既要适应台州市长远发展的要求,又要满足近期发展的要求; ? 结合台州市生态系统规划和道路交通系统建设进行空间结构上的统一布置;

?中 心城区空间布局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并重视战略性用地的预留和开发时序上的控制,以避免城市空间发展上的无序。

4.2 空间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台州市都市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东进西扩、南联北优、中心内聚。

东进:东部地区指椒江和路桥城区至滨海,拥有广阔的平原,无论从土地资源、基础设施条件还是经济动力来看,向东发展都是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而又现实的选择。东部滨海地区将成为未来台州市的主要工业基地。同时,以金清镇为基础,发展建设金清新城,成为未来主城区人口疏散和工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域。

西扩:指黄岩区跨越甬台温高速公路向西拓展。黄岩西部地区是黄岩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之

一。由于要跨越甬台温高速公路门槛,限制了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因此适合于功能相对独立的片区发展,如黄岩西部万亩工业园的建设等;

南联:未来温黄平原一体化的城镇发展策略是“南联”的重要保障。应加强台州市区与温岭

之间基础设施的衔接,保护赖以生存的共同生态环境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北优:黄岩区北部和椒北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是城市外围的生态缓冲区,也是保证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应以生态绿地的建设为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椒北平原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但是近期开发成本较高,可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备用地,以承接主城区人口和工业的外迁。

中心内聚:指建设环绿心的生活居住圈,以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4.3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为:以“一心六脉”为城市空间区划的自然界限,以“一心四组团”为台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建立多组团、网络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一心”:即“绿心”,是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核心,是城市“六脉”的汇聚地,是城市山水结构特征的标志性主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举足轻重。“绿心”作为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发展片区,包括九峰山风景区、旅游服务区、农业地区和部分居民点。

“六脉”:指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城市外围山体、水体与绿心相连的绿色开敞空间,构成城区之间的主要生态廊道,称之为绿脉。它们分别是:

? 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洪家之间生态廊道——心海绿脉;

? 黄岩城区和江口之间生态廊道——双浦绿脉;

? 江口和椒江城区之间生态廊道——三山绿脉;

? 黄岩和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五峰山绿脉(鉴洋湖绿楔);

? 黄长复线南部生态廊道——十里铺绿脉

? 路桥老城区与桐屿之间生态廊道——中央山绿脉

“四组团”:除绿心以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四大组团。分别是椒江组团、黄岩组团、路桥组团、滨海工业组团。每一个组团又分为若干个小组团。

?四 大组团以“绿心”为空间上的中心,以对外交通线、河道水系为界限,以水系及其沿海绿带贯穿各个组团,使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较强的生态环境观念,并反映了台州中心城区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

?四 大组团之间分别以快速路、交通性干道系统及规划轨道交通联系,以加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从 总体空间结构形态看,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大交通工程是建立中心城区多组团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4.4 城市功能布局规划

4.4.1 椒江组团

椒江组团是台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科研中心,临港工业基地,包括椒江老城区、市经济开发区、洪家、章安-前所等,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5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7万人;远景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8平方公里以内,城市人口77万人。

4.4.2 黄岩组团

黄岩组团是台州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山地绿色生态区、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由黄岩中心城区、西部、南部及江口组成,城市结构为一心三翼,公共中心发展为一主两次。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5万人;远景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85平方公里以内,城市人口75万人。

4.4.3 路桥组团

路桥组团是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包含路桥城区、路中峰江、螺洋峒屿等。该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0万人;远景控制在50平方公里以内,城市人口43万人。

4.4.4 滨海工业组团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黄岩 黄岩历史天气 黄岩历史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