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期货的历史篇一:中国期货历史
中国期货历史
中国期货交易,是从一百多年前,中国紧闭的大门被鸦片战争中英国的船炮闯开后,中国从此逐渐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开始的。 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外国侵略的空隙中缓慢地发展,为求生存,中国大多的有志之士和知名企业家积极学习实践资本主义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其中包括开展期货交易。清朝末年,主张“维新变法”的梁启超曾倡议组织交易所,称作“股份悬迁公司”。
北洋政府工商部长张春也曾主张“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能”的实业救国论, 并于1913年组织讨论在通商口岸建立交易所。
1914年梁启超在中国建立了上海机器面粉公会。公会虽然不是期货交易所,但已与现在的期货交易所非常相似。
1914年,在张睿推动下,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翌年4月,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细则》。
1916年,孙中山先生得知外国人要在上海滩建立交易所,他即与上海总商会长虞洽卿商量,准备建立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并上报农商部审批,以消除外国人垄断上海市场的欲望。
1917年2月,农商部批准建立证券交易所,随后虞公与另一些人又积极筹办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金银交易所。
就在上海紧锣密鼓筹办交易所之际,1918年夏,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了。
1920年7月1日,虞公等人正式开办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始了中国商品的期货交易,1921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物品交易条例》;
4月,又颁布了《物品交易所条例实施细则》。
1920年7月1日开张营业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半年就赚了50万元。
1921年初开业的上海面粉交易所,因其盈利而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由于片面理解和利益驱动,一时间形成了办交易所的热潮。从1921年5月起,上海新开办交易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迄止1921年底,仅半年时间,就有140多家交易所以新的面孔出现在上海滩。
上海办交易所热浪席卷全国。天津、北京、广州、汉口、南京纷纷筹备。上海不仅各大行业有交易所,而且烟、酒、火柴、麻袋、泥灰等小行业也都办起了交易所。
五花八门的交易所建立之快之多,连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也被惊得目瞪口呆。芝加哥才两三家,美国也才几十家交易所,英美自叹弗如!摇旗呐喊的交易所还没来得及放开喉咙大声喊价竞价,就因其周转不灵,经营不得要领,许许多多交易所陷人困境而被迫停止营业。到1922年3月,仅剩12家交易所能撑起门面营业,最后又有半数夭折,被称之为“民十信交风潮”(注:民十指民国十年,即1921年)。经过“民十信交风潮”,加上战乱频繁,大多数国民对公债和股票都失去了信任,因此,在1921年后的七八年时间里,中国的交易所发展极为缓慢,直到1929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交易法则》,1930年1月又颁布了《交易所法施行细则》,交易所的发展和管理才有了比较统一的依据。这时期没有真正的期货交易,但后来实行了一种延期交割的方式,称“便
交”,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期货交易。抗日战争胜利后,时局相对稳定,旧中国各地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逐渐步入正轨。1946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共有证券和物品两个市场,经纪人230人。天津证券市场的原华北证券交易所也恢复营业,上市股票达23种。刚开始,由于股市疲软,业务冷清,经纪人申请退出者不断增多,故而,人们举办了延期交割业务,又称“递交”,实为变相的期货交易。结果,极大地刺激了证券交易的活跃,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游资。据统计,许多居民都参加了证券和期货交易,整个上海滩证券市场吸引游资大约1500-2000万元,从而导致交易所的短暂繁荣。上海解放以后,为了打击投机商人的投机倒把行为,人民政府于1949年6月10日查封了上海证券大楼,1952年7月,天津证券交易所也宣布停止。至此,交易所在中国大陆上宣告完全进人停止阶段。
1990年以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开放,在众多工商人士和知名学者的倡导下,中国的期货市场又重新浮出水面,并稳步走向世界。期货交易市场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下,对市场远期的价格进行指导和发现,并为企业的经营提供避险和套期保值,从而成为国内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开业,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纵观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从1986年就开始了理论探讨。开始试点后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初步形成阶段(1990年-1994年)、清理整顿阶段(1995年-2000年)、规范
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这段时期内,期货市场由初创时期的50多家交易所、近千家期货经纪公司到缩减到现在的3家交易所、近200家期货经纪公司。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期货交易所为核心的较为规范的市场组织体系,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期货理论和实际操作队伍,期货市场的功能初步显现和发挥,期货市场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我国的“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为期货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期货的历史篇二:期货市场发展历史及展望
一、中国期货公司竞争现状
1中国期货业规模小其主要表现在期货市场规模小。我国内地金融期货市场规模小,现货覆盖低。我国金融期货市场不但起步晚,而且发展慢,“后发”没能形成优势。中国期货业规模小还表现在公司规模比较小。
2期货业的平均盈利水平较低。期货业多年来处于亏损和低水平发展状态.造成期货公司难以靠自身的赢利积累来有效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多数公司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影响了股东的积极性
3市场开拓能力普遍较弱期货市场的集中度低。期货公司同行竞争激烈、业务严重同质化、缺乏特色成为国内期货经纪公司的通病. 因此无论大小公司几乎是无差异化竞争, 焦点就集中到降低手续费的恶性竞争上还有一些期货经纪公司在进行业务开发时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服务对象. 不是目标太高就是不切实际。这种市场开发、宣传, 不仅浪费金钱、而且浪费精力,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并将这种需求变成现实的能力不强,反而太执着于现有客户,期货经纪公司要赢得这些客户必须调整市场开拓方式,而不是单纯地留住现有客户,这样做必然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4客户服务能力不强服务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期货代理服务创新难, 服务差异化小, 客户很容易流失.并且由于盈利能力不高, 期货公司的固定资产更新、新技术及设备应用基本不到位; 尽管外盘与中国期货市场的关联度非常大. 但是多数公司也买不起国外的数据库.从而很难为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
5期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一定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股权集中度高,结构不合理;二是内部机构职责不明确,在组织框架上基本上都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但其功能和相互关系却有很大的随意性,“三会”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分权和制衡关系发挥的作用有限。三是运行机制不健全。
对策:
1要优化期货公司的经营环境。从长远发展来看, 随着我国相关市场的规范和市场参与者信用程度的提高等多方面市场条件的逐步成熟, 我们应该向着创造宽松交易环境的方向努力, 使期货市场更符合现货市场运行规律, 以更好地为现货市场服务。
2. 要拓展期货公司业务内涵。当前期货公司所从事的经纪业务, 只局限于国内投资者和国内期货交易所范围内, 管理层严格限制期货公司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对于那些有境外期货业务需求的国内投资者和有国内期货业务需求的境外投资者,国内期货公司只能望洋兴叹。从国内实际情况看, 不但期货公司的整个业务范围需要突破限制,而且目前被允许的经纪业务的涵盖范围也需要拓展。
3. 要突破期货公司业务范围的限制。期货公司只靠手续费的单一盈利模式不但不利于市场竞争, 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期货公司难以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企业。因此, 期货公司业务创新尤为突出: 一是放开业务经营范围。允许有条件的公司( 资本金充足是其基本条件) 开展自营、代客理财和其他投行业务,实行业务创新、期货业呼吁管理层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政策、让期货公司能真正代客理财。二是把理财概念引人企业经营中。除了代客理财外, 还应有投资理财、策划和资本营运等其他理财手段。三是设立基金公司。允许期货公司按条件设立期货投资基金, 实行投资业务多样化。当然, 这并不是说对所有的期货公司放开管理层可以引进证券公司的分类监管模式,对那些有条件有资格的期货公司允许其经营除经纪业务之外的期货自营期货基金委托理财等业务, 也就是对期货公司可以实行分类管理
4要与国际接轨。经纪公司应该尽快对海外期货市场的产品作相关了解, 为将来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并与世界接轨作好准备, 当国内投资人对这些海外产品有需求时他们便会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要加强对从业人员有针对性地教育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前景 :
(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潜力
国内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已经大大加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其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1.期货市场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做大做强。目前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远不匹配我国的实体经济体量。虚拟经济需要实体经济做基础,而实体经济可以依靠虚拟经济做大做强,两者相辅相成。目前我国的期货市场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后盾,潜力巨大。
2.期货市场可以拓宽市场投资渠道,增大社会融资总量。如今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无论从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来说,都是有相当风险的。所以,应当抓住现在资金紧缺这个机遇,大力开拓更多的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资本市场,而期货市场显然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资金需求,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3.维护国家利益要求大力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由于期货市场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尽管许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我们期货市场的价格功能在国际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多情况下必须参照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产品价格进行交易,每年不仅使国家损失大量外汇,也使得商品竞争能力下降。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需求考虑,我们也必须发展我国期货市场。
(二)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向
1.加快制度创新、监管体制创新和交易所体制创新,推动期货市场快速、稳健发展和促进期货市场利益分配机制均衡发展。在制度创新方面。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些重点工作:尽快将《期货法》重新提上全国人大议事日程,以促进期货市场稳步、快速发展,学习期货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未来若干年通过一部专门的《境外期货交易法》,规范境内投资者的境外期货交易行为;研究并推出期货市场做市商制度;尽快构建我国期货市场统一结算体系。 期货市场的产生、发展与创新密不可分,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必然在创新中不断前进。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新品种将不断被开发,各个交易所在自身核心品种的研究和创新方面应该不断努力,并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期货公司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不断探索,以期能够提供新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通过期货市场各个组成部分的共同努力,必将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注重理性投资的专业化市场。
2.加大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积极促进期货市场交易全球化,影响并掌握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随着我国市场化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商品市场的标价中心之一。随着我国作为商品集散地功能的不断扩大,不仅是我国的企业,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对于将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作为亚洲乃至世界商品市场标价中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在我国市场化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我国期货市场作为全球商品市场标价中心的趋势将成为必然。
3.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 逐渐完善以股票指数期货、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为核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完整性。这是市场参与者和服务对象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资本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必然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化程度加大的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明白期货市场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作用,并迫切需要利用期货市场锁定风险,扩大投资规模来创造社会财富。另外,在快速发展的我国国际贸易中,企业也存在巨大的化解外汇波动风险的需求。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建设步伐,设计并提供有效的金融衍生服务,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新思路要求金融衍生品市场超常规发展。
期货的历史篇三:中国期货发展史数据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与展望
(高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增大,这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1988年2月,国务院指示有关部门研究国外期货制度。198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商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批发市场,探索期货交易。”从此,我国开始了曲折的期货市场实践。
一、发展历程
我国期货市场大体经历了初期发展、清理整顿和逐步规范三个阶段。 (一)初期发展阶段 1988年~1993年
1988年5月国务院决定进行期货市场试点,并将小麦、杂粮、生猪、麻作为期货试点品种。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为基础,逐步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率先推出特级铝标准合约,正式的期货交易真正开始。之后,各期货交易所陆续成立,开始期货交易。
试点初期,受行业利益驱使,加上市场监管不力,交易所数量和交易品种迅猛增加,全国最多的时候出现了50多家交易所,市场交易品种达到30多个,开业的交易所有2300多个会员,期货经纪公司300多家(包括50多家合资公司),有7大类50多个上市交易品种。
在初期发展阶段,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风险也在酝酿和积累。期货市场中的会员及经纪公司主体行为很不规范,大户垄断、操纵市场、联手交易、超仓、借仓、分仓等违规行为严重,还有透支交易,部分期货经纪公司重自营轻代理的,这些行为投机性强,使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严重扭曲了期市价格,不能发挥期货对现货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阻碍了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
(二)清理整顿阶段 1993年底~2000年
为规范期货市场的发展,国务院和监管部门先后在1994年和1998年,对期货
市场进行了两次清理和整顿。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开始了第一次清理整顿工作,当时的国务院证券委及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力度,最终有15家交易所被确定为试点交易所。1994年暂停了期货外盘交易;同年4月暂停了钢材、煤炭和食糖期货交易;10月,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1995年2月发生国债期货“327”风波,同年5月发生国债期货“319”风波,当年5月暂停了国债期货交易。
1998年8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开始了第二次整顿工作。在这次清理整顿中,期货交易所撤并保留了上海、郑州和大连3家,当时期货品种压缩为12个,这些品种是:上海交易所的铜、铝、胶合板、天然橡胶、籼米5个;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绿豆、小麦、红小豆、花生仁4个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粕、啤酒大麦3个品种,并且各个品种在各个交易所不再重复设置。交易品种只有铜、铝、天然橡胶、大豆、小麦、豆粕等6个。
1999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并于1999年9月1日实行,中国证监会又组织制定了《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这套法规对期货市场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等都作了规定,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行为规范,也为期货市场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证监会还统一了三个交易所的交易规则,提高了对会员的结算准备金和财务实力的要求,修改了交易规则中的薄弱环节,完善了风险控制制度。
2000年之前,我国期货监管体制比较混乱,一是政出多门,缺少统一的监管部门;二是监管部门以“管得住”作为监管思路,在监管手段上以行政性指令为主。
清理整顿实际上是用计划经济手段管理期货交易这种纯市场经济,虽然为依法治市奠定了基础,但也导致期货成交量急剧下降,市场慢慢萎缩,期货交易量与成交额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到2000年期货市场总成交量为5461.07万张,不及1995年的1/10。
1993~2007年中国期货交易成交额和成交量情况
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三)逐步规范阶段 2000年之后
经过两年多的整合,期货市场已走出低迷,出现较大的恢复性增长,期货市场逐渐走向规范。
1. 全面推进法规基础制度建设,市场发展基础和监管环境大为改善。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首次在党的会议决议中写入期货市场的发展方针。2004年,《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为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此后,一系列引领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法规制度得以修改完善,多项关系期货市场长远发展的基础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期货品种相继上市交易。2007年4月,国务院修订发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证监会八个配套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也已发布实施,为强化市场监管和发展金融期货奠定了法规基础。
围绕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提高期货公司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期货市场建立健全了三项基本制度:一是2006年建立了期货交易保证金安全存管制度,从制度上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期货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问题。二是全面实施了期货公司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指标体系,使期货公司的经营规模与其资本实力挂钩。三是2007年建立了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实施投资者利益补偿机制。通过法规调整和一系列的基础制度建设,期货市场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为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交易创造了条件。
2. 商品期货品种创新步伐加快,金融期货市场建设稳妥起步。
2004年“国九条”发布后,先后成功上市了燃料油、棉花、玉米、白糖、
豆油、PTA、锌、菜籽油、塑料、棕榈油等10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品种,黄金期货也于2008年1月顺利上市,从而使商品期货交易品种达到17个。黄金期货作为我国首个推出的贵金属期货,兼有商品和金融两种属性,使商品期货市场具有了金融属性。至此,我国覆盖农产品、贱金属、贵金属、能源和化工等领域的商品期货品种体系初步形成,除原油外,国际市场主要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都在我国上市交易了。
我国期货交易品种分布情况
(2008年)
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股指期货上市的制度和技术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投资者教育和培育工作深入开展,中介机构参与金融期货相关的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基本完成,相应的风险预警和处置体系以及监管安排基本到位。
3. 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行业实力有所增强。
近几年国内期货交易规模年增长率超过50%,超过国际市场20%的增长率。其中大商所已连续五年居国际前10位。2007年期货市场交易量达到7.28亿手;交易金额达到41万亿元,为历史新高。目前,大连、上海、郑州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量在世界的排名分别居于第9、16和18位。
从成交量上分析,农产品期货占据主导地位,其原因是:我国期货市场是从农产品期货起步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多,市场有更多的保值需求和投资需求;农产品期货的合约价值一般比较低,容易吸引资金参与。
2006年和2007年大类品种交易量比较
2006年和2007年具体品种交易量比较
2000~2006年我国农产品期货交易成交量(万手)
从业务开展看,郑商所在1999年之前一直是我国期货交易所的老大,但2000年后其成交额占全国比重大幅下降,在三大交易所中居末席。近年来,三家期货交易所的成交量都不断增加,其中大商所的成交量始终稳占全国总成交量的一半以上,上期所占国内成交额的一半以上。
各交易所成交量比重 (2004~2007年)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