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雍正王朝历史篇一: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
《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冰点】1999年3月15日 星期一
《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秦晖
我并不认同“文革”对“帝王将相文艺”的“左”倾讨伐,但如果“帝王戏”越过了多元化的合理背景而畸形“繁荣”,恐怕也不正常。
今非昔比。但有趣的是从80年代起,史学界与文艺界都一反民国以来对“满清”的贬斥,竞相掀起歌颂清代帝王的浪潮。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以至多尔衮、孝庄文皇后,个个雄才大略,人人奋发有为,圣明君主之多开历朝未有之盛。这种全盘否定远古传统与极为美化近古帝王的二潮并存现象很耐人寻味。90年代后,“大清颂”的调子更越唱越高了,以至出现“满台大辫子”、“五个乾隆(或七个慈禧等等)闹荧屏”的景观。这里除了市场经济中娱乐文艺自然繁荣的成份外,因回避现实的遁世自娱式“说古”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源自港台的“戏说乾隆”式帝王剧在大陆出现了青胜于蓝的流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近来帝王剧出现了新景观,这就是号称“历史正剧”的《雍正王朝》,它以大投资、高档次、权威参与、“大片”派头、舆论宣传加上市场炒作,掀起了空前的“雍正热”。面对这个满口现代话语的有为之君大红大紫,一些史学家乃至爱新觉罗后人纷纷作证说雍正的“政绩与人品”的确伟大,该剧从“大的氛围”、“历史事件”直到“器物层面”的细节都很“真实”云云。倒是据说改编所自的小说原作者二月河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个“高大全”的雍正难以认同,对电视剧“把雍正塑成无私无畏的、一点缺点也没有的人”颇有微词。
的确,电视剧中的雍正与二月河小说中的形象已判若两人,而与历史上的雍正更是相差万里。应当说这部片子在艺术上还是比较精彩的,要求创作的作品完全真实而不虚构更无必要。问题在于该剧编导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否认是在“戏说”雍正。该剧也确实是按照极鲜明的价值取向来编排的,并非消闲性的“戏说”可比。然而该剧不仅远离历史的真实,而且这一远离所体现的取向更属落伍。从“戏说”乾隆到“歪说”雍正,标志着近年来帝王剧景观的一个新发展,而如果说遁世的“戏说”本无害,欺世的“歪说”就更无益了。予以辩正,诚属必要。
雍正是不是无私的“道德皇帝”?
历史上的雍正政绩虽无剧中夸张的那样显赫,但应当说
还是个有为之君。传统史观因其残暴而抹杀其政绩的确不公,近年来史学界在这一点上是几成共识的。然而在专制的“家天下”,有为之君未必有德,本也不足奇。如唐太宗的杀兄诛弟、霸占弟媳、逼父夺位,武则天的连杀亲子乃至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明成祖的叔夺侄位、株连“十族”,隋文帝的谋杀小外孙而篡其国,等等,就反映了绝对权力导致绝对之恶的规律和专制极权具有的“道德淘汰机制”。历
史上九重之内的宫廷阴谋、厚黑者胜,是不胜枚举的。今天的历史观没有必要把帝王的治国能力与其“得国之正”混为一谈。过去人们以雍正“得国不正”而漠视其治国之绩;如今的电视剧为张扬其治国之绩而把他的“得国”说得高尚无比,其实都是基于同一种陈腐观念。
当然更重要的不在于观念而在于事实。与历史上的其他“得国”不正者相比,雍正的特点在于他的“得国”不仅在后世常受谴责,而且在他在位时就有“流言”顶着严刑峻法而四处播散。
为了平息指责,雍正挖空心思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以自辩,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视剧就是以这本奇书中的雍正自道为基础而进一步拔高的。
根据这种说法,雍正本无心于大宝,只是目睹时艰,“为社稷百姓着想”,又受了父皇嘱其改革除弊之重托,才勉承大任,做了这“有国无家”、尝尽“人间万苦”的社会公仆。而他的政敌则个个阴险恶毒,以私害国害民,大搞鬼魅之伎,与他不仅有“改革”和“保守”的路线斗争,而且有善与恶、光明正大与阴谋诡计的人品较量。他们不顾雍正的宽宏大量,怙恶不悛,死不改悔,不仅在雍正继位前妄图篡国,而且在整个雍正年间都猖狂作乱,从煽动社会风潮、策划宫廷阴谋直到发动军事政变,为破坏“新政”、谋害雍正而无所不用其极。而雍正在忍无可忍时才发动正义的反击,但依然宽宏待敌,仁至义尽。通过雍正自己粗茶淡饭,却给大逆犯曾静享用丰盛御膳、自己大义灭亲杀爱子,却对主要政敌“阿其那(狗)”不忍加诛等“感人场面”,电视剧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爱民第一、勤政第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仁德天子之浩荡皇恩!
这样的歪说也未免太离谱了。封建时代的宫廷阴谋往往成为千古之谜,说法众多难以统一并不奇怪,可是在雍正问题上无论怎样众说纷纭,严肃的史学家没有一个会相信《大义觉迷录》中的雍正自道,包括那些高度评价雍正政绩的人在内。因为该书的拙劣编造早在当时就已是欲盖弥彰,以致雍正一死乾隆立即把它列为禁书。正如我国一流清史专家集体编著的最近著作《清代简史》(多
卷本《清代全史》简编本)所说:“由于胤?与隆科多合谋取得帝位,事出仓猝,密谋不周,以致漏洞很多。雍正即位后,花了很大气力堵塞漏洞,但越堵越漏,《大义觉迷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对这样一种连雍正的儿子和指定继承人都羞于示人的编造,这部“历史正剧”的编导却不仅全盘接受,还锦上添花,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冯尔康先生是国内史学界倡导给雍正翻案的代表,曾誉雍正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但冯先生对雍正伪造历史的劣行也深有体会。中国素有标榜直笔的“史官文化”,虽然实际上历代帝王都干预修史,造成“实录”不实,但像雍正那样不仅伪造历史,而且涂改档案,伪造史料,则还是罕见的。在对照了雍正“加工”过的《朱批谕旨》、《上谕内阁》等档案与故宫中幸存的原件后,冯先生也感叹曰:雍正“爱改史料,实是一个大毛病。”(冯著:《雍正传》522页)宫中档案尚要改,何况《大义觉迷录》这样的宣传品?而雍正所以有此种爱好当然不是闲得无聊,实在是他亏心事做得太多了。
就以雍正“得国”而言,虽然九重之内的许多细节已成千古之谜,民间种种流言也未必可信(如改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之说显然不实),但今天已能确证的事实是:
第一,康熙暴卒于畅春园时,胤?与负责警卫的隆科多控制着局势,真情如何只有
他们二人清楚。而《大义觉迷录》所讲的“八人受谕”(即雍正到畅春园以前康熙已向隆科多及七位皇子下达了传位诏谕)之说纯属编造。他为何要编造呢?
第二,所谓“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现仍存故宫内第一历史档案馆,它之为雍正伪造是铁证如山的,冯尔康先生也指出:“毫无疑问,这个诏书是胤?搞的,不是康熙的亲笔,也不是他在世时完成的。”(同上书62页)当然,冯先生并不认同雍正“篡位”说,但他没有解释:不篡位为什么要矫诏?
第三,康熙末年诸皇子在朝臣中声望最高的是皇八子胤,康熙本人最器重的是皇十四子胤,而胤?(后来的雍正)并无任何特殊地位。因而其继位大出人们意料。这一背景是明摆着的。
第四,雍正即位后立即把康熙晚年的近侍、常传达康熙旨令的赵昌诛杀,当时在京的外国传教士马国贤称此举“使全国震惊”。接着又下令要群臣把康熙生前所发的朱批谕旨全部上缴,严禁“抄写、存留、隐匿”。这显然有杀人灭口与防止秘情外泄的嫌疑。第五,隆科多与年羹尧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隆掌宫禁,传“遗诏”,而年则为雍正派往西北监控争
位主要对手胤的亲信。即位后雍正一时不顾君臣之礼地大捧他们,称自己不识隆才,“真正大错了”,说隆是先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对年更称为“恩人”:“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还检讨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如此肉麻世所罕闻。然而大位一稳,雍正很快翻脸杀了隆、年二人。尤其可怪的是杀隆科多时还特别宣称先帝临终时“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东华录》雍正五年十月)当年被视为“遗诏”传人的人如今竟被认为根本不在场!如非杀人灭口而是仅仅因为其他罪过,这话从何说起呢?
此外,雍正即位后似乎害怕康熙亡灵,弃康熙常住的畅春园、避暑山庄而不往,避康熙之陵墓而另在京城相反方向创建西陵作为自己的归宿,等等,都是后人断定雍正“得国不正”的根据,这一切决不是“雍正的政敌造谣”所能解释的。
显然,雍正谋位成功只是“厚黑学”的成就,何尝有丝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影子!正如冯尔康先生所言,他“结党谋位”至少在康熙五十二年(即康熙死前九年)已开始,“追求储位已发展到不顾罹罪的程度”(同上书48页)。当然,专制时代宫廷斗争无道德可言,“谁上台手脚都不干净”,雍正的政敌也未见得比他好。但无论胤还是胤,其治国思想都于史无征,他们之间的争夺既谈不上是道德之争,也谈不上是政见、路线之争。
如果说雍正夺位问题尚有疑云的话,剧中其他地方对雍正的美化就更是“歪说”了。曾静一案,雍正的处理即使从封建法制看也是怪戾的,他残忍地将只有思想异端的吕严沈三族株连惨杀,却留下“现行犯”曾静为他宣讲《大义觉迷录》,电视剧居然把这描绘成仁慈之举!雍正的最后四年一直“安适如常”,他的突然猝死虽史无确证,但包括推崇雍正之治的杨启樵、冯尔康等在内的海内外清史界多认为是妄求长生迷信丹药中毒而亡。电视剧却描绘雍正长期抱病操劳,为治国而“活活累死”。雍正的政敌胤、胤被他囚禁后不久几乎同时死去,死前被贬称猪、狗,受尽虐待,一般都认为是被雍正授意虐杀。而电视剧不仅将二人被镇压的时间由雍正初年移到雍正末年(以显示二人一直搞破坏,而雍正一直忍让),还描写雍正宁诛己子也要谨守父训,决不肯杀弟弟!如此等等。为塑造这个高大全的道德偶像,真是不遗余力了。
“天下读书人”挑衅皇帝之说是否成立?
如果仅仅出于道德宣传而抬高雍正倒也罢了。这部“正剧”的特点恰恰是按鲜明的观念来剪裁、组装的。
这一观念就是:“天下读书人”清流误国,结党乱政,而雍正皇帝依靠家奴治国,推行“新政”,为民(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雍正王朝历史)作主,两条路线的斗争贯穿“新政”始终。
为了表达这一主题,该剧精心编造,把历史上本在雍正初年便被囚遇害,而且据乾隆说也“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清史稿·允传》)的“八王”胤说成雍正一朝反对派势力的总首脑,让他猖狂活动直到雍正十二年(即雍正死前一年)虚构的阴谋兵变被粉碎后才失去自由。在这个臆造出来的总司令麾下,聚集了编者想象得出来的一切恶势力:从贪官污吏、关外满洲八旗守旧贵族直到举着孔孟牌位上街游行的“天下读书人”。也真亏他想得出来!极端反汉化的关外八旗守旧贵族与代表汉文化正统的儒家士人居然成了一条战壕中的战友,团结起来与皇上作对!
片中屡屡出现关于“清流”乃万恶之渊的现代话语,突出表现雍正敢于杀言官、诛谏臣、惩治“科甲朋党”、为得罪“天下读书人”而不惜“身后骂名滚滚来”的种种豪举。
应当说历史上的雍正的确有此倾向,他对科举出身的文臣有看法,宁用家奴不用名儒,尤其对直言敢谏、特立独行、以道义自负而“妄谈国是”的古代士大夫清议传统尤为厌恶。作为一个公然标榜“以一人治天下”(《朱批谕旨·朱纲奏折》)的独夫,雍正最不能容忍那种自许清廉而对君主保持某种独立的“海瑞罢官”式行为,在他看来这种“洁己沽誉”的“巧宦”比那种唯君命是从的贪官更坏,也因此惩处了一大批“操守虽清”而奴性不够的儒臣,如李绂、杨名时等。虽然喜欢奴才而讨厌“海瑞”是历代皇帝的通病,但传统儒家意识形态还是要肯定“海瑞”的道德意义的。而雍正不但在行为上更不能容忍独立人格、在理论上更是突破儒家道德观,公开批判“洁己沽誉”的清流传统,因此他的确有典型性。
今天看来,传统士人的确有诸多劣根性:在意识形态上,道学虚伪的一面造成言行不一之弊;在体制上,科举入仕之途造成知识人与官吏身份合一;作为依附于皇权的权贵层,他们不仅难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甚至也缺乏西方传统中那种抗衡皇权的贵族精神。而在某种情况下,儒生的迂腐确实不如臂指如意的奴才更有“效率”,因此雍正排斥儒臣任用奴才,对雷厉风行地贯彻其治国主张是有一定作用的,放在当时背景下确也无可厚非。但从根本上说,雍正的“反儒”与现代意识对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反思是截然相反的:它反对的不是“天下读书人”对皇权的依附性,而恰恰是对皇权的相对独立性。
雍正这样并不奇怪,奇怪的是电
视剧作者对此的赞赏。岂止赞赏,电视剧实际上是青胜于蓝地强化了这种“雍正思想”。它不仅把知识分子勇于讲真话的一面视为大恶之尤,而且对连在传统文化中也作为正面价值的士大夫清操自守、犯颜直谏的精神都加以嘲弄与攻击,而把目不识丁的皇家奴才塑造为盖世英雄。这样的价值观真叫人目瞪口呆!
如今人们常对“宫廷戏”、“辫子戏”充斥荧屏啧有烦言,对清官、忠臣形象满天飞
而公民、人权意识萎靡不振多有批评。但老实说,像《雍正王朝》这样连东林、海瑞式的书生意气都不能容忍而赤裸裸地宣扬家奴意识的作品还真少见。
《雍正王朝》在编造“历史”上走得多远,以下可见一斑:
雍正一朝的三大“模范总督”是鄂尔泰、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通常都列三人之首,其治绩与影响(包括雍正的评价)更胜田、李一筹。但电视剧却突出田、李而隐去鄂氏,为什么?因为鄂是科举入仕,而田只是监生,李更非“读书人”。但李虽读书甚少,却是个大财主,他是康熙末年“入赀(捐钱买官)为员外郎”而进入官场的(《清史稿·李卫传》)。而电视剧为了突出“清流误国、奴才救国”的主题,把这个李员外“变”成了“要饭的叫化子”出身、被胤?收为家奴后才苦尽甜来!
田文镜、李卫的确是忠心事君、政绩卓著的名臣,但奴性太重也有消极一面。尤其是田文镜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他治理的河南年年以钱粮超额受表扬,但雍正八年大水灾,田匿灾不报,还谎称“民间家给人足”并严催钱粮,弄得豫民大量逃亡邻省。邻省告发,雍正查明是实,却为田开脱说:田“多病,精神不及,为属员之所欺瞒耳”(雍正《上谕内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类似情形发生多次。田后来留下骂名,固然有他为皇上办事敢于得罪地头蛇的因素,但老百姓也骂他同样是不可否认的。
总之,雍正厌“清流”而用奴才是实,但程度没有那么甚,效果更没有那么好。而电视剧在这两点上是夸张得太离谱了。
雍正年间有过严惩李绂、谢济世、陆生楠“科甲朋党”一案。这其实是个大冤案。李、谢分别于雍正四年三月、十二月各自上疏参劾田文镜,据说是因“天下读书人”受压制而不满。陆生楠并未参与劾田,只因是谢的同乡而受株连,三年后又有人告发他有“抗愤不平之语”,遂罹文字狱之难。这三人的确都有“读书人”的牢骚,但只是各自行事,何来“结党”之说?更何况李、谢之劾田文镜也不是没有田的过错。因此后人多称三人之冤,就连今日推崇雍正的史学家如冯尔康等也认为此案“未免冤抑”(冯著《雍正
传》219页)。然而到了电视剧里,却变成了三人带领大批“读书人”出身的官员,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发难于朝堂。李、谢相隔数月的各自上疏也变成了三人领衔的大批人一再集体上疏请愿闹事。
循着“天子圣明,为民作主,奴才忠诚,书生可恶”的思路,电视剧几乎把从清初以来的一切坏事乃至作者认为坏而其实未必坏的事,都算到了“读书人自私”的账上。吕留良的反清复明思想本在雍正以前,且与清初的民族矛盾和抗清斗争一脉相承,而电视剧却把它说成是一些因“科举不顺”而心怀怨望的自私“读书人”的反社会行为。曾静的反清直接受吕留良影响,也是民族矛盾的体现,而在电视剧里它却成了“读书人”反对“新政”的小丑行径,其原因是“新政”使“我们读书人都没有了好处”!
科举制度造成了“儒的吏化”,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皇权操纵下形成的“缙绅”阶层,具有知识分子与专制官僚、“读书人”与皇家奴才的双重身份,也因此享有了皇权赋予的种种特权。在“官民一体当差”与摊丁入亩这类改革中,某些缙绅出于私利而百般阻扰,但他们正是以专制官僚与皇家奴才的身份,而不是以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身份这样做的。电视剧对专制皇权大加歌颂,却把一切罪恶归咎于“天下读书人”的清流、清议与知识分子的敢讲真话(当然是相对而言),这不是颠倒黑白么?雍正的“有为”应该怎么评价?
雍正是暴君但不是昏君,他治国有方,在清前期“康乾盛世”中是个承前启后的人。
雍正王朝历史篇二:历史剧《雍正王朝》人物点评系列-
《雍正王朝》
1、做孤臣。康熙按照顺治“永不加赋”的嘱托,一直对臣下和民间实施宽仁政策,加之晚年倦勤,百官变得恣肆不法起来。一个重要的弊政就是各级官员纷纷向国库借钱,挥霍浪费不思归还,以致国库空虚,无力办大事。逢有灾年或者边患,财政就会捉襟见肘。康熙有意派人追讨欠银,无奈无人领命去办这个得罪人的差事。这时候,其四子胤祯勇敢地站了出来,表决心说:“儿臣大不了做个孤臣!”康熙“圣心甚慰”。所谓“做孤臣”是与“结朋党”相对的,也就是处处以朝廷大局为重,勇于任事,披坚执锐,不考虑个人进退,不怕得罪同僚,哪怕落得个独来独往,没人理睬,也再所不惜。古来臣下取悦君王,有两条正路,一则是做忠臣,一则是做能臣,而这个“孤臣”的最高境界是既忠且能。问题是,这样的人纵讨得皇上一时的欢心,往往没有好下场。中国是人情社会,撕破脸皮做官,时移事异就可能获罪,无人同气连枝,只能付出代价,就算是皇上也未必能保你一辈子。这方面,汉景帝时的晁错就是前车之鉴。胤祯和康熙当然明白其中道理,因此上这个保证一下,父子之间心意相通,帝座的天平也向老四发生了重要的倾斜。
2、假道学
四王爷揽下了追讨国库欠银的脏活累活,为之前驱的是非科甲出身的田文镜。这个后来被称为“酷吏”的能员,出身寒微,又要夺人奶酪,不免处处受阻,而且遭人白眼。老状元陈文胜来到堂前,还上了自己所欠的一两银子,并以科甲之名羞辱这个官场新人。田文镜以退为进:“陈大人,你既然是进士出身,状元及第,自然是熟读圣贤之书,深谙圣贤之道了?”陈文胜:“圣贤之书自然是常温常读,圣贤之道自然是恪遵不移!”田文镜:“那我倒要请教,‘君子怀德,小人怀古;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什么意思?”陈文胜:“田大人要学君子之道,改日到舍下来,老夫可以教你。今天既然是谈欠库银的事儿,不必东拉西扯。老夫欠的一两库银已经还清了,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田文镜:“我正要问你欠一两银子的事,不过我不要你答,我代你说了。你上得堂来,倚老卖老,桀骜不驯,无非是怕众人说你不合流假清高;可你又不敢多借,怕朝廷有朝一日追查起来,损了你状元的名头。于是你就只借了一两银子,既不自外于同僚,又不怕朝廷追查。于是你就心安理得做你那既没有真才实学,也可不干实事的官儿,享受你那一篇八股文挣来的富贵荣华。什么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古。’你只是怀古不怀德。子曰:‘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你也只是怀惠而不怀刑。你这般不遵德化,只图虚名,用尽心机,尸位素餐的假道学真小人,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开口科甲闭口状元的喋喋不休?”
田文镜这一骂,骂尽了那一票东张西望、小心翼翼、碌碌无为、亦步亦趋的官场混子。这部戏中,着力褒扬的是那些不辞繁剧、实心用事的人,而对以几篇八股文章换得功名,一天到晚不做实事,只知沽名钓誉的人,
则是逮着机会就加痛贬。这是“黑猫白猫”论的延伸,也是这个时代的风尚。
3、谁家的银子
普通大臣的钱款由田文镜去追,王公贵胄的挂帐只能由四爷出面。老四去找老十让他还钱,老十深感纳闷:“国库的钱不就是皇阿玛的钱吗?我不是皇阿玛的儿子吗?儿子用老子的钱还用还吗?”不管是这个追欠行动,还是后来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纳粮,这位前期的四爷后期的雍正总想着削夺利益阶层的脂膏以充国库,便总免不了要遇到种种的软钉子和硬杠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非天下人之天下,而是由士绅、地主、贵族和官僚共同组成的统治阶层的天下。在稳态社会中,且不说蝼蚁般的被统治者难以翻身,就是贵为天子的皇上也不是颁行什么政策就能贯彻什么政策的。正如雍正跟乔引娣掏心窝子的话:我们都忍着点儿吧。
4、隔辈儿接班人
木兰围场,康熙率众皇子打猎,以玉如意为赏,引得阿哥们各动心机。十三阿哥胤祥猎杀野物18只,数量居首,而八阿哥胤嗣猎取活物11只。有人趁机给八阿哥说话,说他慈悲为怀,不愧贤王之名。可是胤祯的四子弘历突然越众说,“皇爷爷一生猎杀野物无数,难道就没有慈悲心肠吗?”他列举了康熙一生所取各色猎物的数目,然后奶声奶气地称他为“第一巴图鲁”。康熙龙颜大悦,赐弘历以玉如意。诸皇子在皇上面前做事,有志于王位者都会揣摩皇上心事,出奇制胜。胤嗣以“贤”名,胤禵以勇武,胤祯以实干,就在诸皇子角力之际,一个小辈儿的出现左右了棋局。做皇上,每天都浸泡在奉承和颂扬之中,若非拍得极其到位的马屁,皇上哪里还有什么感觉。弘历这番话说得巧妙,又出于至诚,自然给康熙留下很好的印象。后来他传位给胤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弘历之贤,胤祯百年之后传位弘历,可保大清三朝盛世。康熙深谋远虑,后来的事态果真如他所愿。
5、无情最是帝王家
康熙英明神武了一辈子,晚年被九王夺嫡弄得很伤神。发现太子胤礽跟郑妃通奸之事,康熙震怒之下病倒。平衡被打破,各路食人鱼纷纷循着血腥气而来。老大胤禔飞扬浮躁,以
大阿哥的身份对诸弟发号施令,并趁机进谗言,想铲除太子,反倒暴露出自己施魇镇害太子的丑事,被送宗人府终生圈禁。老十四伪造老十三手迹,调兵包围行宫,造成太子逼宫的假象。康熙惊怒之下,废了太子,把老十三也囚禁起来。看着亲兄弟你死我活的争斗,老十三悲从中来:怪不得人家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这部戏里,老大和老十四是最不讲兄弟之情的,老八老九老十同气连枝,但对视为对手的兄弟敢于下手,老三置身争斗之外,太子老二纯是利用老四和老十三。老四曾以手抓刀救下十四弟,但这一幕与雍正的传统形象相差太多,给人以明显的虚构之感。只有老十三至情至性,在这部高高在上的政治戏里,让观众觉得亲近,粉丝也最多。
6、烧冷灶
佟国维当朝为相,门生故吏遍天下。他的侄子隆科多想让“六叔”给找个差事,三番五次上门求告。佟国维吃缠不过,派他去监狱里做了个微末小官儿,与被贬的十三爷攀上交情。又过了一段时间,因太子位虚悬,皇上让众臣上表举荐新太子。佟国维居中串联,满朝文武都举荐“八贤王”,他却偏偏让隆科多去烧四王爷的冷灶。隆科多大有怨气,佟国维却说出一番道理:我保八爷,你跟四爷,不管将来谁得势,可保佟氏家族安贵尊荣。隆科多这才理解了“六叔”的苦心,而后事也如佟国维设想:佟国维保举八爷触了霉头,被康熙斥为“以怨报德的无耻小人”,而隆科多逐渐被选为辅佐雍正的重臣。
7、头上几片云西北用兵,谁为主将?胤祯在邬思道的开解下举荐了八爷党的胤禵为大将军王,胤禵作为回报也举荐了胤祯旗下的年羹尧为陕甘总督。老年本为四王爷府上胞衣奴才出身,因精明能干走上仕途,这番升了官,被八爷党拉拢,一时失了分寸,进京就先去拜会前程看好的八爷。这下招了老东家胤祯的忌,拿走了老年升官的票拟。老年如梦方醒,来到雍王府长跪请罪,胤祯就是不见。老年低声下气自己走进去,给胤祯脱鞋洗脚。胤祯开始假装没看见,洗完后把他好一番教训:“你不要盘算着这块云,那块云,你头上只有一片云,那就是我!”这番敲打之后,顽劣的年羹尧老实了很长时间。为了进一步笼络他,胤祯又纳年秋月为妾。正如周瑜表述和孙策的关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这自然是颠扑不破的组合了。
8、帝王心术
康熙年命不永,卧病不起。王师傅问太医:“皇上病情如何?”太医外交辞令答:“吉人自有天相,不必担忧!”值此朝局微妙之时,康熙连下诏书,把老四、老八、张廷玉都严加申斥,令回府反省。胤祯心灰意冷,准备遣送智囊邬先生。在《雍正王朝》的众多英才里,我最服膺的正是这个瘸子邬思道,这哥们达到了中国策士运筹帷幄的最高境界,朝廷上下有一丝一毫的动静,他就能据此对真相洞若观火。如果说福尔摩斯是根据蛛丝马迹,推想曾经发生的事情,他是根据皇上或者大臣的一个动作,对虚无缥缈的未来作出预测。他告诉老四,先皇驾崩之前先贬重臣,新皇登位一经起复即为自己简拔之臣,不复有尾大不掉之忧,这正是帝王心术,用人之道啊。老十四进献死鹰为皇上寿,皇上不予追究,正说明他意不瞩老十四和老八。一席话令老四茅塞顿开。
9、全身而退
自古都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说,刘邦屠戮功臣,朱元璋翻脸不认人,功高盖主者往往性命不保。单是雍正一朝,就有年羹尧立下奇功后极度膨胀,横行不法,难逃一死。邬思道厕身王府十年,为胤祯策划最不可告人的夺嫡之计,一旦上位成功他铁定是难得善终。他早已想到此节,当雍正功成后跟他客套时,他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瘸子不可居于庙堂之上,先帝钦犯不宜正式起用,才智用尽之人无可再用。雍正沉吟间,他更进一步提出,自己可以随李卫而去,不会从此消失。这样,雍正打消了全部的担心,他乃全身而退。范蠡、文种都是勾践重臣,灭却吴国之后,范蠡飘然而去,做了陶朱公,而文种恋栈不去,招了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功臣自保最难。
10、关键时刻,关键人物邬思道智商最高,张廷玉火候最老。密实之事不决问老邬,朝堂之事不决有老张。每到当庭较量,图穷匕见的关键时刻,必有张廷玉如擎天之柱般出面保驾,化险为夷。隆科多为什么肯出面扶保老四?因为张廷玉捏着康熙爷亲颁的赐死隆科多的圣旨。康熙驾崩,诸王不服,拒不称臣。张廷玉一面让隆科多去取旨,一面让侍卫张五哥保护胤祯。圣旨读完,张廷玉率先改口:皇上节哀。老十三夺兵权后赶到,胤禩等不得不下跪。在胤禩发动的最后攻势里,关外进京的几个铁帽子王坚称要恢复“八旗议政”和“八王议政”。反对势力气焰薰天,眼看局势就要失控。张廷玉再次站了出来,先以丰厚的学识讲解了所谓“八旗议政”的来历,进而推翻所谓“旗务政务一起整”的合法性。又以两朝老臣的身份作证:先帝爷晚年的心思就是整顿吏治,皇上之举无可指责,令造反派一时气沮。胤禩发出诛心之论:你反对八旗议政,是怕失去你军机大臣的高位吧?张廷玉微微一笑:八爷,咱连同时辞官不做,如何?张廷玉在急流险浪中,总能找到别人驳不倒的道理,真是透彻之极,老辣之极。他就如同一个善于寻找POINT的律师,每每根据案情从高头法典中找出所向披靡的条文来,奠定胜局。人如其名,他是一块朝廷中的美玉。
当然,张廷玉再强,也只是文事,解决的是谁名正言顺的问题。而如果八王霸王硬上弓,他是无可抵挡的。这时,就要看十三爷的了。康熙晏驾那次,十三爷一出牢笼就夺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为雍正稳住局势。这次,八王悟到:“有了人心,有了文事,没有武备,还是败在他手里”,早早控制了两处的军权,大殿前的御林军也被反水的隆科多调走,又是十三爷扶病奔走,夺回兵权,击溃八爷党。
11、让我的心握你的手
雍正临朝,为避嫌,胤字辈儿全部成了允字辈儿。廉亲王允嗣仍然不甘失败,挑唆雍正三子弘时与弘历夺嫡。弘时当年参与科场弊案,被允嗣拿了把柄,深以为惧。允嗣为了表示诚意,上来就把那份口供交给弘时。弘时去了心腹之忧,同时雄心大起,从此对八王言听计从。同样是示人以诚,十三爷允祥从来都是真心托付,而八爷只是玩弄权术。康熙临终前说:老八处处学我,处处学的不像,我是宽容为怀,他却只是收买人心。这是至论。而弘时也非善类,“八旗议政”事败之后,他对允嗣家人痛下重手。允嗣留下绝户计,再次假托知己地挑动他与弘历争,一方面是给雍正制造麻烦,一方面把才低而心毒的弘时推向死地。
12、“硬汉子”皇上
田文镜的办事原则是“只看两头,不管中间”,但凡百姓和皇上满意,决不怕与官绅阶层为敌。加之他非科甲出身,与读书人本就有些隔膜。在河南推行新政时用力过猛,激起了众生员罢考示威。李绂等儒界领袖率百官群起而攻之,雍正为了新政不废而力挺田文镜。这样,一道道折子不断递上来,雍正就是不表态。等弘历从河南调查回来,雍正把新政之利宣示百官,并退还折子,令其不许再闹。群臣就是不肯罢休,在殿外跪倒一片。雍正发标说:“你们读的书,朕都读了。你们没读的书,朕也读了。朕四十年阿哥,六部办差,刀里火里滚出来的硬汉子,还怕你们?”皇上坚不让步,杀了两个大臣,把李绂革职,永不叙用。众臣下心里不服,君臣较量以各种形式继续。
康熙和乾隆两朝都采行宽容政策,大清朝达到了最繁盛富庶的时期。两朝中间的雍正留下了苛厉之名,他为什么放着安生日子不过偏要跟百官顶牛?二月河和胡玫都用了“国库银子说”:康熙驾崩时,国库银子里不足700万两。而雍正晏驾、乾隆接手时,国库里的银子超过了5000万两。意思很清楚,康熙的宽容留下了一个穷摊子,而雍正的严厉打下了富裕的底子,让乾隆的仁政有了实施的基础。还有就是剧中反复强调的:圣祖爷晚年最遗憾的就是没有整顿吏治,把一副千斤重担留给了雍正。雍正勇往直前留下了骂名,却给处处追圣祖之风的乾隆留下了比较清廉的官员体系。反正“康乾盛世”的100多年不可能把雍正的13年刨出去,雍正至少也是个继往开来的连接者,至于说胡玫给他打分过高,我们只当是文艺创作就好了,不必当作信史来读。
(二)演员今何在
演雍正的唐国强几经沉浮,至今仍是中国电视剧界最红的男演员之一。他是青岛人,1975年出演电影《南海风云》,以英俊的扮相进入影坛。1979年主演黄健中导演的《小花》,影片取得巨大成功,唐国强的两个“妹妹”陈冲和刘晓庆都获得了表演奖,惟独他有些落寞。1981年,他与李秀明合演了唯美的《孔雀公主》,电影被认为矫柔造作,他也由此饱受“奶油小生”之讥。后来,他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两年,重新出发。直到1990年代初,他得到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角色,才算彻底走出了观众歧视的目光。1996年,他在电影《长征》中初次尝试扮演毛泽东,从此成了神似派特型演员的代表人物。《雍正王朝》中,他奉献了一个呕心历血、死而后已的帝王形象。不消说,是打动了很多观众。
在出演《雍正王朝》之前,焦晃早已是海派话剧的代表人物,赫赫有名的“莎剧王子”。他195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数十年来坚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行动规律”演员学说,注重人物心理的细腻和层次,速度节奏和形体语汇的准确生动。他主演过莎士比亚剧作《无事生非》、《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莫里哀剧作《吝啬鬼》,品特剧作《背叛》等,中国戏剧作品有:《秦王李世民》、《正红旗下》、《第二次握手》等。此外,焦晃还导演并主演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悲悼三部曲》,编剧并导演、主演历史剧《虎行匍匐》。虽然他也参演过一些影视作品,但并不为大众熟知。是《雍正王朝》让观众重新发现了焦晃的魅力。他的脸型瘦长,与画像中的康熙近似,他擅长在平淡的语调中突然改变台词节奏,把心计深沉的帝王、心境凄凉的父亲融为一体,煞是动人。
张廷玉的扮演者是杜雨露,他演出了居庙堂之高、面对莫测朝局的危惧之心和战栗之情。他是东北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艺术学院,进了哈尔滨话剧院,在舞台剧《松涛曲》、《夜幕下的哈尔滨》中担任主要角色。1979年,他在电影《奸细》中扮演政委,1980年又演了电视剧《纪委书记》,在《喋血黑谷》、《风雨下钟山》、《撼天雷》等影视品中均有不俗表现。跟焦晃一样,《雍正王朝》使他老来走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突出重围》中
雍正王朝历史篇三:雍正王朝给人带来的启示
雍正王朝给人带来的启示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清朝最具争议的皇帝被塑造成一个英明果断、仁义道德的青天式皇帝。电视剧中的雍正王朝,也随之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健康向上的朝代。这便会给人以误导,仿佛雍正王朝真如电视剧中一般,吏治清明、繁荣昌盛。
而历史的真实是:雍正的确以他不同寻常的残忍和才干,将危机四伏的满清王朝收归的如铁桶一般,而整个中国的发展历史,也就是在雍正残酷的统治之下,被飞速发展的西方文明拉下了整整一个时代。我在这里想罗列一下,在雍正那个年代里,其他国家都做了什么,以与雍正王朝的杰作对比,我们或许可以体悟到:为什么长时间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在短短几百年时间,就落后于西方国家。让我们从雍正王朝的第一年开始看起。
1723年,雍正元年。这一年的2月16日,雍正颁发上谕,让王朝中科道一级(正四品 ,高于府州,低于行省)的干部,每天都上一个密折,直接向皇帝言事。至于密折中写的是什么,那自然只让皇帝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告密之风大兴。王朝中每个中、高级官员,都弄不明白自己是否会成为他人告密的靶子,于是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除了拼命找到他人的把柄告密来誓死效忠皇帝之外,恐怕没有更好的办法可想。万马齐喑、人噤其声,是当然的结果。文字狱也从告密开始而愈演愈烈。知识分子,只能去故纸堆中讨生活,绝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产生。而就在
这一年,英国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诞生,它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价值的尺度。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影响深远,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许多重要观点,都深受他的影响。与西方经济蓬勃发展、西方经济学家横空出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闭关锁国的雍正王朝对招商引资、商贸流通采取了断然封杀的行动。雍正二年,两广总督孔毓珣奏请于广东开矿,九月初八日,雍正颁发上谕,断然拒绝,认为招商开矿会使人民“不肯尽力畎亩,殊非经常之道”。同时,狂妄的雍正如此回答开矿征税的问题:“至于课税,朕富有四海,何籍于此?”5个月后的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雍正又批准孔毓珣的奏折:洋船不许随便往来中国贸易,来了,也不许留居。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国东南一带悄然兴起、并领先于世界的民族工商业,在雍正年代,基本上被摧残殆尽。现实终于遂雍正之愿,人民“尽力畎亩”、行“经常之道”;百年以后的鸦片战争中,中国尝到了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滋味。1724年,巴黎开办了官方交易所,200多年后我们才认识并接受的证券交易,那时已经在法兰西由官方主持上市流通。1725年,在雍正说出“朕富有四海”之后,德里斯勒绘制的精确度极高度的欧洲地图就出现在了欧洲人的家庭中;在血腥的文字狱使中国学者皓首穷经的时候,斯蒂芬·黑尔斯发明了血压的精确测量法,约翰·雅各布·苏伊赫尔提出了化石系有机残留物之说。1727
年,德国的约翰·舒尔茨发现了氯化银具有感光性,为现代摄影奠定了基础。同一年,美国哲学学会(科学学会)在费城建立。 雍正七年,雍正王朝最著名的文字狱——吕留良案爆发,雍正于大屠杀之后,刊刻《大义迷觉录》,号召天下读书人自觉向专制王朝效忠。也就在这一年,俄国军官、探险家白令通过了北美和亚洲之间的海峡,这个海峡从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而英国天文学家约翰·弗兰西斯德,在望远镜观察的基础上,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张星像图,共包含2886颗星。同年(1729年),斯特凡·葛雷正确区分了导体和非导体;三年后,波尔哈维的著作《化学元素》出版,成为后世医学化学经典教科书。1735年,雍正死了。两天后,被他百般宠爱的道士张太虚等人被赶出宫中。一年后,近代蒸汽机发明家瓦特诞生。两年后,法国科学院在北级和秘鲁等地进行大地测量,从而证明了地球为椭圆形……此时,乾隆正处于和太后的权力较量之中,开始了他“十全老人”的美梦。 在专职制度达到疯狂的雍正年代里,正是西方启蒙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就在吕留良、查嗣庭等冤狱勃兴,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人头滚滚、血染青史的同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伟大思想家横空出世;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社会蓬勃的展开,工业革命在西方走出了第一步。在雍正的高压政策之下,已被三千年封建制度腐蚀的千疮百孔的中国达到了封建制度的极至。所谓的“康乾盛世”——中国封建制最后的辉煌,正是阻碍中国走向民主、富强
的最顽固的屏障。雍正王朝,推迟了清王朝的覆灭,延缓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生。
相关热词搜索:雍正 王朝 历史 历史上的雍正 雍正的历史评价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