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唐宋历史篇一:唐朝历史

唐朝历史

大唐开国 大唐高祖李渊

唐朝皇族出自名门陇西李氏,[35] 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27] 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

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又名李聃、老聃)的子孙。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36] [37]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民变。[33] 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38] 。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为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改元武德,仍定都长安,建立唐朝,隋朝灭亡。杨侑降为希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而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37] [39] 北周和南陈以及隋初留下的丰厚的财富,被隋末大乱破坏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骤降到200余万户[40] ,外部东突厥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41-42] ,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43] ,外敌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局势十分严峻。

李渊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割据江陵的萧铣则于621年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因此唐朝基本统一汉地。[44-45] [46]

贞观之治

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48]

唐太宗即位后,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同时,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稳固边疆,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49-50]

唐太宗晚年,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子与魏王都被废掉,最后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在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45]

唐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52]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52] [53] 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54] ,百姓阜安[55] ,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另外,他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大。

武周时期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位,恢复了李唐社稷,李旦被立为相王。唐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先后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也称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62-64]

开元盛世

睿宗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

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政斗,同年改元开元。[65]

李隆基铲除政敌后,开始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66] ,并建立考察制度[67] ,精简官僚队伍裁减冗官[68] ,设采访使发展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恢复武周以来荒废的义仓制度[69] ,又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70] ;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兴复日益衰落的马政[71] ,对外收复了武周时期沦陷于契丹的辽西营州[72] ,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73] ,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民族[74-76] ,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77-78] 且攻灭突骑施[79] ,塞北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80] ,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81-82] 。

在唐玄宗励精图治的治理下,唐朝进入盛世[83-84] ,史称“开元盛世”[85] ,被认为是继孝宣中兴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61]

安史之乱

唐玄宗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86] 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87]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88]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65] 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61]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战后关东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战后关东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61]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61]

元和中兴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为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诸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使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度获得再次统一。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唐宪宗没有能够像唐太宗和唐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61]

会昌中兴

唐宋历史篇二:唐朝历史

藩镇割据与中晚唐财政问题

大纲

一、藩镇割据与唐朝廷的反割据

1.唐德宗时代的“四镇之乱”

2.唐宪宗削平藩镇之政

二、唐朝应对财政危机的努力

1.唐前期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2.刘晏的理财方略

3.杨炎与两税法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集权体制与藩镇割据事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中央与地方的不一致性直接威胁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K02:藩镇割据带来了中央的财政危机,先前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为继,刘晏和杨炎的财政改革虽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却埋下了社会隐患

正文

一、藩镇割据与唐朝廷的反割据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唐朝中央禁军全军覆没,安史之乱是在西北藩镇的进剿与东北藩镇诸将的投降下平定的。所以安史之乱后,内调的西北诸将与投降的安史诸将在其实际控制区形成林林总总的藩镇。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曾下令内地“分命节帅以扼要冲”,这些新任的节度使在战后并未撤除,也形成一批新的藩镇。原本在各个州、县之上设立采访使,对当地行使监察,在安史之乱中采访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成为州的上级行政机构,常以节度使充任。这样,原本设于边地的节度使经过安史之乱后便遍布全国了,他们中大者连州数十,小者也统州三四,且军政合一,成为朝廷与州县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

在诸多藩镇中,对唐朝政局影响最大的是河北藩镇。安史之乱后期为加速史朝义部众的崩溃,唐朝承认降将薛嵩、张志忠、田承嗣、李怀仙在河北的政治军事利益。以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宝臣(张志忠改名)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都防御使,后升为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这些藩镇拥兵自重,赋税不入朝廷,节度使父子相继或由藩镇内部产生,朝廷只能事后追认。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田承嗣兼并相卫地区,同属于河北地区的成德、淄青二镇请求朝廷讨伐。唐代宗虽命诸道节度使进讨,但被田承嗣上表归顺朝廷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田承嗣乘机挑拨进讨诸道节度使,使此次军事行动无果而终。此后田承嗣干涉汴宋留后的继承,代宗复命征讨田承嗣,但诸道相互观望,朝廷也无可奈何。

1.唐德宗时代的“四镇之乱”

面对节度使的骄横,朝廷显示了其软弱性,具体体现在唐德宗时代的“四镇之乱”。唐德宗继位后,决定改变代宗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逝,其子李惟岳自为留后,唐德宗不予承认,于是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道连兵与朝廷较量,史称“四镇之乱”。

唐德宗从长安抽调万余人,又调集朔方、关中、太原,蜀汉、江、淮、闽、越诸道,集合全国兵马进剿四镇。成德、山南东道接连收复,淄青、魏博也被打败,但随后朝廷三分成德的政策推出后,诸藩节度使对此产生了兔死狐悲之念,于是幽州留后朱滔、成德兵马使王武俊转而叛唐援助魏博、淄青两镇,新四镇结盟,节度使称王。随后,已经攻占山南东道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对朝廷另派节度使接管不满,于是叛唐自称楚帝。唐德宗急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固原一带)诸道兵以救援襄城,结果途径长安时兵变,推前任泾原节度使朱泚为主,称“大秦皇帝”。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史称“泾原之变”。在平叛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击退朱泚,解围奉天,但受到宰相卢杞、宦官翟文秀等压制,转而叛唐与朱泚连兵。

由讨伐河北四镇之乱,接连引出淮西、泾原、朔方的更大兵祸,表现出唐朝中央集权体制与藩镇割据事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唐朝的政治体系、财政体系、官员任免体系均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的掌控之上,现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丧失了一致性,各地有各地的利益,在军事行动中更加明显,各道出兵与否与各镇利益直接相关。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李希烈死,这场大纷乱才宣告结束,除河北、山东外,河南的割据之势也成了气候,唐德宗的削藩政策彻底失败。

德宗末年、宪宗初年,“天下方镇四十八”,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几乎是全国藩镇的一半。

2.唐宪宗削平藩镇之政

唐宪宗继位后,先平定夏绥、剑南西川和镇海浙西三镇的叛乱,随后讨伐成德未能取胜。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附唐朝。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四出焚掠。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唐宪宗下令讨伐吴元济。在讨伐吴元济之初,发生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暗杀朝廷主战的宰相武元衡一事,朝廷误以为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指使,于是发兵征讨成德。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宪宗停止对成德用兵,决定先取淮西,宰相裴度亲临前线督战。唐将李愬将精骑九千分为前、中、后三军,自将中军,乘雪夜奇袭蔡州,擒吴元济,平定淮西,朝廷的声望也达到顶点。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朝平定淄青,杀李师道及其二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逝世,其弟王承元归顺朝廷。至此,曾经跋扈一时的河南、河北三十余州的诸藩镇,尽遵朝廷约束。

唐穆宗为进一步控制藩镇,下令天下军镇每年裁减百分之八的兵员,试图温和地解决藩镇问题,却引发了各镇的不满,率先发难的仍是河北三镇。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卢龙军发生叛乱,囚禁朝廷所委任的节度使张弘靖,推选朱克融为留后。之后,成德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杀节度使田弘正,自为留后。朝廷诏魏博、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出兵临成德境。王庭凑败深州诸道行营节度使杜叔良,围困深州。朝廷为专讨王庭凑,不得已承认朱克融为平卢节度使。长庆二年(公元822年),魏博也发生兵变,牙将史宪诚杀节度使田布,自为留后,朝廷即以其为魏博节度使。随后,朝廷对深州之围终无良策,被迫任命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军中将士官爵皆复其旧。这样三镇兵变,自立节帅,均得到了朝廷承认。此风一开,各镇纷纷以“河北故事”作比,仿效自立节帅。唐朝对藩镇的控制更加虚弱。

唐僖宗后,各藩镇更开始了彼此间的兼并战争,黄巢起义中所出现的新的割据势力,也被唐朝授予节度使。唐末藩镇间的攻伐战争,最后演变成五代十国之局。

二、唐朝应对财政危机的努力

1.唐前期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四月,下令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田令规定:丁男(21-59岁)和18岁以上的中男(18-20岁),各自接受口分田80亩,

永业田20亩。老男(60岁以上)、废疾人、笃疾人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口分田30亩,如作户主,受永业田20亩。田令还规定,农民原有的土地属于已受土地之列,因此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进行了限制。

此外,唐朝土地制度中有宽乡和狭乡之分。宽乡地多人稀,狭乡则地少人稠,因此狭乡的口分田十分紧张。田令规定,狭乡的口分田减半给授,或者准许狭乡人在宽乡遥受土地。明令禁止土地买卖,但庶人身死家贫无以供葬,准许出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到宽乡,或卖地以建住宅、邸店、碾硙的,准许出卖口分田。已卖田者,不准再申请授田。买入的田地不能超过应受田限额。狭乡人买田,可依照宽乡的限额。

唐朝的赋役之制有四类:租、调、役、杂徭。赋役令规定:课户每丁缴纳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缴纳绫绢絁者绵三两,或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二十日,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十五日)免其调,三旬(三十日)则租调俱免。正役、加役一起不得超过五十日。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租庸调法。杂徭不是唐代赋役的重要部分,由地方官府征发丁男、中男,不超过三十九天,超时折免其他赋役。赋役令还规定了依灾害轻重减免租庸调。

较之隋朝,唐朝前期的赋役令规定了役期的最高限度,以及输庸代役的办法,这使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生产,同时也减弱了对朝廷的人身依附关系。

均田制授田的前提是朝廷必须控制着大量闲置的土地,隋末战争中人口流亡严重,唐初朝廷因而控制许多无主荒地,可以推行均田制。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人口迅速增长,加之永业田归私人所有,朝廷可控的公田越来越少,日益枯竭,逐渐失去了继续推行均田制的基础。另一方面,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赋役令中减免租庸调的规定便已成空文。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朝廷的赋役日趋苛重,均田农民无力承受而破产。宰相狄仁杰上疏指出当日民众的负担:“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卖田,人不为售,内顾生计,四壁皆空。”与此同时,王公、百官、富豪及寺院则大肆兼并,他们不惧章程,恣行吞并,违法买卖口分田、永业田,争置庄田,致令百姓无处安置。日益激烈的土地兼并也加速了均田制的破坏。

在唐前期,租庸调制是朝廷的主要税源,均田制的破坏意味着课户愈益减少,朝廷财赋收入来源日蹙。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唐朝采用“摊逃”的办法,将逃亡者所应担负的租调由未逃亡者分摊征课,结果引起更多的逃亡。为了缓解这种状

况,唐玄宗命令宇文融括户,试图用检括逃户和登记外田的办法来增加赋税,扩大徭役的征发。这些措施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自然也无法维系均田制下的社会生产和租庸调制下的财赋征收的稳定性。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名存实亡,以之为前提的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唐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区域大大缩小,造成财政匮乏,财政问题关系到唐朝廷的存亡。

2.刘晏的理财方略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盐铁使第五琦建议在产盐区设置盐院,统购盐,并在各州县设置盐官,实行专卖,把每斗盐价由10文提高到110文。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刘晏兼任盐铁使,对财赋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整顿:撤消非产盐区州县盐官,仅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将收购的盐,加价转卖给商人,任由他们运到各地出售。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设置十三巡院缉私,并推销官盐;

第二,禁止各道征取通过税,便利盐的转运,保持盐价的平稳;

第三,在距产盐区较远之地设常平盐,稳定市场秩序,增加政府财赋; 第四,规定盐商可以纳绢以代盐利,可为军队准备衣料。

刘晏改革盐法后,唐政府的盐利岁入60万贯,到代宗大历末年(公元779年),增加到600万贯。

刘晏另外对粮法也进行了改革。此前,第五琦奏请“每州置常平仓及库使,自商量置本钱,随当处米物时价,贱则加价收籴,贵则减价粜卖”。两年后正式设置常平使,由刘晏及第五琦分领天下常平业务,后由刘晏独掌。刘晏下令在各州常平仓保持三百万斛的存粮,并在诸道设巡院,各置知院官负责。既维持了粮价的稳定,也让朝廷获利。

3.杨炎与两税法

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奏行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其具体内容是:

第一,量出以制入。朝廷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这个总税额是以大历年中各项税额总合最多的一年为准制定出的。各州县依据旧征税数确定税额,向本地人户征收;

第二,无论主户、客户(即逃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

唐宋历史篇三:唐代历史简表

唐(566—908)

高祖 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635年病死,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葬在献陵。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1.窦皇后,太穆顺圣皇后,正室,生隐太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卫王李玄霸、巢王李元吉、平阳昭公主。

2.万贵妃,贵妃,生楚王李智云。

3.尹德妃 德妃,生酆王李元亨。

4.宇文昭仪,昭仪,生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

5.莫嫔,嫔,生荆王李元景。

6.孙嫔,嫔,生汉王李元昌。

7.崔嫔,嫔,生邓王李元裕。

8.杨嫔,嫔,生江王

唐宋历史

李元祥。

9.小杨嫔,嫔,生舒王李元名。

10.张婕妤,婕妤,生周王李元方。

11.郭婕妤,婕妤,生徐王李元礼。

12.刘婕妤,婕妤,生道王李元庆。

13.薛婕妤,婕妤。

14.张美人,美人,生霍王李元轨。

15.杨美人,美人,生虢王李凤。

16.王才人,才人,生彭王李元则。

17.鲁才人,才人,生密王李元晓。

18.张宝林,宝林,生郑王李元懿。

19.柳宝林,宝林,生滕王李元婴。

太宗 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病死,享年50岁,谥号为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朝代故事:贞观之治。

1.长孙皇后,文德顺圣皇后,小字观音婢正室、皇后626年—636年,生太子常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新城公主。

2.韦珪,字泽贵妃、永徽朝封纪国太妃626年—665年前夫李珉,生定襄县主;后嫁太宗,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李孟姜。

3.杨贵妃,贵妃、永徽朝封赵国太妃,生赵王李福。

4.德妃,燕德妃秦王贵人、贤妃、德妃、永徽朝封越国太妃,671年逝世,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

5.郑贤妃,贤妃。

6.徐惠,才人、婕妤、充容、追封贤妃616年—650年。

7.杨妃,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

8.阴妃,妃、嫔,生齐王李祐。

9.昭容,韦尼子,昭容,656年逝世。

10.昭仪,昭仪,682年逝世。

11.杨婕妤,婕妤。

12.萧美人,美人。

13.崔才人,才人。

14.萧才人,才人。

15.武才人,武曌,才人637年11月—649年5月。

16.杨氏,生曹王李明。

17.王氏,生蒋王李惲。

18.周氏,三品亡宫。

高宗 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24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643)立为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病死,享年55岁,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于乾陵。

1.则天顺圣皇后,武媚娘、武曌,唐太宗李世民才人、唐高宗李治昭仪、皇后、皇太后、皇帝

自封则天大圣皇帝651年5月—655年—706年1月,生安定公主、长子太子唐义宗李弘、次子章怀太子李贤、三子唐中宗李显、四子唐睿宗李旦、次女太平公主。

2.王皇后,正室、皇后650年—655年、废黜,养燕王李忠被武曌切去手脚而死。

3.萧淑妃,良娣、淑妃、废黜?—655年,生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高安公主、被武曌切去手脚而死。

4.徐婕妤,婕妤。

5.刘宫人,宫人,生燕王李忠。

6.郑宫人,宫人,生原悼王李孝。

7.杨宫人,宫人,生泽王李上金。

8.韩国夫人武顺。

9.魏国夫人贺兰氏,为武则天所杀。

中宗(为武后所废) 李显(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被毒杀,时年44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

1.赵夫人,和思顺圣皇后,正室、英王妃、废黜、追谥皇后,710年被武媚娘囚禁至死。

2.韦丽娘,太子妃,皇后683年,庐陵王妃683年,皇后705年—710年,皇太后710年,废黜,生女安乐公主、李裹儿、懿德太子李重润,被李隆基所杀。

3.昭容,上官婉儿,婕妤、昭容705年—710年,被李隆基所杀。

睿宗(为武后所废) 李旦(662年~716年)684年在位,高宗第九子,(以及710年-712年)唐朝第五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则天,唐中宗是其兄长。享年54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北之丰山)。

1.刘皇后,肃明顺圣皇后,正室、皇后、王妃684年—689年9月,生唐让帝李宪(太子李成器)、寿昌公主、代国公主李华婉被武曌勒令凌迟处死

2.窦德妃,昭明顺圣皇后,德妃684年—689年9月,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李持盈,被武曌勒令凌迟处死。

3.豆盧,贵妃,曾扶养唐玄宗。

4.崔贵妃,贵妃,生鄎国公主。

5.王德妃,德妃,生惠宣太子李叶、淮阳公主、凉国公主李少免。

6.王芳媚,贤妃,养惠宣太子李叶。

7.柳宫人,宫人,生李成义。

8.宫人,宫人,生李隆悌。

9.崔孺人,孺人,生惠文太子李范。

10.唐孺人,孺人。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24年~705年),690年—705年在,位16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

相关热词搜索:唐宋 历史 唐宋历史小说 唐宋历史地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