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河源历史篇一:河源市概况
河源市概况
被誉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南接惠州、汕尾,东靠梅州,西连韶关,北临江西赣州,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河源1988年撤县建市,现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行政区域面积1.56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358.39万人,常住人口295.8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475.14亿元。
一、河源被誉为“客家古邑”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自公元前214年秦置龙川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世界上第一个客家人赵佗担任龙川县首任县令。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最早在这里交融。
二、河源被誉为“万绿河源”
河源是粤东“资源宝库”,人均矿产、森林、水、土地资源拥有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森林面积达1832万亩,森林覆盖率71.2%,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有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两个广东第一和第二大的水库,其中新丰江水库库容达139亿立方米,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水平,碧波万倾、四季皆绿、处处皆绿,因而又美名曰“万绿湖”。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唯一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
三、河源被誉为“温泉之都”
据2009年温泉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地热水资源32处,现已开发利用龙源温泉、热龙温泉、御临门温泉、天上人间温泉等8处。
龙源温泉是以世界沐浴文化为主题的一处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区,位于源城区高埔岗,距市区13公里,是广东省内唯一同时富含游离二氧化碳和氡的矿疗温泉。
热龙温泉位于和平县热水镇南湖村,距县城25公里。
其泉水温度高达88℃,偏碱性,是世界级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药疗性温泉之一。
御临门温泉是按国家AAAA级旅游区标准规划,以巴厘岛风情和客家文化相结合为主题的五星级温泉度假村。位于紫金县九和镇,距市区1小时车程,包含水质晶莹剔透的九和、热水圩两处出水口,温度高达86~92℃,富含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天上人间温泉地处和平县大坝镇汤湖村,距粤赣高速公路和平县出口仅十分钟路程,交通便利。温泉水源自山川深层矿岩,偏硅酸含量高达 124mg/L ,属于硅水,水质清澈透明,水温高达86℃,富含硫、锌、锂等30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其国内首创纯天然自喷式温泉桑拿,人体皮肤可直接吸收各种微量元素,倍感舒适,周身通泰。
四、河源被誉为“恐龙故乡”
河源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拥有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迹,已出土恐龙蛋化石15000多枚,恐龙蛋化石馆藏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五、河源被誉为“红色河源”
拥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河源,堪称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紫金县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入粤始祖地,河源大地培养了广东革命史上著名的“东江三杰” ——刘尔崧、阮啸仙、黄居仁,以及刘琴西等一批早期优秀共产党员。其中刘尔崧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57名党员之一。1927年4月26日,刘琴西等共产党人在紫金发动“四〃二六”武装暴动,成立全国第一批县级革命政权——紫金县人民政府,之后建立炮子红色苏区,海陆惠紫成为中国革命著名的红色根据地。周恩来、彭湃、徐向前、叶剑英、阮啸仙等老一辈
河源历史篇二:黄河历史
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干流概况
黄河源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
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青
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是青海高原的
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
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
)望积石山,观览河
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 ),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称多县文章载:南源为卡日曲,卡日曲源于各式冬雅和那扎仁,当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远流长,二水色与玛曲同,三水量较大。 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6][6]
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
干流走向
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
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
黄河源头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
段。
上游
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
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
的53.8%。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 星宿海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
及北纬35°01′18″。三股泉流汇
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
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东北流入约古宗列。
穿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蜿蜒东北行,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长18公里)进入玛涌。玛涌即黄河滩,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黄河滩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黄河流经星宿海,先后接纳西北方向流来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来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继续东行约20公里,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出鄂陵湖东行65公里流经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县。
黄河河以上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亿立方米,平时河面宽30~40米。
河源历史篇三:河源市发展分析报告
河源市发展分析报告
李华忠
2014/3/28
摘要:河源市源城区“两江四岸”地区将成为河源市经济发展核心区域,发展潜力大。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合理开发自然景区,有望带动房价上涨。
目录
一、城市区位优势 ...................................................................................... 2 二、城市规划 .............................................................................................. 2 三、城市经济现状(2013年) ................................................................. 3 四、房地产基本情况(2013年) ............................................................. 5 五、河源未来发展分析 .............................................................................. 8 (一)从新的房地产发展点来看 ......................................................... 8 (二)从政府规划分析 ........................................................................ 9
河源市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辖内有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2012年常住人口95万户,366.8万人,汉族人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畲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 其中汉族人里大部分为客家人。总面积约15642平方千米,农用地共1410861.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20%;建设用地面积为85409.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6%;其他用地共67926.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4%。
一、城市区位优势
河源市是广东省连接江西、湖南的重要通道和粤东北山区的核心城市,地处在珠三角向泛珠三角过渡的衔接地带,是南来北往极其重要的交通要地。市域现有及规划主干线将形成“三纵四横三连一环”架构,现有粤赣高速公路、河梅高速公路,国道G105、G205,省道S227、S230、S339、S341、S242,规划新建广大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揭茂高速公路和东环高速公路;此外,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穿城而过,规划还将兴建龙柳铁路、龙川至汕尾铁路,以及河源至惠州的城际轻轨等。
二、城市规划
根据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将河源城市性质定位为:环珠三角地区性中心城市;广东省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客家文化中心与生态旅游城市;粤闽赣交通枢纽和粤东北商贸物流中心。
规划河源中心城区形成“一带、两轴、两心、四廊、六组团”的“舒展的紧凑型”带型组团结构。如下图所示:
一带:(蓝色部分)以东江作为城市发展的纽带,主要突出东江水带的景观功能和服务功能,沿岸线组织各城市功能,形成两江四岸的城市总体规划。
两轴:(紫色部分)以河源大道和东环路作为城市拓展的主要轴线,将各片区整合成带型城市发展带。
两心:(红色圈内)包括城市中心区和高新区中心。
四廊:(蓝色箭头)在各个城市片区之间预留由水体、绿带构成的四条生态廊道。避免城市连
片发展。四条生态廊道由北至南依次是木京—洋潭生态廊道、石峡生态廊道、柏埔河生态廊道、埔前河生态廊道。
六组团:(黄色圈内)从北至南逐步形成先塘-木京组团、观塘-洋潭组团、白田组团、临江组团、埔前组团、古竹组团6个城市功能组团。
三、城市经济现状(2013年)
(一)经济稳中向好,发展速度逐季加快。经省统计局核定,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