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名城

发布时间:2017-02-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以历史名城篇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业

我最想去的五个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个当然是首都北京。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最想旅游的地方:紫禁城、明十三陵、圆明园、八达岭长城、天坛等历史文化名域。最想见到的是紫禁城雄健、宏伟以及一些独特的景色。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

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圆明园的建造艺术(虽然经八国联军抢掠,保存无几。)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壮观。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明朝时,瓮山泊改称西湖,“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

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想了解京古代"红灯区"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逛胡同吃小吃最好不过。还有就是品茶。北京历史上茶馆非常多,种类也多,现在开发得还远远不够。主要有几种类型,一种叫大茶馆,像老舍写的著名话剧《茶馆》,这种地方三教九流的人都可以来,饮茶和文娱活动相结合,包括一些小唱段、京韵大鼓、说书等等。从大茶馆里分出来的叫二荤铺,也就是说可以备一些早点,像简单的烧饼、猪头肉等等。清茶馆的档次比较高,一般地处繁华地段。清茶馆有前院和后院之分。前边是散客,后边是常客。再就是听京剧了(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以历史名城)。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只是在多媒体上听过,真想亲身听到 地道的京剧。

旅游预算:交通工具:火车单程硬座120元。加入旅游团:长城经济团C线、文化专线、古都一日游共390元。住宿四天费用:四百元左右。五天左右的吃花三四百元。最终返回共计一千八百元。

第二个想去旅游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最想去的地方有:钟楼、大雁塔、兵马俑、秦岭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西安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是“4A”级旅游景点。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

西安的风土人情文化。1、秦腔。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流传于户县钟馗故里的傩舞跳钟馗,是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傩是中医的鼻祖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陕西省西安秦腔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 ,是近代

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

还有西安十大怪更是点出西安的风土人情: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碗盆不分家,手帕头上带,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睡觉枕石块,兔子帮吼起来,不坐椅子蹲起来。

再有就是西安著名小吃:西安饺子宴,秦镇凉皮,牛羊肉泡馍,老童家腊羊肉,肉夹馍,葫芦头,肉丸胡辣汤。这些小吃更是让人垂涎三尺,去旅游不吃就太可惜。

理想游程 四天 第一天:华清池、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二天:半坡博物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钟楼、鼓楼、大清真寺;

第三天:碑林、大雁塔、小雁塔、青龙寺;

第四天:昭陵、乾陵、法门寺

旅游预算:交通工具火车:单程硬座143元.加入四日游旅游团:2080元.然后自己游览小吃街一天花费一千元左右。五天返回共花费:3500元。

第三个想去的历史文化名域:开封。

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故都”。开封与中国的郑州、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

以历史名城篇二:历史文化名城—洛阳

洛阳,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较多的千年帝都,曾经有105位帝王在洛阳指点江山。

洛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意为神州大地之首都。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河洛之根,这是对洛阳数千年文明史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洛阳璀璨文化的卓越赞美。

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 洛阳共经历十三个建都朝代,累计建都史达千余年。洛阳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历代帝王贵胄、文人骚客等均对洛阳的都城地位有着极高评价。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汉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班固曰“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韦应物说“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宋太祖曰“吾欲迁洛,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

安天下也”;司马光曰“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据考证,中国佛教首传于洛阳白马寺。以洛阳学子读书音确定的中原雅音是古代河南的标准话。洛阳是中华姓氏主根、闽南、客家之根。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伏羲,作为人文始祖,发现了“河图”与“洛书”,发明了“八 卦”,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老子著有《道德经》,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游说于六国之间,才子贾谊博怀济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汉书》,许慎著《说文解字》,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的。程颐、程颢兄弟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洛阳才子”,“汉魏文[2]

章半洛阳”。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蕾硕大,色泽艳丽,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牡丹从隋代落户洛阳西苑后,地脉适宜,开得缤纷美丽、艳冠天下。

唐代洛阳是陪都,武则天当皇帝时就在洛阳登基,并在洛阳主持政务。“自唐武则天后,洛阳牡丹始盛。”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从武则天时期到开元年间(公元690年至公元741年),还有唐贞元、元和年间(公元785年至公元820年),是中国牡丹史上一个黄金时代,奠定了中国牡丹发展和牡丹文化兴盛的坚实基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今天的洛阳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仍不忘发展文化事业,由于洛阳注重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1982年,由中国国务院颁发,入选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市区内的绿树成荫,供市民休憩娱乐的生态公园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环境清幽,市区街道整齐干净,2001年,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洛阳还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魅力,被中国中央电视台授予“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称号。洛阳的魅力不止吸引着国内人的目光,对于外国人来说,洛阳同样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神秘之都,在2005年瑞士“欧中旅游论坛”中荣获“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称号。此外,洛阳还有国家卫生城市、“2010年度中国十佳节庆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牡丹花都”、“辞赋之都”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洛阳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相继实施了以“建设7路5桥1园、整治3个景点、搞好3项公益设施”为主要内容的“75133”工程,兴建了东西长达14公里、绿地147万平方米、水面148万平方米的洛河风景游览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形象品位明显提升。周山森林公园、龙门山森林公园、小浪底森林公园、上清宫森林公园四大森林公园“天然氧吧”为人们回归大自然提供了去处。亚洲最长的洛浦公园(28公里)宛如一条五彩飘逸的丝带在河洛大地上飘扬。在洛阳市政府门前还坐落全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开元湖音乐喷泉。目前洛阳城市建成面积已达2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洛阳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实现洛河南北对应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实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统

一。

以历史名城篇三: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安庆、凤阳、黟县、桐城。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199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蒙城、潜山、涡阳、和县、贵池、宣州、绩溪。

(歙县、寿县、亳州已被国务院于1986年批准为第二排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绩溪已被国务院于2005年、2007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为9座)

1986年安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歙县

歙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身踞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南大门,是东至杭州南往千岛湖,

西去瓷都景德镇,北向江城芜湖、铜陵的枢纽,且处于全省“一线两点”的经济发展圈内,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全县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50.7万,是最具开发潜力和价

值的皖南旅游经济区之一。

建置沿革

据下冯塘、新州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本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春秋,属吴。战国,初属越,后属楚。秦置歙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六年,属荆国;十二年,属吴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为丹阳郡,本县仍属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遣贺齐取黟、歙,并置新都郡。三国,属吴新都郡。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本县仍属之。梁承圣二年(553年),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陈天嘉三年(562年),撤销新宁郡,仍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海宁县(今休宁、屯溪);十一年,复置歙县并置歙州以辖。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为新安郡。义宁(617年—618年)中,汪华迁郡治于本县乌聊山。直至清末,郡、州、路、府治一直未变。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天宝元年(742年),歙州又改为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仍改为歙州,本县隶属不变。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本县隶属一直未变。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本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以来,属徽州地区。

人文历史

歙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末置县,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唐宋以后,徽商崛起,理学盛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经济学家王茂荫、著名画家渐江、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皖派汉学、歙派篆刻、徽派四雕、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菜、徽剧等都闪耀着新安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时歙县乡俗“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明清时期,有进士623人,状元6人,在全省全国名列前茅。这些人中,有13人的著述收入《四库全书》。清康熙年间,全县有学社、书院127所。“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和“父子尚书”的佳话不时传为美谈。歙县文物灿烂,古迹众多。全县有570处地面文物,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以其雄伟与壮观,被誉为“东方凯旋门”,遍布全县城乡的古牌坊、古祠堂、古居民等“古建三绝”以及古桥、古寺、古塔等,构成了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

“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歙县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布乡村和城镇,现有地面文物613处,其中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21处,就其数量来讲,约占全省的1/5,素有“文物之海”之美誉。古徽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牌坊、古城墙、古谯楼,映射着古城徽文化发祥地的繁荣;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被誉为“古建三绝”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更是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2、寿县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会合肥市接壤,

与国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邻。全县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万亩,辖25个乡镇。

总人口128万。

历史沿革

寿县古称寿春。殷商时是南方诸侯的封地。周代为州来国地。公元前493年,楚

昭王攻伐蔡国,蔡昭侯求吴翼护,把国都迁于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辖。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改名“郢”。秦统一中国后,划江淮之间为九江郡,治所设寿春。汉初封王,淮南王刘长建都寿春。公元前122年,淮南国废,复九江郡制。东汉末年,袁术称帝,以寿春为都。东晋末,为避孝武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隋文帝废郡,改称“寿州”。唐时属淮南道。宋时设寿春府,府城保存至今。金兵占领后,改属南京路。元时属安丰路。明属临濠府。清时其所属虽有几次变更,但治所多设于此。民国属泗道。1912年寿州改为寿县。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人文历史

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县存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寿县文物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3、亳州

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西北部与河南省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

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地

级亳州市,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国土面积8522.58平方公里,占全

省总面积的6.08%;耕地60.19万公顷。全市人口530.02万,其中少数民族8.2

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时,“亳”地属古豫州,成汤为诸侯时即居于此。“亳”当时写作“薄”。商曾几度迁都,人们将汤所都之地统称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以南,安徽亳州以北),北亳(今山东曹县一带),西亳(今河南偃师一带)。现在的亳州,系南亳故城域。周代,此地称“焦”。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在此置谯县,隶属砀郡。西汉,谯县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东汉时,沛郡改为沛国。建安末年,析沛国之一部置谯郡,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在军事和经济上扩充自己的力量。魏文帝皇初二年(22l年),谯被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为五都。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兖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因南兖州地处古南亳近邻,故“遥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见于此。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称谯郡,唐武德七年(624年)谯郡复改称亳州,为唐代十望州府之一。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复通拥韩山童之子朝林儿于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称小明王。明洪武初(1368年)降州为县。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又复称亳州。清初,亳州隶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划为江苏、安徽两个布政使司。民国元年(1912年)亳州改为亳县。民国37年(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1949年2月市、县合并,恢复亳县建制,隶阜阳行政公署。1986年3月撤亳县建亳州市,其隶属关系和辖区不变。1998年2月归省直接管辖。2000年5月设立地级亳州市。

人文历史

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哺育出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观、行知论给后人留下经典著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文约辞要,博大精深,提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被誉为“万经之王”;一代圣哲庄子,曾为漆园吏,他“

喻牛辞

相”的故事及王安石“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的诗句,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诵;魏武帝曹操“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使天下多少有识之士为之倾倒;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神医华佗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世界之最”,首创的“五禽戏”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在天天习练;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胆识、谋略与风采着实令人敬仰,其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一代圣君商成汤、道教至尊陈抟、悯农诗人李绅、捻军首领张乐行等,都是这块蕴才积盛之地的骄子。他们为创造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亳州大地留下众多的古迹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亳州现存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以上保护单位22家,占全省的l/3。这些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处处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市区内明清风格犹存、古貌依旧的36条老街、72条古巷等等,名胜遍布,古韵悠然。亳州的历史人文景观,与黄山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素有“南黄山,北亳州”之说。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

2005年安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安庆

安庆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鄂赣三省交界处,东与安徽省池州市、铜

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与江西省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

三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

安庆市辖区面积1.54万平方公里,现辖一市七县三区,即桐城市,怀宁、

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七个县和迎江、大观、宜秀区三个区,

总人口610万人,其中市区72.7万人。

历史沿革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到庆元元年(1195年)“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知府黄干“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年)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同时又是安徽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单独建市,是皖西南的中心城市。

人文历史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是沿江北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们在此劳作、生息、繁衍。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古名“盛唐”(前106年)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以“安庆”名问世(1147年),沿用至今已达860年;自南宋筑城作府、县治所(1260年)以来有740多年,其间1760年-1937年为安徽省会,长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近现代史上,太平军三克安庆、石达开安庆易制、安庆保卫战,徐锡麟起义,熊成基起义,安徽“六二”学潮、驱逐省长李兆珍、推翻省议会,1927年的“三·二三”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安庆发生。

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云集了诸如徐寿、华衡芳、李善兰等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安徽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这里。

2007年安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绩溪

绩溪是皖南山区县,地处皖赣通衢。绩溪县东与浙江省临安县交界,北与宁国

县、旌德县毗邻,西与旌德县、太平县、歙县接壤,南与歙县相连,东西长59.5

公里,南北宽42公里,总面积1126公里。现辖7镇4乡,人口18万。

绩溪地处“徽宁之脊”,西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交汇于此,为长江水系和钱塘

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多山,溪流纵列,山明水秀,植被丰盛,森林覆盖率为75.4%,

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建设示范县。

历史沿革

夏、商朝属扬州。周朝先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国属会稽郡。汉先属丹阳郡,后属新都郡。晋称新安郡。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置良安县,属新安郡。唐永泰元年(765年),置绩溪县,属江南西道歙州。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属江南西路歙州,至道三年(997年),属江南路歙州。天禧二年(1018年),属江南东路歙州。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徽岭、徽溪而名。元十四年(1277年),属江淮行省徽州路。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即宋(韩林儿)龙凤三年,属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吴(朱元璋)元年(1367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中书省徽州府。十三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徽州府。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京直隶徽州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属江南省徽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徽州府。咸丰四年(1854年),随徽州府由浙江巡抚兼管。同治四年(1865年),复归安徽省。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直属安徽省。3年设道,属安徽省芜湖道。17年,废道,直属安徽省。20年初,设首席县长制,归宣城县长节制。同年10月,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休宁)。27年4月,属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23日,直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30日,绩溪县解放。5月13日,成立徽州专区,属皖南区。1952年4月13日,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撤徽州专区,隶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设徽州专区,绩溪县属之。1971年3月,徽州专区改称徽州地区,仍属之。1988年1月1日,划属宣城地区。

人文历史

绩溪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山水雄奇秀丽,人文景观异彩纷呈。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比比皆是,砖、木、石三雕精妙绝伦,是正在开发崛起的文化旅游胜地。

绩溪是徽商的故里,是徽菜、徽墨、徽剧的发源地,素有“徽厨之乡”、“徽墨之乡”、“蚕桑之乡”之称。

勤劳智慧的绩溪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果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历代绩溪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旅外徽商对桑梓的支持。

据史料记载,号称“东南邹鲁”的新安,“邑小士多,绩溪为最”,“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历史对绩溪人如此称誉,是有其事实根据的。宋景德四年(1007年),绩溪人首建书院——桂枝书院,这不仅是绩溪历史上第一个书院,也是安徽省最早的书院。宋元丰年间,史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知绩溪县事,在他的倡导下,绩溪文风蔚起,书院大兴,社学和私塾也纷纷建立。此后邑人对文化的追求经久不衰,明代全县书院57所,居省内前列。清光绪间邑人首建毓才坊女校,开创安徽女子学校的先河。

重视教育的结果必然是人才辈出,文化氛围日深;人文荟萃,名士如林。绩溪的历代名人有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唐代神策将军汪节,宋代文学大家胡仔、名臣胡舜陟,元代诗人舒頔,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工部尚书胡松、兵部尚书胡宗宪,清代宦海“三奇士”邵绮园、程秉钊、胡铁花,还有两大墨家、一代巨贾和礼学“三胡”。近代名人首推国学大师、五四运动的先驱胡适,还有图书馆学家洪范五,古典小说标点创始人汪原放,小说家章衣萍,建筑学家程士范,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许家朋,诗人汪静之,出版家汪孟邹和王子野等。

文化气氛浓厚的绩溪,胜景遍地,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清凉峰、小九华、大会山风光绮丽;古冯村、棋盘村、江南第一关景色宜人;龙川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大平天国壁画、霞间古窑址等被分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坑口-湖村-勘头、上庄-旺川-冯村等两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被古建筑专家称为明清建筑博览馆。绩溪山青水秀,世称“百里花园”,是自然经济的理想境地。

1989年安徽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1、凤阳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邻蚌埠市,西与淮南市接壤,现辖15

个乡镇、73万人,面积1949平方公里,耕地108万亩。

历史沿革

凤阳县境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为钟离子国,后有钟离、蚕富、燕、中立等县名。

洪武三年因县城北临淮河,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这是临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同时割临淮县的太平、清洛、广德、永丰4乡设凤阳县,洪武十九年将虹县(今五河、固镇一带)南8都并入凤阳县。据《明一统志》记载,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凤阳县境内为凤阳府治和凤阳、临淮二县地。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改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属安徽省。乾隆十九年(1754年)将临淮县并入凤阳县。乾隆二十年,凤阳县属安徽省凤颍六泗兵备道,道员驻凤阳。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淮泗道,道尹驻凤阳。民国21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凤阳县属第四专区。

1956年,宿县、滁县两专区合并成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1961年,蚌埠专区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人文历史

凤阳在历史上,古有“帝王之乡”之名,今有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具有“东方芭蕾”称誉的“凤阳花鼓”,1955年应邀赴北京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获奖,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2、黟县

因黟山(黄山)而得名,辖8个乡镇,总人口9.67万。全县总面积85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0.403万公顷,山场面积7.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3%。

历史沿革

黟县古称黝(音伊,黟的异体字),建于秦朝二十六年(前221年)。西汉成帝鸿嘉

二年(前19年)六月,黝县改为广德国。五年,广德国废除,复称黝县。王莽始建国二

年(10年),黝县改称朔卤,属丹阳郡。建武元年(25年),复称黝县。1950年属太平、石台的美溪、柯村、宏潭划归黟县管辖。1958年1月,黟县县委、县政府机关奉令迁至祁门县合并办公。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黟县建置。

人文历史

黟县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黟县人文荟萃。自明代以后,黟商凭藉雄厚资本,创书院、置庙祠、筑园林、建住宅,至今城乡仍保存工艺精湛、结构轩宏的明清古民居数千幢,成为当今世界一大奇观,被公认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西递、宏村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和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黟县历史上名人辈出,仅清代就有著名理学家俞正燮,黟山派篆刻开宗大师黄士陵,“张小泉剪刀”首创者张小泉,一代富豪胡贯三,一代名女赛金花等一大批志士英才。

3、桐城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

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郊区。国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辖12个镇、2

个街道,人口77万。

相关热词搜索:名城 历史 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历史名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