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史学研究篇一:什么是史观——历史研究的基本史学观念

什么是"史观"?

一、 概念:

史观,就是用什么样的观点看待历史。

有人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上看,那么他的史观就是文明史观,他在分析历史的时候,是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看的。因此在说历史的时候,就会说:这是农业文明时期的、这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等等。有人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去看,那他的史观就是阶级斗争史观,他所认为的历史,就是各种阶级竞相出现、相互斗争的历史,他们就会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推动的。(这类史观通常把历史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根据的就是阶级性)。还有全球史观,将不同地区的历史统一起来看,探寻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史观有很多,英雄史观,就认为英雄推动历史发展,人民史观,就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相信说了这些,你一定明白史观就是看历史的根本观点(或者说根本角度)。

二、历史研究的基本史学观念

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4、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1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它形成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5、民族史观 :民族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上各民族历史地位、相互关系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属于民族观的组成部分之一。

狭义民族史观是指一个民族的大部分成员如何记忆、叙述和评价本民族的历史,如何界定本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狭义民族史观的特点是,它不是旁观者的看法,而是本民族的自传。与个人自传不同的是,民族总是被想象成将会永远存在下去,所以民族的自传也就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而被不断地重写。但与个人自传相同的是,民族的自传也往往是人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对自己过去的筛选,这种溯流而上的记载方式,使民族史的叙述带上时代的烙印。可以说,民族史观中很难有类似“定论”的东西,而且常常会“当局者迷”,因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往往用有限的、片面的经验去诠释民族的历史。因此,民族史观是与时俱进的,它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叙述,不如说是对现在的评价和对将来的指向。

6、自由主义史观

自由主义史观是由东京大学教授藤冈信胜提倡的历史验证法。它把它的攻击对象称为“自虐史观”。 它的提倡者和支持者支持了一些连“大东亚战争肯定史观”、“东京审判史观”、“第三国际史观”都没有支持的立场。反对者批评它是“历史修正主义”、“新皇国史观”。 自由主义史观重视人物为历史的起因,认为“‘伟大’的人物创造辉煌的历史”。它甚至排斥日本战后以重视经济等等“下部构造”为主流的历史观。 虽然重视人物史被一些人觉得“还可以了解”,但历史学家质疑自由主义史观为甚么要轻视社会情况、民生等“下部构造”。因此,支持自由主义史观的人鲜有专修过历史的学者,也不受历史学家接受。 另外,虽然打著自由主义的旗号,但自由主义史观不一定支持自由与民主。莫讲民主,甚至有支持者反对人权,例如八木秀次的‘反“人权”宣言’等。以自由主义史观作立场的“新历史教科书”出版时在日本卖得很好,而且在中国、韩国等国家引起很大的回响,一度掀起了人民的反日情绪。 自由主义史观受到日本右翼团体的强烈推荐,产经新闻也支持这个历史观。文艺春秋社、小学馆、幻冬舍、PHP研究所、扶桑社、展转社和飞鸟新社也跟随这个思想。

7、革命史观 :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8、社会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9、英雄史观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它们与唯物史观有根本区别

10、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

2

历史史学研究篇二:研究历史学的几种观点

研究历史学的几种观点

1.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3.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4.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

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5.唯物史观: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他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就具有了以下特点:一、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历史史学研究篇三:比较史学研究与方法

比较史学

导入:正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马克思最近几十年来,提倡比较史学的呼声逐渐由弱到强,用历史比较方法研究历史的人从少到多,历史比较的内容也由浅入深。比较史学的浪潮冲击着国际史学界,成为史学发展最新、最重大的趋势之一,形成一种波及全球的比较史学“热”。

讲授提纲:

一、比较史学的定义

二、比较史学兴起的背景

三、比较史学的发展历程

四、运用比较史学方法时该注意的技术性规范

五、比较史学的名家与代表作

六、比较史学研究方法的意义与不足

讲授内容:

一、 比较史学的定义

首先区分一组概念:“比较史学”(侧重学理和方法论)、“历史比较研究”(侧重实践)、“比较史学方法”。

当代西方史学论著中,历史比较研究和比较史学两个概念经常互换使用,不加区分,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不同的。它包括对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异同的比较。(又称历史性比较或垂直比较)或空间系列上的同一阶段的横向异同比较(又称共时性比较或水平比较)两种。

比较史学,笼统地说就是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史学。指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一套理论和方法体系。

所谓历史比较研究,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指运用某种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行实证的比较研究的实践。

但因为历史一词有多种意思:一、历史本身,即以往人类活动的客观历史进程。

二、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成果的历史著作。三、还指历史学这门学科。因此比较史学这一概念也常常包含历史比较研究这一含义,这里我们所说的历史比较研究就具有这两种意思。

比较史学方法,指的是历史比较的理论和方法。

二、比较史学兴起的背景(世界史)

历史学进入近现代之后,历史学家也都不同程度地把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民族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对比,通过对比来说明他们庞大的思想体系。孔德把比较研究作为探求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主要方法,并列举了比较研究的三种方式,这是对历史比较方法的最早的理论探索。这些研究和探索都是比较史学诞生的基础

和背景。

对历史现象和过程进行比较研究考察,古已有之,其初生形态伴随着历史学科的诞生就出现了,其实任何人对历史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时,都离不开比较。比较不时不在,无处不在。即使最简单的一个历史现象判断都是从历史现象中得出来的。如,你在说秦始皇是一位暴君时,你的心中肯定有一位或是一系列与他相比较的参照系。这就说明你是通过把秦始皇和他们对比得出的结果,历史研究的任务之一,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和兴废成败共同之理,来达到鉴往知来的目的,而当你抱着这样一个目的去研究历史得出的成与败、利与弊、是与非、善与恶等种种判断和结论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研究的表现和结果。

但是比较系统的历史比较原则是从文艺复兴特别是思想启蒙运动后开始出现的,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开始把历史看做是一个有规律的演进过程,因此比较史学在研究世界史中逐渐发展起来。

割裂的世界成为一个融合的世界,比较历史成为世界史能否写成功的必要条件。

18世纪末叶德国哥丁根学派书写世界史的范围于欧洲之外:蛮族入侵、美洲的发现

19世纪的兰克提倡通观历史。使写世界史成为西方学界的风气。

20世纪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冲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研究在学界掀起一股热潮,在此背景下,比较史学兴起,并迅速成为史学研究的新趋势之一。

三、 比较史学的发展历程

历史的比较研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比较史学的基本特征和雏形。从史学史的角度看,在史学的肇始阶段,历史的比较研究就已萌芽。

(一)、古代时期

对历史现象和过程进行比较研究考察

古已有之,希罗多德、塔西陀、司马迁等运用过比较的方法;历史研究中所使用的比较研究法,从史学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出现了。希罗多德、塔西陀等古典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就曾运用过比较的方法。

史学家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就已经明确提出,历史研究欲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目的,要通过比较研究,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之纪。 被誉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就对希腊人和非希腊人进行过比较研究,意在说明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优于波斯帝国的专制制度。 普布利乌斯·科尔奈利乌斯·塔西佗(Publius或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罗马帝国执政官、雄辩家、元老院元老,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与文体家,他的最主要的著作是《历史》和《编年史》,从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提比略继位,一直写到到96年图密善逝世。

经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的倡导,历史比较研究更为兴盛。孟德斯鸠通过考察欧亚大陆路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及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异同,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比较政法理论;黑格尔通过了分析东方、希腊、罗马、日耳曼等民族之间的异同,构筑了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体系。

(二)、近代历史比较研究,如维柯、赫尔德、孔德(比较研究的三种方式)、密尔、马克思;

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年-1744年),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语文学家、美学家和法学家,在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巨大,其著名代表作有《新科学》、《普遍法》及《论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等。 维柯生在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终生都生活在异族统治下。

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整个19世纪,值得一提的法国社会学家屈指可数,但作为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却当之无愧.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通过比较,社会学家才能简化观察和实验所收集到的资料,发现正常的规律。

马克思,1857-1858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对亚细亚的古代的和日耳曼三大类型公社的所有制态的比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先是列举了三大公社的许多共同点,之后有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三)、比较史学在现当代的发展

A、1900年,在海牙“国际比较历史学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比较史学作为一个史学流派开始出现。系统提出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的是法国年间学派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克。

比较史学之父:我已使用了一个有神力的魔杖,其名即比较方法。 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1886年7月6日出生于法国里昂。1904——1908年他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08年——1909年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1912年之后,在蒙彼利埃和亚眠的中学任教。1920年他以题为《国王与农奴》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学(1921——1936)、巴黎大学(1936——1940)等著名学府担任教授。

被誉为“当代比较史学之父”的马克布洛赫,他的有关比较史学的理论主要体现在《论欧洲社会的历史比较》一文中。这篇文章不仅第一次对历史比较研究方法作了理论阐述,并且布洛赫还结合欧洲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如何运用比较方法来寻求解决的途径。同时它也是指导《封建社会》等一系列历史比较研究名著的理论纲领。《封建社会》中欧洲各国封建主义以及欧洲与日本封建主义的比较是布洛赫两种比较方法的出色运用。布洛赫力图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探究封建制度在欧洲社会中所呈现的普遍特征与区域的独特性,并进一步说明封建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所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但是由于作者只进行了表面的分析,没有深入分析产生这些普遍特征与独特性的实质原因,因此并没有真正解决他自己所期望解决的问题。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当代历史学家之所以非常重视比较史学,皆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布洛克的教导和他作出的榜样”。

B、1900至二战前,作为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开始为史学界接受;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兴起:1952年,联邦德国史学家阿尔诺和安内利赛出版《比较世界史》;1958年,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会,出版《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季刊;50年代

以来的历次国际史学家大会都有比较史学方面的议题,1980年在西德召开了战后社会历史比较讨论会,1982年在葡萄牙召开了比较历史社会学讨论会。

C、中心转移。60年代中期,比较史学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1966年,美国出版了两部比较史学巨著,一部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历史的研究》,另一部是巴林顿·穆尔的《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主要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不同道路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不是以经济为标准,而是以社会结构和政治为标准,把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分为七类:1.英国、法国;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3.西欧。北欧、东欧;4.拉美;5.苏联、日本、中国;6.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北非;

7.中南非洲和亚洲少数地区。名次越前,现代化程度越高。这部书的观点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但在当时却代表了比较历史学的最高水平。布莱克后来还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对日本、德国、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6年,他出版了《比较现代化论文集》。

穆尔的《独裁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也是探讨现代化问题的,但是他不像布莱克那样注重国家结构和文化传统,而是注重社会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作用。他认为世界各国现代化走了三条不同的途径: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向资本主义民主制;2.通过上层改革走向法西斯主义;3.通过农民革命走向共产主义。该著和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埃米尔·德克海姆《论自杀》并称为本世纪社会科学三大名著。

D、研究旨趣:现当代历史比较研究主要在文明比较研究、现代化比较研究方面。

四、运用比较史学方法时该注意的技术性规范

(1)技术性规范:“历时性”原则与“共时性”原则。

历时性:

(2)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视野要宏阔,比较的对象要具有可比性,比较分类的标准要统一,在比较过程中要避免某种中心观念等。

(3)史料的比较

? 1.同源史料的比较

《史记·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又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

由此推知,《史记》之失,多在年月。

? 中国史学家有一种写史的艺术,某事讳之于本纪,而散见其事于

列传。既可以全身,又可以为千古垂信史。

?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

? 《三国志》虽多回护,而其翦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董

卓之乱,曹操尚未辅政,故魏纪不能详叙,而其事又不可不记,则于卓传内详之。此叙事善于位置也。至甄后之死,本纪虽不言其暴亡,而后传中,

尚明言文帝践祚,郭后李阴贵人,竝爱幸,甄失志,出怨言,帝怒,遂刺死。是虽讳之于纪,犹载之于传也。

——赵

历史史学研究

翼《廿二史札记》卷六《三国志书事得实处》

?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汉书·艺文志》

? “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武帝时,孔安国

家献之,会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荀悦《汉纪·成帝纪》

少掉一个“家”字,而史实的本来面目便已全非了。

史学家王国维利用甲骨文的材料,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证实《史记·殷本纪》所记殷代帝王的世系,大致正确可信,契至帝辛三十传,在甲骨文中,皆可得其名,与《史记·殷本纪》所载大致无异。

? 贪图一时之逸,不稽原书,只利用转手记载,必至于错

误丛出而后已。

?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通鉴》条纠《资治通鉴》的错误凡七处。

?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的错误也不少

1、横向比较

东西方专制主义的比较

? 南北美洲奴隶制的比较

? 英美工业革命的比较

? 南北美洲发展道路的比较

相关热词搜索:史学 研究 历史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