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扬州历史篇一:扬州地名的历史变迁
扬州地名的历史变迁——说课讲稿
扬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一就为扬州。其余八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里的扬州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指一片广大的自然区域。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至于为何叫?扬州?,《尔雅〃释地》里说:?江南曰扬州?,公羊疏引李巡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释文引太康地记云:?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总之关于?扬州?二字来源的说法很多。
到了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全国设臵十三州刺史部,作为地方的监察机关,其中就有扬州刺史部。其余十二州为交趾、并州、青州、兖州、荆州、幽州、徐州、朔方、益州、凉州、豫州、冀州。这里的扬州范围也很广,是指今天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北、河南的部分地区。而今天的扬州,在当时是属于徐州刺史部的。
东汉时期,州逐渐由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扬州也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治所先后从历阳(今安徽和县)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又迁到合肥(今安徽合肥)。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曹魏和孙吴分别都臵有扬州。魏的扬州治所仍在寿春,下辖淮南、庐江二郡,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南部。吴国的扬州治所在其都城建邺,下辖丹阳、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浙江、江西、福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西晋统一后,两扬州也合二为一,治所仍在建邺,辖今浙江和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永嘉南渡后,又出现了扬州治所与都城同在建康的现象,并持续了整个南朝。此时,现在的扬州隶属于当时的南兖州。
与此同时的北朝,北魏和北齐也先后臵有扬州。北魏的扬州大致在河北项城东北,北齐的扬州仍在寿春。
直到隋朝,扬州才是指今天的扬州。
而早在原始社会,今天的扬州这一地方便有了人类活动。在西周时期,周公东征之后,淮夷便在此建立邗国。至于?邗?字,《说文解字》里说:?‘邗’,从‘邑’,‘干’音,国名?。在《诗经〃伐檀》里有?坎坎伐檀兮,臵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其中?干?是?河岸?的意思。所以?邗国?,意为?建立在岸边的方国?。
春秋时期,此地为吴国所有。出于吴晋争霸的需要,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在此地开邗沟,筑邗城。邗沟即为最古老的大运河,邗城便是扬州最古老的城池。
战国时期,此地为楚国所有,称为广陵。《史记》记载?楚怀王槐城广陵?。?广陵?意为?广被丘陵?,是对这里地貌的一种反映。
后来?六王毕,四海一?,秦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其中九江郡包括今天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以及江西省。因此扬州此地属于当时的九江郡。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统治。高祖刘邦封其兄刘贾为荆王,在此地建立荆国。后来淮南王英布谋反,攻占荆国,杀死刘贾。叛乱平定后,刘邦封刘贾之子刘濞为吴王,定都广陵。此后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后被平定。武帝
时期,刘非被封为江都王,在此地建立江都国。至于?江都?之称,一说?江水都会于此?,一说此地为?江淮一大都市?,二说并存。刘非死后,其子刘建继位,刘建之女便是远嫁乌孙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后刘建谋反被诛,遂于公元前121年在此设立广陵郡。到了前117年,又封刘胥为广陵王,建广陵国。后又改为广陵郡。
东汉时,刘荆在此建有广陵国,后改为广陵郡,后其屡复屡废。
西晋时设有广陵郡,隶属于徐州。其治所先后由淮阴迁到射阳。
东晋时,广陵郡分为海陵郡和山阳郡。海陵即今天泰州,山阳即今天淮安。(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扬州历史) 刘宋时称为南兖州,北齐时称为东广州,辖有广陵、江阳二郡。北周时称为吴州。
隋初,此地称为江都郡,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此地正式更名为扬州。从此,扬州此名于扬州此地便紧密相连了。隋炀帝大业初年,此地又改为江都郡,下辖江阳、江都、海陵、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等十六个县,是为全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域。
唐高祖武德三年,即620年,更名为兖州,六年更名为邗州,九年又更名为扬州。贞观时此地属于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即742年,更名为广陵郡,肃宗乾元三年又更名为扬州。
五代十国时,杨行密建立吴国,定都广陵。
宋朝时,扬州先后属于淮南道、淮南路、淮南东路。
元朝时属于扬州路,明清时期此地设有扬州府。
除广陵和江都外,扬州在历史上还有过别的很多名称。如维扬,一说取自《尚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一说取自《尚书〃太誓》里的?我武惟扬?,明朝时曾一度设有维扬府。还有芜城,取自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说?刘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死焉。城遂荒芜?。还有竹西等,南宋姜夔《扬州慢》中便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句。
总之,扬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中的任何事物,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了解。
扬州历史篇二:扬州历史知识点
1、扬州建城: 第5-6页
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扬州最早的名称)作为扬州建城开始,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是唯一一座与运河同龄的城市。扬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中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扬州最早见书:《尚书·禹贡》(或《尚书》) 这部书记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地理情况。其中有一条记载:“淮、海惟扬州” 第2页最后一节
3、刘细君(汉武帝时远嫁西域的乌孙国):作为第一位名载史册的汉家和亲公主,刘细君被称为万里和亲
的一人。(P13)
4、大运河的开凿: 25-26页
隋炀帝、经过扬州附近的叫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河,扬州名江都。
5、鉴真东渡日本33-34页结合7下P33
(扬州大明寺的高僧,唐玄宗时六次东渡)他为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日本人为了纪念鉴真,为他立了塑像,1980年5月鉴真塑像回扬州“返里探亲”,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新中国成立后,在扬州大明寺鉴真旧居修建了鉴真纪念堂。
6、古代与扬州有关的外国人:
崔志远: 35页
新罗人(朝鲜半岛人)唐朝时来中国留学,考中进士,朝廷授予官职,曾到扬州做官。作《桂苑笔耕集》马可波罗: 45-46页
意大利威尼斯人,元朝时来华,曾在扬州担任官职三年。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7、 隋唐扬州繁盛的原因和表现(结合7下)
原因: 29页
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位于南北交通的枢纽位置;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外关系的友好;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方农业的发展。
表现:29-32页
经济繁荣,人口增多,有“扬一益二”之称;其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遂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1、农业的开发2、交通区位优势3、手工业的发达4、商业兴盛,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是国内贸易的重要城市,也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8、张若虚:唐代著名诗人,作品《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誉为“孤篇压倒全唐”。 闻一多先生盛赞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36页
9、郑板桥:原名郑燮,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之一,诗、书、画三绝,善画兰竹,其书法被喻为“六分半书”、“乱石铺街”。53-55页
10、史可法: 47-48页
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孤军坚守扬州城被俘被杀。副将史德威寻遍遗骸不得,遂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墓并增建祠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正”。为“史忠正公墓”。 “史公祠”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清代文人张尔)
11、扬州建设新成就:71页
火车站:2004年4月18日正式通车。
润扬大桥:连接扬州和镇江;2005年5月1日正式通车;全长35.66公里,主跨悬索桥径长1490米,是目前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大跨径悬索桥。
扬州泰州机场:2012年2月18日校飞,2012年5月8日正式通航。场址位于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境内
12、联合国人居奖: 76-77页
2006年9月20日联合国人居署正式宣布中国扬州荣获2006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称号,获奖原因是较好地保存了旧城并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
13、扬州园林名景:瘦西湖、个园(享有“国内唯一孤例”美誉)、何园、平山堂等
14、近现代扬州历史名人: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
2009年9月14日,江上青当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011年4月4日清明节,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在家乡扬州建成并对外开放 。
朱自清:65页 近代著名作家,描写扬州的散文:《我是扬州人》、《说扬州》《扬州的夏日》
吴征镒:中科院院士,植物学家,提出“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获2007年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扬州历史篇三:扬州近代史
扬州十九世纪的近代史——扬州的衰落
扬州,
一座曾经富冠天下的繁华都市,
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芸芸众城”。
她,
兴起于大运河的开挖,
也随着大运河与现代交通运输手段竞争的失败而渐趋没落;
她,
得益于徽商的倾力打造,
也随着徽商退出时代舞台而退尽铅华??
(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扬州完全折射出整个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走向,扬州的衰落也正好反映了中国的衰落。
(二)军事的毁灭性打击
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由于扬州地处要冲,因而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反复争夺的战场。三年以后,扬州被太平军占领,此后又两次遭遇叛军攻打。当地绅士举家被杀,甚至一些普通人家也是如此。1854年,江南教区的耶稣会士葛必达写道:“灭绝之神在这座不久前还非常富裕、奢侈逸乐的城市上空盘旋,反复发起攻击,从不收剑回鞘。”
不仅城里,乡村地区也遭到蹂躏。叛军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攻击时来到北湖,向那里科以重赋。文汇阁(天宁寺内)四库藏书馆被洗劫,由此剥夺了象征着扬州与北京、清迁以及御驾南巡往事之联系的最突出的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家庭收入的下降、就业低迷和园林的荒废。太平天国运动对这座毫无恢复能力的城市带来了粉碎性的打击。当地的敌对状态结束很久之后的1866年,那里依然“处于半毁灭状态,留下一片关于过去的悲伤遗迹”。
太平天国的战火将扬州昔日的繁华化为了一把灰烬,唯留下倒塌的城墙在衰草残阳中哭泣。我们不能把扬州的衰落通通归结为农民起义军的这把战火,但这的确是扬州衰落的直接原因。更严重的是,大火烧塌的不仅是扬州,更是整个城市文明。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带着农民的思维和局限性,对城市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毁灭。扬州遭到焚毁,这标志着小农思想对城市生态的又一次胜利,这是战争对人类文明、对个人的又一次践踏。城市是人性的高度汇聚。人性汇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却依旧如此脆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其实,中国的近代史从来就充斥着战火与硝烟,中国近百年的落后就在于这种无休止的毁灭性的战争状态,城市被摧毁了,百姓流离失所,农田任由荒芜。说到底,近代中国是被战争榨干了心血,拖住了进步的脚步。
(三)运河的风光不再
运河之于扬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运河的交汇处,京杭运河连接了北京和杭州,其意义在于连接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和经济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京杭运河是一条从北向南的河流而长江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长江把中国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农业地区湖北湖南连接到了京杭运河这条经济动脉。在前近代时期,水运因其省时、省力、运输成本低等优点,一直是长短途运输的主要方式。自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历朝历代都对这条南北生命线极其重视。因此,长江和京杭运河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经济动脉。扬州的繁华与兴盛很大程度上都得以于京杭大运河。但近代以来,由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淤积,再加上现代的运输工具铁路和轮船的出现,运河的作用在全国政治经济中越来越轻,扬州的衰败也就不可避免了。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扬州过去商贾如
云,繁华似锦的兴盛已不复存在。
近代中国的落后,首先就归结于没有能够走出江河,跨进大航海的时代。当西方的货物的在平原上的列车上飞奔时,当西方的战舰在寥廓的海洋上驰骋时,我们的先辈们还在慢悠悠地晃荡在内陆河流上。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的落后,体现的其实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落后,更主要的更是一个民族思想意识上的保守。遥想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丽景象,再看今朝龟缩于内河的卑微场面,怎能不让人唏嘘感慨。我们不得不说,一个民族要想长久地利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拥有开放的眼界和寥廓的胸襟。
(四)商业(特别是盐商)的衰落
因为扬州正好位于京杭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所以在清朝时政府指定扬州作为盐的集散地,扬州附近的盐场生产了海盐之后运输到扬州。在扬州,盐商们把盐贩卖到全国。扬州的兴盛也就由此而起,四方往来的商人带动了扬州消费行业的兴盛,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富足的生活则带动了文化的大繁荣。扬州是典型的商业城市,商人是扬州社会的主体力量。但由于战争,盐不能由运河运输,所以生意人就把盐运送到上海,由上海经过海运绕过太平天国占领区而运送到全国各地。上海成为了盐业新的集散地。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京杭运河由于长期的荒芜无人治理,以至于大量河道泥沙淤积,不能通航。扬州失去了先天的优势。尽管后来曾国藩、李鸿章整顿两淮盐业,调整盐法,李鸿章推行“循环转运法”。此时的票盐法有其名而无其实,本质上使其重回纲盐法,扬州盐商喘了一口气,又“复活”了。但1912年,从南京到天津的铁路完成建设,彻底的取代了京杭运河在中国的作用。它宣布了近代扬州经济的彻底毁灭。
本来扬州还有再次崛起的机会,但保守的扬州商人未能像南通的张謇、无锡的荣氏兄弟那般,完成由纯粹商业向工商业的转型。可以说扬州人的封闭保守的思想,是其经济上衰败的根本原因。
(五)
扬州经历的这些持续的繁华和无情的衰落,折射出的是封建时代的持续的繁华和近代社会条件下的无情的衰落,这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扬州的兴衰是中国历史的自然进程的产物。扬州的繁华是农耕时代的繁华;近代社会是转向和建立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无情地淘汰了农耕文明,扬州兴衰的本质反映着这一历史特征。
热点文章阅读